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3000字左右論文題目:探索我國出口商品市場的多元化,或者說中小型外貿企業發展外貿業務的問題及對策。

3000字左右論文題目:探索我國出口商品市場的多元化,或者說中小型外貿企業發展外貿業務的問題及對策。

論中韓貿易的發展:中國出口商品市場多元化探析

中韓貿易發展回顧

“中韓兩國是友好鄰邦,有著悠久的交往歷史和相似的文化背景,這為中韓貿易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如今兩國經濟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結構互補,各有所需,為兩國經貿合作提供了必要性和現實性。”【1】1983年,中韓兩國開始通過中國香港新加坡等地進行間接貿易,1988年3月開始逐步開展民間直接貿易。1992年2月和7月,中韓民間貿易協定和民間投資保護協定分別生效。1992年8月24日,中韓兩國建立正式外交關系,兩國政府簽署了貿易協定和投資保護協定,以及關於建立經貿技術合作聯委會的協定。2003年,按年度投資額計算,中國首次成為韓國最大的海外投資對象國和韓國最大的出口市場。韓國是中國第四大貿易夥伴、第四大出口市場(不含東盟和歐盟)和第四大外國直接投資來源地,雙方作為重要經貿夥伴的關系不斷加強。特別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中韓貿易以更快的速度發展。因此,中國有望成為20世紀初世界經濟活動最活躍的地區之壹。“2005年,兩國政府發表了《中韓聯合公報》,為雙邊貿易的未來發展確定了明確的目標,2012年雙邊貿易規模突破2000億。”[2]與此同時,雙方正在討論。

(1)雙邊貿易

中國對韓國出口的商品主要包括“服裝及服裝輔料、梭織紗線、織物及制品、鋼鐵及其制品、煤炭、玉米、水、海產品、鋁及其制品、電視零部件、無線電和無線通信設備、集成電路及微電子元件、錄音機和錄音(放)合聲器等。;從韓國進口的貨物主要包括集成電路和微電子元件、鋼材、初級形狀的塑料、手持(車載)無線電話、電視、收音機和無線電信設備的零部件、對苯二甲酸、化學纖維長絲、自動數據處理設備及其部件、自動數據處理設備的零部件和汽車零部件。”[3]

據中國海關統計,2003年中韓雙邊進出口總額為632.365438億美元,同比增長43.4%[4]不包括歐盟和東盟,韓國是第四大貿易夥伴、第四大出口市場和第三大進口來源。據韓國統計,2003年中國是韓國第二大貿易夥伴和最大出口市場。

2004年,中韓貿易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企業聯合會會長陳錦華說,2005年中韓雙邊貿易額達900.68億美元,同比增長42.4%。東北亞已成為世界上經濟增長最快、市場機會最多的地區之壹。

(2)相互投資

1,華南對韓國的投資

“2003年,中國批準對韓投資企業10家,投資額65438+9500萬美元,分別增長42.9%和133.3%。到2004年6月底5438+00,我在韓國的直接投資也超過了10億美元。”[5]韓國已成為中國第六大投資對象國和第四大貿易國。隨著中國加入世貿組織,金融和流通領域的服務業和基礎產業逐步對外開放。在新的開放市場中,韓國企業與中國企業達成戰略合作,投資多元化趨勢進壹步加強。同時,隨著中國經濟的增長和國內市場購買力的增強,業務網絡不斷擴大,提前搶占市場份額的投資形式不斷增加。

2.韓國對華投資。

自1992中韓建交以來,韓國對華投資迅速增加,韓資已成為我主要外資來源之壹。“韓國對華直接投資正以年均20%的速度遞增。截至2004年5月底,韓國對華投資* * * 29541,協議金額41,1億美元,實際利用金額222.4億美元,比建交當年增長了77倍。韓國企業對華投資以中小企業為主,平均規模較小;主要投資領域為紡織、服裝、電子電氣組裝、鞋業、石化等制造業和餐飲等服務業;投資區域集中在山東、天津、遼寧、江蘇等東部沿海地區,但近年來正逐步向廣東、福建等其他東部地區和中西部內陸地區擴展。”[5]

據商務部統計,“2003年,我批準韓國對華直接投資4920筆,合同韓資965438+7700萬美元,實際利用韓資44.89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22.75%、73.74%和64.98%。”[5]根據實際基準,韓國是當年中國第四大外國直接投資來源國。

“2004年6月5438日至9月,我批準韓國對華直接投資項目4177個,同比增長20.9%;協議韓資金額94.2億美元,實際利用52.365438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66.5438+0.2%和62.3%。”[5]自2004年以來,韓國已成為僅次於香港和維爾京群島的中國第三大實際利用外資來源國。目前韓國企業在中國的投資方式還比較單壹,以制造業為主,投資區域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形勢的發展要求雙方做出新的努力,盡快改變這種局面。兩國的產業發展也需要合理布局,分工合作。

