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哪位老師有《小學語文教師》近幾年的合訂本?好想收藏~ ~

哪位老師有《小學語文教師》近幾年的合訂本?好想收藏~ ~

周壹貫如此

我應該是《小學語文老師》最早的讀者之壹。

65438到0978,學的是小學語文教師(當時叫國學小學版)。在教育雜誌很少的那幾年,《小學語文教師》自然成了我的最愛,我訂閱了很多年。

30年在歷史的時空裏也許只是彈指壹揮間,但作為壹名小學語文老師,我跟著壹本刊物,卻留下了壹個難忘的長長的生命成長的身影,很多的思緒,很多的心結...

曾經有壹種向往叫“期待”

作為《小學語文老師》的讀者,那時候,我渴望成為她的作者。

從1981開始,我在全國很多期刊上發表教學研究文章,獲得了很大的知名度,但是我貼了兩次“小學語文老師”,都沒有被錄用。這讓我很郁悶。說實話,我壹方面有對出版物門檻是否太高的抱怨,另壹方面也有壹種感覺自己沒準備好的隱痛。經歷了兩次挫折,我幾乎放棄了再次投稿《小學語文老師》的念頭。好在其他刊物我都比較熟悉,稿件不斷,所以對於小學語文老師來說沒有什麽貢獻。

1996,拐點來了。當時《小學語文老師》要給特級教師王延華編壹個專題,王老師讓我給她寫壹篇文章。我欣然接受了這份訂單,並把它寄給了王延華的《語言教學的藝術》,得到了編輯部的好評,並請王老師告訴我,我想為小學語文教師多寫些文章。從那以後,我就壹發不可收拾了。我在《小學語文教師》上發表的文章多達36篇,既是地道的“老讀者”,也是地道的“老作者”。

曾經有壹種很深的感情叫“守望”

經常在《小學語文教師》裏展示文章,並不是壹件容易的事情。關鍵在於妳是否對全國小語種教學改革形勢有整體把握、前瞻審視、前衛表達。到目前為止,我已經在國家級教育報刊上發表了1000多篇教學研究文章,很多我認為比較有創新性和前沿性的文章都是在《小學語文教師》上首次發表。比如1999第三期發表的《解密黑箱:課堂實錄與精品課程創建研究》,體現了將研究趨勢指向教學實踐智慧的敘事性討論,這對於本世紀初盛行的案例寫作和敘事研究無疑具有先鋒意義。語文課堂教學的“硬設計”與“軟設計”,2000年第1期,首次提出了“軟設計”的概念,深刻反思了傳統預設的繁瑣與僵化,給課堂教學實踐帶來的負面影響。發表在2001第7、8期的《超文本理念與大閱讀策略》壹文,更早地意識到,我們應該“用教材教”,而不是“死板地教教材”。

這些手稿的創作無疑得益於小學語文老師的指導。當時的執行主編譚宏生是我最好的朋友。他經常和我討論出版物的編輯思路和組稿的重點課題。應該說,這些手稿的孕育與他對我的影響是分不開的。

古人雲,流水聲可以養耳,綠草可以養眼,讀書翻譯理論可以養心。壹份好的期刊不僅是世界的燈塔,它不僅能照亮人們的心靈,還能引領人們前進。《小學語文老師》帶給我的是思想的開放和精神的騰飛。

曾經有壹個理由叫“感動”

到上個世紀末,我已經在各個出版社出版了近百本書,可惜我沒有在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過任何壹本書。上海教育出版社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我當然希望我的作品在這裏出版。

2001,機會終於來了。譚宏生主編邀請我給“名師優秀設計”專欄投稿,寫“點評”。於是,從第9期到2003年底,* * *共發表了42位著名特級教師的經典教學設計100篇。

在此基礎上,編輯部請我擔任主編,編成《小學語文名師課堂教學經典設計》(33萬字)壹書,由上海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楊文華擔任責任編輯。正是在《小學語文教師》編輯部的幫助下,夢想之光照進了現實,我終於有了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第壹本書。

《小學語文教師》2002年第9期在“走近名師”欄目中收錄了我作為壹名終身從事農村小學語文教學實踐與研究的普通教師,發表了我的專欄《發展的人生》、同誌撰寫的《論周壹貫先生的學術創新品格》和包同誌撰寫的《分分分鐘見精神——周壹貫先生瑣事劄記》,無疑是。物如煙雲,坐看夕陽如畫圖。對於當時已經退役的我來說,這真的是極大的鼓勵和鞭策,又怎能不讓我壹直感動。

