(1).橫幅之類的。用於儀式或軍事指揮所。《後漢書·禮儀筆記》:“都尉三百人,皆赤赤膊,單衣持旗。”《通典兵二》引用三國魏、曹操的軍令、船戰令:“樓旗為鼓,各將擡船。”
(2)指佛道所用的標準。懸掛在投案寶珠的高桿上,建在佛寺或道場前。換句話說,樓指的是桿柱,橫幅指的是垂下來的長綢。唐·黃桃《大唐撫州多寶塔碑》:“大地灌佛前,其樓、瑪瑙、車渠、七盤四懸,乘虛榮。”宋周《清波雜誌》卷十壹:“見有道士童子,壹個接壹個打著旗號從雲中出來。”《水滸傳》中第壹次:“只見清宮裏許多道士,敲鑼打鼓,點香燈籠蠟燭,築條幅屋頂,壹群仙樂,都下山來迎趙丹。”《紅樓夢》第十四回:“佛與僧剛破獄...邀土藏王開金橋,引壹樓旌旗。
中國古代使用的旗幟或飄帶
中陽軟件金山
& lt名稱>
(聲音。從毛巾,孩子們的聲音。原意:古代用作禮儀儀式的旗幟)
壹面下垂的、飾有羽毛的華麗旗幟。在古代,它經常被用於軍事指揮,禮儀遊行和舞蹈表演。
如:佛前豎起的橫幅。參照通用標準後);隊伍(行軍時舉旗為先導的單位);莊埡(軍營前用羽毛裝飾的旗幟)
刻有佛名或咒語的石柱。把佛名寫在或拼在絲綢上的叫經典建築,刻在石頭上的叫【石柱】。如:建築階段(佛樓)
狹長旗
fán
【怡然】同“轉”。
用竹竿等高高掛起的長旗。
如:壹面旗幟,即壹面旗幟(作為禮儀旗幟);質押(官號標題為信旗);橫幅等;贊(標準的羽毛裝飾);贊會
2011-8-14 17:4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