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對我國實物地質資料管理的思考和建議

對我國實物地質資料管理的思考和建議

蔣雯麗

(國土資源自然地質信息中心)

實物地質資料是地質成果的重要體現,服務社會化是地質成果價值的體現。摘要:介紹了實物地質資料管理和社會化服務的現狀,指出了管理和服務中存在的問題,並對我國實物地質資料管理和服務體系的建設提出了建議。

物理地質數據;管理;思考;建議

實物地質資料是記錄地質特征和地球演化的最真實、最直接的證據之壹,是地質資料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實物地質資料社會化服務水平,充分發揮地質資料在公共服務領域的作用,更好地為政府、公眾和科技工作者服務,是壹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對實物地質資料的管理和社會化服務體系進行了初步探討,並提出了壹些建議。

壹、實物地質資料管理的基本認識

1.實物地質資料是地質工作成果的重要體現。

地質資料是指地質工作中形成的巖(礦)芯、各種標本、光(薄)片、樣品等原始地質資料、成果地質資料和實物地質資料。實物地質資料是地質資料的組成部分,是地質工作最客觀的成果。實物地質資料是地質工作的實物文件,具有以下特點:①原始性、唯壹性和不可復制性;②重量大,運輸儲存困難,對儲存容量需求大;③種類繁多,數量巨大。

2.實物地質數據管理是社會發展的需求。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和地質工作的快速發展,對實物地質數據管理的需求更加強烈和迫切。近年來,國家采取多種措施加強地質資料管理,提高地質資料信息的社會服務能力,這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壹方面,國內地礦市場發展迅速,勘查投入不斷增加,地質工作成本越來越高,地質找礦難度和投資風險越來越大。在這種形勢下,為了提高地質工作的效率,降低投資風險,地質找礦等地質工作對地質信息的需求前所未有。除了使用地質資料外,往往還需要使用原始地質資料,並對實物地質資料進行觀察和測試。另壹方面,地質工作領域不斷拓展,海外地質勘探、海洋地質調查、極地考察、科學鉆探等蓬勃發展,產生了許多新的、特別珍貴的實物地質資料,需要及時保存。

3.實物地質資料社會化服務要求

國務院2003年發布的《地質資料管理條例》(國務院令第349號)第十五條規定,“探礦權人、采礦權人匯交的地質資料...應當由地質檔案館或者地質資料保管單位公開;允許延續勘查許可證或者采礦許可證的...由地質資料館或地質資料保管單位予以公開。”第18條規定,"保護期內的地質資料可用於補償."。這些都提出了實物地質資料社會化服務的內容:公開和利用。

2008年國土資源部發布的《實物地質資料管理辦法》再次明確了實物地質資料管理必須向社會提供實物地質資料服務。

二、實物地質資料的管理和服務現狀

1.實物地質資料管理體系逐步完善。

實物地質資料的國家管理從地質工作開始就有,但大多屬於零散的、自發的管理。國務院《地質資料管理條例》頒布後,全國實物地質資料管理正式啟動;國土資源部高度重視實物地質資料管理工作,於2008年6月5438+10月65438+10月0日頒布了《實物地質資料管理辦法》,明確了實物地質資料的範圍和明細、程序、保管制度和利用規定。壹些省(自治區、直轄市)出臺了地方性的管理辦法,如貴州省制定了《貴州省實物地質資料匯交管理辦法》,北京市出臺了《實物地質資料盒標使用要求》和《實物地質資料匯交管理細則》,遼寧省出臺了《實物地質資料匯交管理辦法》。實物地質資料管理相關制度逐步形成了從中央到地方的系統管理體系和從宏觀到微觀的行業制度規則。

2.物理地質數據庫建設取得成效。

要使實物地質資料為社會服務,必須有硬件支持,實物地質數據庫建設是社會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實物地質數據庫於2004年建成,總建築規模為5612.92m2,由實物存放區、整理觀測區、展示區、學術報告廳、管理辦公區、走廊等組成。擁有立體存儲和自動化管理設備,可存儲70×104m巖心,規模和設施達到國內壹流、國際先進水平。2012國家實物地質數據庫配套服務樓建設項目通過國土資源部評估,2013開工,將進壹步提升實物地質數據管理功能。《實物地質資料管理辦法》實施後,許多省(自治區、直轄市)開始規劃實物地質數據庫的建設。其中,安徽省建設了實物地質數據庫,福建、廣東、廣西、浙江、黑龍江、江蘇、重慶、湖南、四川、雲南、貴州、吉林、西藏等十幾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開展了實物地質數據庫建設調研,部分省份向有關部門報送了實物地質數據庫建設規劃;核工業地質局、中聯煤層氣公司、國家海洋局等壹些行業也開始建設實體倉庫。實物地質數據庫建設也初步形成了從中央到地方的存儲體系。

3.外匯管理已逐漸形成體系。

《實物地質資料管理辦法》第六條規定:“國家重大調查和科研項目、國家重大工程和標誌性建築、石油、天然氣、煤層氣、放射性礦產等實物地質資料,以及中央安排的項目形成的實物地質資料,應當報送國家實物地質檔案館。”

目前,國家自然地質檔案館的館藏資源已初具規模。截至2012年5月,國家物理地質檔案館已收集物理地質資料254份,主要包括380個鉆孔的190377m巖心、9005袋巖屑、12102標本和368655。這些物理地質資料主要來源於:中國157個典型礦山的巖心和標本;青藏高原1 ∶ 25萬區域地質調查93個樣品和薄片;江蘇東海大陸科學鉆探1井巖心和巖屑;三個“金釘子”完整的切片標本和柱狀標本;來自40個重點煤礦區的106個樣品。初步形成了以典型礦山巖心和區域樣品為主體,以大陸科學鉆探巖心巖屑和“金釘子”剖面樣品為精品的國家實物倉儲體系。