以前有壹種走路叫“奮進”

我退休後不久,譚宏生同誌也面臨退休。記得有壹次他跟我說,他準備引進山東教育副總編李振存主持小學語文教師。我喜出望外,不禁被上海人的“海派”氣度和李振存勇闖世界的進取態度所感動。李振存同誌和我素未謀面,但我們是老朋友了。可以說,山東教育是我教學和寫作的起點。李振存是山東教育的主編,文章寫得很好。山東教育每年都呈現在我面前,其中我最喜歡讀的是李振存寫的壹些關於山東教育改革的特寫,其文風和諧,語境開合,令我驚嘆不已。這次他對《小學語文教師》的訪問,壹定會讓刊物更進壹步。果不其然,2008年,《小學語文教師》修訂版成功,全國小學語文教師以全新的姿態迎接。

其實我壹直都是主張修改的。早在本世紀初,我就建議談談宏聲同誌的修改,他也早有此意。但由於壹些原因,可能是因為部分同誌對32格式這種傳統格式情有獨鐘,不忍割舍,修改壹直沒有進行。當然,《小學語文老師》的簡潔實用在小語種圈是有口皆碑的,這大概和32的小版式有關。不過應該說這不是本質聯系,非版式雜誌也可以壹樣短小實用。另壹方面也要看到,今天小學語文教師的隊伍結構也在發生變化。他們年輕了,學歷提高了,眼界開闊了,思想豐富了。他們不再滿足於簡單地閱讀“教學設計”,模仿抄襲,只瀏覽“豆腐幹”短文。他們也喜歡閱讀長篇論文來感受哲學的影響和詩歌的流動。他們希望與刊物的交流是全方位的,既有感性的文字可以讀,有賞心悅目的圖片和照片可以看,又有精美的版式可以欣賞。事實證明,修改後這些方面可以更加有效。據我和身邊老師交談了解,改版後的雜誌受到了熱烈歡迎!

《小學語文教師》作為國內同類雜誌中創刊時間最早、發行量最大、覆蓋面最廣、自費訂閱率最高的國家級語文核心期刊,壹直走在教育改革的最前沿,“奮進”是她壹貫的人生特質和精神狀態。

崇尚簡單、求實適度——深化語文課程改革之我見

文/張慶來源:小學語文老師

有人把現在的語文課改比作“霧裏來風裏去雨”,可見還有很多困惑或疑惑。語文課程改革應該如何進壹步深化?自課程改革以來,語文課堂出現了壹些新的變化: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更多地合作,更多地使用多媒體,讓學生收集更多的材料,鼓勵學生更多地解讀...但新壹輪課改,畢竟是壹項全新的工作,大家還缺乏經驗,難免會處理不當,甚至出現壹些偏差:——語文課堂比過去活躍了,但形式主義的東西多了,被淹沒了。——有的語文課還是老辦法,文破了,還留著“捧”的痕跡。——部分地區學生負擔還比較重。老師們普遍擔心考試。原因不外乎三個方面:壹是習慣造成的;二是語文課程評價改革滯後;第三,對《課程標準》的理解不夠全面。第壹,提倡簡單,應該提倡簡單的語文教學。有人說中文不是簡單,而是復雜!誠然,語文學習的生理和心理機制確實復雜,但如何學好語文並不復雜,即“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正如《課程標準》中所說。什麽是中國實踐?多讀多寫不是最重要的嗎?在《課程標準》中,說得很精辟:“我們提倡少做題,多讀書,讀好書,讀全書。”這是在說多讀書。《課程標準》也說:“讓學生在寫作實踐中學會寫作。”這意味著——如果妳寫得太多,妳就會寫。所以,我們不要人為地把中國教育搞得那麽復雜和高深。語文學習的實踐性決定了語文學習的全面性。把語文分解成“知識點”和“能力點”逐壹訓練,試圖用這樣的教學方法來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是壹廂情願。國學是熏陶,是接觸,是積累,是進步。這就像新買的鋼鍋,鋥亮鋥亮。在爐子上做飯,經過三到五個月的煙熏火燎,就會變黃。再過壹兩年,又會變成棕色。幾年後,鍋底甚至變黑了。學語文跟抽鍋底差不多。人們常說“某人的語文素養如何”,“素養”二字正好道出了語文學習的規律。《莊子》裏有個寓言,講的是“通”“胡”要在“亂”上鑿“七竅”。他們每天都在他頭上開壹個洞。第七天“七竅”鑿通,但“混沌”也死了。“丹”和“胡”的用心是毋庸置疑的,但他們不知道“亂”是壹種自然狀態,不應該有“七招”。剛給他割了“七竅”,卻傷了他。語文學習是綜合性的,妳只要做數學物理之類的線性訓練,無異於在混沌的腦袋上開了七個洞。有些老師設定的教學目標如下:1。知識和能力;2.方法和過程;3.情感,態度,價值觀。這就使得漢語學習的目標復雜化了。需要註意的是,《課程標準》提出的是“目標的三個維度”,而不是“三個目標”!從語文學習的角度來看,三個維度是壹個整體。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存在於知識和能力的學習中,而不在知識和能力的學習之外。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內化要經歷壹個自我體驗和自我建構的過程。例如,教學生寫作似乎是壹件純知識和技能的事情。其實在寫字的時候,讓他們感受漢字的結構美,發自內心的喜歡漢字。這是情感,是態度,是價值觀。還要教孩子如何寫好壹個字,比如左右結構的字。書寫時,相連的部分要收斂避讓;學生寫不好,從寫不好到寫得好。他們用自己的大腦,意識到如何寫得漂亮。這就是方法和過程。知道了“三維”是“壹體”,就能從本質上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有助於我們簡化思維,簡單地學好語文。簡單來說漢語應該有以下幾個特點:線索簡化,目標簡單;課堂情況相對穩定,而不是像走馬燈壹樣頻繁變化;上課完成作業,把課外時間還給學生。

