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展知識:
1901年,梁啟超發表了《中國史》壹文,首次提出了“中華民族”的概念。在“中華民族”的基礎上,梁啟超於1902年正式提出“中華民族”。他在《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的總趨勢》壹文中首先解釋了“中國”壹詞的含義。接著,梁啟超在論述戰國時期齊的學術和思想地位時,正式使用了“中華民族”壹詞。
1905年,梁啟超寫了《中國民族在歷史上的觀察》壹文,著重從歷史演變的角度分析了中國民族的多樣性和混合性,並斬釘截鐵地得出結論:“中華民族從壹開始就不是壹個種族,實際上是許多民族的混合體。”由此,梁啟超真正完成了“中華民族”壹詞從形式到內容的革命性創造。即中華民族是指中國的所有民族,漢族、滿族、蒙古族、藏族等。同屬壹家,多元雜糅。
由於梁啟超崇高的地位和影響,“中華民族”壹詞壹經提出就在社會上引起巨大反響。在留日學生辦的報刊中,無論是浙江潮還是江蘇,還是人民日報、人民日報、少年世界,都在討論民族主義、中華民族的意義。楊度等著名的思想理論家也加入了討論,發表了自己的見解。
1907年,楊度出版了《金鐵論》,對中華民族的含義做了詳細的解釋。楊度的高明之處在於超越了民族血統意識,認為中華民族與其說是種族融合,不如說是文化同構。文化的統壹性、凝聚力和不可分割性造就了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
五四運動後,“中華民族”壹詞逐漸流行,幾乎家喻戶曉。專門研究“中華民族”歷史的書籍不斷出現,反對外來侵略、爭取民族獨立的愛國運動方興未艾。無論是自發的群眾運動,還是中國* * *產黨領導的反帝鬥爭,都增強了民族意識、民族團結和國家實力。
尤其是在抵抗日本侵略的抗日戰爭中,“中華民族”在旺盛的智慧和力量的過程中,融入了中國每壹個人的血液。抗日戰爭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的第壹次徹底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