除上述實物地質資料外,壹些省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如黑龍江、廣東、浙江、遼寧等。,開始根據各省的實際情況,以不同的方式接收實物地質資料。

4.現代信息技術在管理服務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

根據《國土資源部關於建立健全地質資料網絡服務體系的通知》(國土資發〔2006〕98號)要求,國家實物地質檔案館建立了“國土資源實物地質資料中心網站”,於2010改版升級為“中國實物地質資料信息網”,作為國家實物地質資料管理和服務的窗口。及時向社會發布實物地質資料管理動態、政策和技術要求,發布包括國家數據庫在內的國家實物地質資料目錄,為國家實物地質資料網絡檢索和國家實物地質資料數據庫提供在線服務;開展圖書館資料研究,開發服務產品,向社會提供服務。

為加強地質資料匯交管理,提高地質資料匯交監管水平,國土資源部建立了統壹的地質資料匯交監管平臺,對成果、實物、原始地質資料匯交實行網上監管。現代信息技術在管理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

為了提供更好的社會服務,目前正在研究利用網絡數據庫、信息技術和空間建模技術,開展實物地質資料數字展廳研究,整合實物地質資料服務資源,建立實物地質資料數字展廳。

三。實物地質資料管理和服務中存在的問題

1.管理和服務體系亟待完善。

目前,我國實物地質資料的管理由國家和省級政府負責。在管理頂層,國土資源部負責全國實物地質資料的統壹管理;在基層,由省級國土資源部門管理。在存儲和服務層面,頂層受國家物理地質數據中心(國土資源物理地質數據中心)和石油、天然氣、海洋等存儲單位委托;在省級層面,有的省份在國土資源廳設立實物地質檔案館作為獨立的公益性機構,有的省份由其他機構履行職能。目前管理系統的管理側重點不同,功能相對分散。在實際操作中,職責權限不夠明確,容易出現多頭管理、交叉管理或業務關系不暢等問題,不僅影響物資的管理、開發和利用,也給委托方和收藏方帶來不便。

2.目前的系統需要進壹步改進。

雖然《實物地質資料管理辦法》已經出臺,但仍存在壹些問題,具體體現在:①缺乏配套的管理實施細則,對實物地質資料的公開和利用沒有明確的規定;(2)要進壹步完善地方管理制度,明確管理辦法,使之具有可操作性;③需要完善不同行業的操作規範。

3.管理和社會化服務的模式還比較落後。

近年來,我國在物理地質數據的信息管理和服務方面取得了壹些進展。國家實物地質檔案館有自己的網站,但實物地質資料整體信息化水平不高,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不能完全實現在線服務,提供目錄、查詢、瀏覽和下載;(2)實物地質資料從收集到報送基層壹直沒有享受到資料;③全國統壹的實物地質數據管理網絡尚未形成。

四是對我國實物地質資料管理和服務的幾點建議。

1.修訂、補充和完善法規和政策

更加廣泛深入地宣傳貫徹《實物地質資料管理辦法》,積極推進省級館藏機構建設,因地制宜建設實物地質數據庫;協助行政主管部門加強地質資料監管,促進實物地質資料依法匯交;完善《實物地質資料管理辦法》配套政策法規,細化工作流程和要求,增強實物地質資料管理政策的可操作性;完善實物地質資料管理各環節的技術標準,制定匯交管理制度,提升管理能力,提高管理和服務水平。組織實施全國實物地質資料清理,建立實物地質資料目錄數據庫。

2.構建物理地質數據管理新機制。

在國土資源實物地質資料管理體制上,建議建立實物地質資料兩級管理體制,即國家和地方管理體制。國家建立國家自然地質檔案館,作為國土資源部直屬事業單位,承擔國家自然地質資料的管理和服務工作;地方省市(指地級市)分別設立“省市實物地質檔案館”,作為省市國土資源廳(局)直屬機構,承擔全省實物地質資料的管理和服務工作。

3.完善實物地質資料服務體系。

在構建新體系的基礎上,首先明確了物理地質數據的服務功能、服務對象、服務內容和服務方式;其次,改進服務手段,按照《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提出的“建立健全地質資料信息共享和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快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建設全國地質數據中心和全球礦產資源勘查開采投資環境信息服務系統”的要求,加快實物地質資料信息化建設步伐;最後,完善保障體系,落實人員編制、人員、經費、場地、設備等基礎保障。

4.推進信息化建設,豐富數字資源,提高管理和服務能力。

開發完善實物地質資料業務管理信息系統和業務支撐軟件,包括實物地質資料管理信息系統、實物地質資料服務系統、實物影像分析管理系統、國家實物目錄管理系統等;開展以巖心掃描為主體,標本、切片拍照為補充的實物地質數據數字化工程,建設實物地質數據庫、巖心掃描影像數據庫、標本、切片影像數據庫等專業數據源;完善我國實物地質資料信息網絡,建立網絡共享平臺,推進信息共享,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務能力;物理地質資料電子閱覽室和數字物理地質數據庫的建設。

5.加強服務體系建設,拓展服務領域,提高社會化服務水平。

利用館藏資源,開展實物地質資料的綜合研究和成果集成,開發服務產品,拓展實物地質資料的利用途徑;完善服務利用手段,配備物理地質資料觀測、巖礦測試等服務利用設備,建設開放實驗室;依托存儲資源,建設專業教學和科普基地,普及地質科學知識,傳播地質科學文化,建設學生實習基地;開展國內外交流合作,搭建合作交流平臺,提升國際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