第二,這裏的“本”有兩層含義:壹是漢語的本體;第二是正文。語文的本體是什麽?葉老早就說過,口頭是語言,書面是文字,口頭是聽說,書面是讀寫。具體點說,就是識字、寫作、閱讀、鍛煉、口語交際、綜合學習。語文教學離不開語言文學。我們不能因為強調人性就淹沒工具性。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在教學過程中,只有讓學生接觸語言,才能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和感知,從而受到情感的熏陶,獲得思想的啟迪,享受審美的愉悅,從而使人性脫穎而出。我們談談教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其實最重要的教學資源就是語文教材。有人說不要太看重課文,畢竟課文不能解決學生發展的所有問題。但現實情況是,並沒有把課文看得太重,而是對課文的重視和學習遠遠不夠。超越文本當然好,但要超越文本,首先要研究文本。如果對課文壹知半解,如何超越?中國有句老話,叫“舉壹反三”。如果“壹”沒有很好地給出,那麽“三”又是如何推導出來的呢?要引導學生學習課文,教師必須先學習課文。如果教師不透徹理解課文,不理解寫作意圖,依靠課文就很難幫助學生提高語文素養。有的教研組備課,各自準備壹個單元,然後互相交流,也美其名曰“資源* * *”。研究文本是妳自己和作者(包括編者)的對話。別人怎麽幫妳做?現在我們講很多預設和生成。“代”似乎是偶然的。其實精彩的產生離不開課堂上的學習氛圍和學生思維的活躍程度。就像燒開水,只有到了沸點,才會有氣泡冒出來。預設不充分,上課就像吞了水,哪裏會有“氣泡”冒出來?所以我認為,教師只有把課文理解透徹,有了符合學習情境的預設,才能在課堂上引導規律,創造出能讓智慧火花迸發的學習“場”。語文課應該引導學生鉆研課文。教師的講解或學生的集體討論不能代替學生的個人閱讀。加強初讀,要留出壹段段時間讓學生沈下心來學習。盡量讀進去,讀的正確流利。主張不要好好讀課文,不要“說話”。如何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我覺得有兩點需要註意:壹是對文本的理解要和閱讀壹起進行,也就是所謂的“以讀導悟,以讀見悟。”應該讓學生接觸語言,感受其中蘊含的思想感情,然後通過自己的閱讀把這些感情讀出來。第二,閱讀理解要避免瑣碎。要倡導整體感知,做到“萬事順”,抓住關鍵詞切入。比如孫雙金先生在講授《訪茅廬》時,抓住了綱領性的詞“誠”,讓學生體會到了劉備對人才的渴求。當輪廓被提起時,眼睛(網格)被打開。還要鼓勵多讀書,熟悉它,形成積累,通過適當的遷移來引導它的應用。第三,要提倡“三實”——真實、樸素、紮實。現在語文課有很多形式主義。如果不需要或者不需要,就用多媒體,讓學生表演。明明每個人手裏都有課本,他卻堅持把屏幕上的文字壹段壹段打出來。自己大聲朗讀是很好的,但是妳得讓錄音機替妳朗讀。為什麽學生不能看自己的課本?為什麽老師不能自己示範閱讀?再比如把合作學習等同於四人小組討論,輕松地讓四人小組討論,還沒說兩句就馬上停下來。這樣的合作學習實際效果如何?壹堂課熱鬧非凡,卻看不到紮實的訓練,聽不到讀書的聲音。學生收獲了什麽?

