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中類似的記載數不勝數。從這本書裏我們可以看到,清朝的皇帝壹整天都是在公務上度過的,從早上四五點到晚上日落之後的休息,他從來沒有懈怠過。相對於清帝的自律和勤奮,明帝尤其無能。
明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擁有最多完整人格皇帝的朝代。除了開國皇帝朱元璋和崇禎皇帝最終試圖挽救明朝,但是失敗了,其他所有的皇帝都是在“無所作為”,把明朝壹步步引向滅亡。
那麽為什麽在兩個時代如此相似,制度如此相同的朝代,皇帝的性格卻出現了幾乎兩個極端呢?
對奪權的認識不壹樣。
眾所周知,清朝是中國古代為數不多的大壹統王朝,是少數民族在中原奪取政權時建立的。漢族龐大的人口基數,必然決定了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不可能在全國範圍內得到廣泛認同。明朝時,漢族農民朱元璋通過起義獲得政權,農民的身份幫助朱元璋在這個以農業為基礎,擁有大量農民的農業大國贏得了民眾的青睞。
明清兩代,壹個推翻了少數民族的統治,建立了漢族政權,壹個推翻了漢族的統治,建立了少數民族政權。如此鮮明的對比給兩朝皇帝帶來的利弊不言而喻。
1.清朝皇帝出身悲慘。
作為入侵中原、推翻漢政權的滿清政權,清朝皇帝始終生活在害怕被驅逐出中原、推翻政權的危機之中。自清朝建立以來,“反清復明”的聲音在全國回蕩,壹個自稱正統皇族的明朝遺老貴族壹直在各地集結仁人誌士,企圖推翻清朝,重建明朝。在這種壓力下,清朝的皇帝知道自己的少數派地位不足以說服大眾。同時,滿族壹直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間,經濟文化確實遠遠落後於中原。
在自身的短板和外界的壓力下,清帝只有通過學習和勤政治國向世人證明自己的能力,拿出政績來博取漢人的臣服。所以在這種壓力下,清朝的皇帝們不敢懈怠,以高度的自律來豐富自己的學識和治理國家事務。於是,康乾王朝的興盛,逐漸減少了反清復明的聲音。
2.明朝皇帝在幸福中死去。
明朝開國皇帝是朱元璋,出身基層。朱元璋通過農民起義推翻了蒙古人建立的殘酷無情的元朝。朱元璋漢族農民的身份,使他得到了廣大漢族人民的認可,同時也因勇敢地與元朝暴虐的統治者作鬥爭,拯救了被元朝統治摧殘的人民,受到了許多人的敬仰。這樣,朱元璋的政權可以說是名正言順,受到萬人敬仰,明朝就是在這種沒有外界壓力的環境下開始的。
俗話說,壓力是動力。在沒有外界壓力的情況下,除了剛建國的前幾任皇帝努力為明朝構建合理的政治經濟框架外,所有後來的皇帝都在前幾任皇帝構建的框架下舒舒服服地生活著。在這種安逸閑散的氛圍中,很多皇帝為了消遣把精力轉向了別處,如著名的木匠皇帝朱由校、“兄妹戀帝”朱見深、“藥愛帝”明穆宗朱載垕等。這些堪稱“奇葩”的皇帝,都在恍惚中走完了帝王生涯,明朝也因為他們的存在而走下坡路。
政治制度差異帶來的差異
雖然明清兩代都是高度集權的君主專制時代,清朝也大多繼承了明朝的壹系列制度,但政治制度在壹定程度上的差異和明朝宦官掌權的獨特現象,也給明清兩代的皇帝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1.明朝皇帝從具體的政治事務中解脫出來。
明朝建立的內閣制極大地解放了皇帝。皇帝不再需要親自處理每壹件政治事務。明朝的皇帝只需要在內閣做出詳細的“草案”並給出自己的意見後,就可以對事情進行“批評”了。國家的壹些重要國家事務也將由六個部門處理。六部完成後,皇帝只需要看壹看,看他對結果是否滿意。
由此可見,明朝皇帝真正自己處理的重要政治事務只有兩三件,以至於明朝皇帝有足夠的時間釋放自己的“個性”。除了內閣制給明帝帶來的便利,明朝後期宦官的勢力也使得明帝需要處理的事情變少了。甚至到了明末,很多皇帝把國家大事都交給宦官,完全不管他們,專心發展自己的“人格”。
正是皇帝的縱容,才導致了《絕對君主》中出現了很多大太監,比如明末的魏忠賢。這些大宦官利用皇帝的信任,在朝廷上興風作浪,迫害忠臣良將,讓晚明顯得無比黑暗。
2.清朝皇帝有很強的中央集權意識。
與明朝皇帝將權力托付給內閣和宦官不同,清朝皇帝可能吸收了明朝宦官掌權帶來弊端的先例,對權力的控制達到了歷代王朝的巔峰。清代軍部的設立,標誌著君主專制和中央集權達到了壹定的程度。
清朝皇帝的命令由軍部,即南書房直接發布,並直接發送到中央或地方機構的行政首長。清帝的命令不經過六部,直接送到前線指揮官手中。皇帝可以以“密令”的形式直接將他的指示傳達給各級部門。皇帝每個細節都需要親力親為,所以每天都很忙。為了處理好國家大事,以他們自律的品質來安排時間是理所當然的。
總之,明清兩代皇帝之所以能在性格上形成如此巨大的反差,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內部原因。他們性格的不同,給兩個朝代帶來了不同的風格。明朝始終處於下降趨勢,而康乾王朝在清朝中期興盛。由此可見,在封建社會,皇帝的個人性格對壹個朝代的影響是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