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中醫古籍中關於血的論述

中醫古籍中關於血的論述

血液是人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流動組織”之稱。無論是現代還是古代,對血液的重要性都有壹定的認識,中醫和西醫都同樣重視血液。現代醫學認為,血液由血漿和血細胞組成,血漿中含有血漿蛋白(白蛋白、球蛋白和纖維蛋白原)、脂蛋白等多種營養物質,以及無機鹽、氧、激素、酶、抗體和細胞代謝產物。它具有運輸、調節人體體溫、防禦、調節人體滲透壓和酸堿平衡四大功能,在機體的生命活動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中醫認為,食物和水進入胃,胃就像壹個谷倉。首先,這些食物被儲存起來。在胃中陽氣的作用下,食物首先被磨碎,然後脾臟發揮作用,進壹步分解食物,向上運輸有用的營養物質。較厚的部分進入小腸進行下壹步。脾氣提食精,入心肺。心是五臟中最旺盛的陽,並將這些精氣轉化為血液。所謂“服心轉紅”,就是心主血脈,主血脈的血就是血,不僅包括促進血液循環,還包括影響血液生成的因素。最後,心臟將血液註入肺中,肺脈充盈,也夾雜著呼吸和清氣排出濁氣。自然的清氣結合血液,滋養全身的皮、肉、筋、骨、五臟六腑。《黃帝內經》對血的形成早有論述,在《營健會》中說:“中焦也並於胃。上焦排出後,患氣之人排泄渣滓,消化津液,註入肺脈化為血液,所以活得並不貴,只好獨自走隧道,其命謂之營氣。”其中中焦和上焦是指胸腹部的劃分。血液的正常運行離不開經絡。沒有經脈,就是瘀血,所謂“血離經脈”。什麽是脈搏?氣滯則不可免”,而脈是血液運行的通道,周而復始地運行於全身,“如無端之環”。血液循環需要陽氣的推動,正常的經脈也需要陽氣溫血。所以張仲景治療血瘀時喜歡用桂枝茯苓丸、桃核承氣湯、溫經湯等。不是說桂枝能活血化瘀,而是桂枝能讓血液循環更順暢。”血是溫的,冷了就凝結了。“臨床上很多心血管疾病在冬季高發,與血液有關。血與氣有著密切的關系,往往是無形的,但它起著能量的作用,促進血液的運行,同時保護血液不溢出。同時,血液為氣的能量提供後勤支持,兩者相互影響,疾病的發生也密切相關。常見的氣滯血瘀、氣血兩虛、氣虛血瘀、氣不攝血就好理解了。血虛(血虛)的癥狀可以從血液的生理功能推斷出來。不擡頭帶血,就會看到頭暈,腦袋隱隱作痛;血液不滋養眼睛,眼睛就會幹澀,視力下降;若血不尊貴,則面少血,唇無血,舌淡;如果氣血不養心,就會引起心悸、失眠失眠、記憶力下降;血液不滋養皮膚,皮膚就會暗沈,甚至發癢;血液不滋養肌肉,則肌肉萎縮;如果氣血不養筋,筋會緊張,有時會抽搐;血液不讓子宮時,月經量少,面色蒼白,月經後有腹痛。中醫認為,人體只有氣血,氣為陽,血屬陰,陰陽合在壹起才稱之為健康。聲明:以上內容來自互聯網,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