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中國古籍中的儒艮指的是哪裏?

中國古籍中的儒艮指的是哪裏?

儒艮

儒艮屬有1個單倍型,又名人魚。儒艮呈紡錘形,體長2.5 ~ 3.2米;頭小,眼睛小,沒有外耳殼;吻短而鈍,鼻道肌肉收縮,可封閉鼻道,防止水浸;全身呈褐色或灰色,幾乎無毛,只有嘴周圍有稀疏的胡須;前肢為槳狀鰭狀肢,後肢消失;胃分為賁門和幽門,幽門有兩個盲囊。小腸長約10米,大腸長23.6米。它有壹個圓錐形盲腸,這是食草動物消化道的特征。

儒艮分布於非洲東海岸,經印度洋和亞洲東南沿海至中國南部廣東省和臺灣省,南至菲律賓群島、澳大利亞北海岸、太平洋諸島,北至琉球群島。只在海洋中棲息,很少在淡水中。吃海藻和淺水植物。潛到海底30 ~ 40米的深度尋找食物。可以下潛1 ~ 10分鐘,浮到水面換氣,然後下潛。飽餐壹頓後,在巖石間躺下,像巖石壹樣安靜。沒有遷移。常兩人壹組或3 ~ 6人壹小組。遊泳主要靠尾鰭擺動,遊泳速度較慢。妊娠期11個月,胎兒1。油就像魚肝油,可以入藥(營養)。肉很好吃,皮膚可以曬黑。它已被列為國際保護動物。

儒艮

別名人魚,屬於儒艮科,學名儒艮。

儒艮的身體呈紡錘形,長約3米,體重300~500公斤。全身有稀疏的短細體毛。沒有明顯的頸部,頭部較小,上唇呈馬蹄形,吻部有剛毛,頭部前端並列有兩個近似圓形的呼吸孔;沒有外耳廓,耳洞位於眼後。沒有背鰭,鰭狀肢呈橢圓形。尾鰭寬大,左右兩側平坦對稱,後緣呈叉形,有刻紋。腳蹼下有壹對乳房。背部以深灰色為主,腹部略淺。

儒艮是壹種海洋食草動物。其分布與水溫、洋流、以海藻為主要食物密切相關。它們大多出沒在離海岸約20 m的海草上,有時隨潮進入河口,覓食後又隨落潮返回大海,很少遊出海。生活在隱蔽條件較好的海藻區底部2 ~ 3頭的家族群體中,定期浮出水面呼吸,常被視為“美人魚”,給人們留下了許多美麗的傳說。儒艮是由陸生食草動物進化而來的海洋動物。遭到了嚴厲的捕殺,資源遭到了破壞,加強保護迫在眉睫。產於廣東、廣西、海南及臺灣省南部沿海。屬於國家壹級保護動物。

儒艮是浩瀚海洋中唯壹的食草哺乳動物,屬於海牛目。海牛和海牛等動物最大的區別是海牛的尾巴是圓的,而儒艮的尾巴和海豚的類似。儒艮的頭很大,頭與身體的比例是海洋動物中最大的。嘴巴很奇怪,巨大而垂直,舌頭大,更容易吃海洋底棲生物,排除沙子。儒艮吃東西的時候,可以看到它在霧壹樣的灰塵中穿過,非常漂亮。儒艮的氣孔在頭頂,平均每15分鐘換氣壹次。頭上和背上的皮膚異常堅硬厚實,用來保護自己和孩子,讓鯊魚對它們束手無策。

小儒艮的生命脆弱,皮膚很薄,經常容易死在鯊魚的嘴裏,所以小儒艮需要大量的營養才能快速成長。儒艮平均需要和媽媽壹起生活1.5到2年才能斷奶,哺乳期間媽媽的食量是平時的幾倍。儒艮的平均壽命是78歲,當然是指自然死亡。儒艮的牙齒和大象壹樣有鋒利的側牙。這些牙齒主要起到爭取配偶和防禦敵人的作用,所以雄性的尖牙比雌性的長。

儒艮從不挑食。它們最喜歡的食物是海藻,但也經常嘗試其他海洋底棲生物,生活在植物豐富的沿海水域。它們生性害羞,只要稍微受到驚嚇,就會立刻逃跑,所以壹般情況下,不會看到儒艮。哺乳期的儒艮會帶著孩子在淺海遊泳。此時成年儒艮的乳頭腫脹,古代水手在光線不好的時候看到,誤以為是女人。由於傳說的渲染,儒艮壹直被稱為“美人魚”,但從題圖中可以看出,它們顯然與美無關。

儒艮主要分布在西南太平洋和印度洋沿岸。成群的儒艮在淺水區覓食和玩耍,數量從十幾只到200多只不等。場面非常壯觀。然而,人類活動正威脅著儒艮的生存環境,儒艮也在經歷著幾年前海牛的遭遇。當時,由於大量新建碼頭、近海工業汙染和漁民大量捕殺,海牛瀕臨滅絕。幸虧政府及時制止,它們才免遭滅絕。現在儒艮也在這三種威脅下。儒艮的數量比海牛少,生命力也比海牛弱,所以情況更加危險。我們經常可以看到近海區域的儒艮背上有可怕的螺旋槳傷害的痕跡。在工業汙染的近海,海底的植被被徹底破壞,儒艮面臨饑餓的威脅,不得不搬離家園。僅從1995到1997,澳大利亞就發生了三次儒艮大規模遷徙。漁民用的是帶鉤的漁網,也殺死了大量儒艮。因為小儒艮在成年前沒有母親是無法生存的(即使有人給它們餵奶,它們的狀況也不可能好轉),所以只要有壹只成年雌性被獵殺哺乳,就意味著壹群小儒艮的死亡。

海牛悲劇之後,儒艮面臨的危險越來越被人類所認識。中國將儒艮列為國家壹級保護動物,並在廣西合浦建立了特別自然保護區。澳大利亞政府拆除了幾個碼頭,禁止汙染物直接入海。許多城市的漁民已經有意識地廢除了用鉤網捕魚,政府也明確下令,如果抓到儒艮,要立即放生。然而,儒艮的情況仍然不容樂觀,種群數量的減少可能會導致整個種群因近親繁殖而滅絕。像許多海洋動物壹樣,已經很稀少的儒艮需要更多的照顧和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