喇家遺址的年代約在4000年前。據有關專家鑒定分析,青海拉甲遺址出土的面狀遺存為小米制作的面條,是迄今為止最早的面條遺存。
當專家們在清理壹個房屋遺址時,他們在門口發現了壹個倒置的陶碗,比我們現在使用的碗要小。專家們小心翼翼地拿起陶碗,結果剛拿到壹半就掉了壹坨。
於是,專家們蹲在地上仔細觀察,發現這個坨子頂部有幾個米黃色的物質清晰可見,經過化學鑒定,原來是面條,但和現在的面條不壹樣。
專家表示,這碗面是用小米粉做的,也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黃麥。它通常被用來做蛋糕或釀酒。因為黃小麥味道不好,我們現在不用它來做面條,主要用小麥粉。
青海喇家遺址簡介:
2006年8月5438+0日至2006年8月11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幹青隊與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對青海省民和縣南端官廳盆地黃河岸邊的拉甲村齊家文化遺址進行了持續發掘,揭示面積700多平方米,有多項重要發現,為官廳盆地考古增添了新的成果。
新發現的地震和洪水的證據,並確定在災害現場積累的地層關系;新發現小廣場跡象,清理出基坑、祭祀坑、墓葬坑,出土了方正骨、玉甲骨等重要遺物;新發現保存完好的洞穴狀結構、位置和分布格局,以及烘烤食物的壁爐,對聚落形態提出了新的認識。
發掘表明,地震對遺址造成了災難性的打擊,而洪水對遺址造成了毀滅性的影響。喇家遺址災難遺跡的發現,其科學意義遠遠超出了考古學的範疇,為跨學科研究和深入的環境考古研究提出了新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