應對中韓經貿問題的戰略措施

雖然中韓貿易存在壹些問題,“但從長遠來看,雙方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目前,兩國貿易受到重創,但文化相似、地緣相近、經濟互補等發展基礎依然存在。尤其是韓國的經濟,雖然遭遇了暫時的困難,但健全的基礎設施、高素質的勞動力、強大的進取精神、開放的貿易體系等許多創造經濟奇跡的因素並沒有喪失,將對韓國走出危機起到積極的作用。因此,我們絕不能忽視或放棄韓國這個重要市場。”[14]而且,兩國在彼此對外貿易中確立的地位是雙方長期努力的結果。因此,我們應該采取積極的態度,知難而進,並采取相應的措施來扭轉目前的被動局面。

(1)建立戰略貿易合作。

“所謂戰略貿易合作,其實就是從短期貿易合作向長期合作發展,從局部合作向全面合作發展,從競爭關系向合作夥伴關系發展。由於當前中韓貿易模式是在資源互補的思維定勢下進行的,面對國際經濟的新形勢,考慮到兩國的優勢,特別是韓國資本和技術密集度高、具有全球競爭力、橫向分工的產業模式,未來中韓貿易模式應該更多從整合競爭優勢和全球布局的角度出發,即, 貿易結構將從產業間分工向產業內貿易發展,改善中國對韓國的出口結構,提高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建立戰略合作,形成良性競爭。因為中韓產業之間是辯證關系,競爭和互補是相對的,需要雙方正確引導和推動客觀運行,讓良性競爭促進互補,實現新的生產要素的高效整合,產生新的比較利益。同時,兩國的競爭與互補不僅有利於雙方科技水平的提高和產業升級,也有利於* * *參與國際分工,應對經濟區域化和集團化的保護主義挑戰。”[15]因此,中韓兩國的產業和貿易將在互補和競爭中繼續發展。兩岸產業在融合中,憑借各自的優勢和長處,產生更大的互補效益,相互促進,* * *同提高。這樣,兩國的產業發展將處於不斷互補和競爭的交替和演變中,通過貿易合作促進兩國產業進入良性循環,從而促進兩國經濟實力的增強。建立戰略合作也可以擺脫美日的影響。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中國和韓國面臨著相同的國際形勢。隨著世界經濟的壹體化,國與國之間的相互依賴越來越明顯,每個國家的政策都會對其他國家產生影響。比如2000年以來的世界經濟疲軟,在壹定程度上影響了兩國,甚至美國和歐盟的政策也影響了兩國。這種影響可以通過戰略合作來降低。

(二)加快雙方進出口商品結構調整。

中國出口韓國的傳統產品多為資源密集型或勞動密集型產品。在當前的國際環境下,這類產品的競爭最為激烈,受到的沖擊也最大。因此,加快中國對韓國出口的結構調整不僅是必然的。雖然近兩年對韓出口商品結構有所改善,但低附加值、低技術含量的勞動密集型特征依然明顯。為此,“壹是拓寬貿易範圍,實現出口商品多元化。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產品越來越受到國際市場的青睞,因此我們可以增加此類產品對韓國的出口,如機電零部件和成品(電視機、電話機等。).二是提高出口商品質量,盡快從“以便宜取勝”、“以數量取勝”向“以質量取勝”轉變。只有這樣,才能適應國際形勢的變化,在競爭中保持甚至擴大市場份額,使出口產品真正成為創匯高的產品。同時,也希望韓國結合中國工業化和產業結構升級的需要,向中國出口更多的原材料、石化產品和成套設備。總之,雙方應兼顧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以促進雙邊貿易的健康發展。”[16]

(3)妥善解決兩國間的貿易爭端。

隨著中韓貿易額的迅速擴大,涉及的商品數量也在增加。因此,在貿易中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甚至個別商品上的壹些糾紛,都是正常的。關鍵是采取適當的措施來處理它們。通過雙方友好協商,本著互利互讓的原則處理。而不是訴諸制裁或貿易戰。WTO爭端解決機制的宗旨是“尋求爭端的積極解決”。因此,它鼓勵尋求符合世貿組織規定並為各方接受的解決成員間問題的辦法。通過有關政府之間的跨界協商找到解決辦法。中韓雙方應積極遵守世貿組織的規定,本著互利互讓的原則,通過雙方友好協商處理。而不是訴諸制裁或貿易戰。

貿易摩擦的出現對兩國經貿關系的發展非常不利。面對中韓每年60多億美元的貿易逆差,韓國政府會想辦法增加對韓國的農產品出口,大量蔬菜農產品的進入會讓韓國政府感到尷尬。“我們可以找到解決這個困境的方法。比如中國可以擴大對韓國的谷物出口,爭奪其他國家在韓國市場的份額,同時適當減少對韓國農業影響較大的品種出口。出口結構的調整不僅可以不斷擴大貿易,還可以增加雙方的互補性,減少貿易摩擦。”[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