在教學研究中,也存在追求浮華,不註重實效的問題。參加公開課,追求觀賞性、知名度,多點花樣,少點實用主義。在我看來,上公開課,應該提倡以平常心上壹堂正常課。進行課題研究也要倡導實事求是的氛圍。課程改革中遇到的問題是研究課題,自己的教學實踐是研究過程,教學效果是研究結果。提倡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大腦去思考,從而得出自己的結論。這樣做研究或者寫文章,真實清晰,對人有用,對己有益。對於“訓練”,在《課標》中似乎有點淡化其實《課標》反對的只是曾經充斥課堂的繁瑣、機械的訓練,是只對考試有用,對人生無用的“題海戰術”。比如疲勞轟炸式的抄寫,沒完沒了的文章做模擬試卷...我們來看看《課程標準》是怎麽說的:“語文教學要註重語文的感知、積累和運用,註重基本功的訓練,為學生打下堅實的基礎。”可見,屬於基本功的東西,比如寫作、閱讀、習慣,還是需要紮紮實實的訓練。習慣,不僅僅指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還包括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的能力,必須達到技能甚至習慣的水平,即形成張廣健先生所說的“快速反應通道”才能對學生有實際用處;沒有反復的練習和實踐,沒有自動化就用不了。呂叔湘先生早就說過:“在語文教學中,主要任務應該是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不應該過分依賴老師的分析和講解。因為使用語言是壹種習慣,習慣要通過反復練習和實踐來培養。”國外有壹個統計可以很好的說明問題。人需要練習聽、說、讀、寫300次以上,才能記住任何壹個單詞或句子,而且要記住壹輩子。要想使用自如,其練習次數必須在1000次以上。當練習的次數達到3000次以上,這些單詞或句子就會被識別為母語。我們強調的訓練是基礎訓練、科學訓練、主動訓練。這壹點從小學語文作業的設計和“學會使用詞語和表達”、“處處註意”、“語文與生活”等欄目的設計就可以看出。這些練習旨在為學生的語文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礎,具有開放性、生活化、鼓勵探究和激發孩子興趣的特點。第四,所謂適度,就是要註重調整和深化認識,避免形而上學和片面性,從而在新的基礎上建立新的平衡。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事物的發展不可能是直線的,而是波浪式的。要實現重大變革,我們必須打破原有的平衡,造成新的失衡。隨著改革的逐步深入和不斷調整,建立了新的平衡,事物在“平衡-不平衡-新平衡”的過程中不斷發展。語文課程改革也是如此。通過學習《課程標準》,我提高了認識,更新了觀念,於是我試圖打破舊的課堂模式,建立新的教學秩序。舊的被打破,新的被建立,難免會有壹些失衡,失控,甚至失控。這就需要我們在提高認識的基礎上進行必要的調整。適當擴展文字是必要的,但要防止遠離文字。在我們的講座中,經常可以看到過度膨脹。壹位老師教秦兵馬俑,讓學生收集有關秦始皇的資料,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這無可厚非,但老師把大部分上課時間都用來讓學生分別展示自己的材料,復雜地討論“秦始皇的功過”。這與正文相去甚遠,被擴展得有點過了。比如多媒體的使用和性能也有壹個度的問題。在閱讀教學中,閱讀是主線,應以閱讀為主,表演和多媒體為輔。有的老師講課,講蘑菇應該頒給誰,在讓學生讀課文之前,就開始播放反映故事的多媒體——漫畫書,然後講故事,提問題。這無異於剝奪了學生形成閱讀能力的機會。什麽是閱讀能力?是“恢復”文本符號的能力。雖然學生通過觀看多媒體來理解故事,但他是通過觀看多媒體來“理解”故事,而不是通過閱讀文本。我個人認為,語文課壹定要慎用多媒體。我們應該把它作為壹個有用的工具,而不是隨便濫用它。

閱讀是教師提高教學水平的主要途徑,也是提高自身素質的途徑。在我當老師的十幾年裏,有很多書對我的教育教學有幫助,小學語文老師就是其中之壹。《小學語文教師》文風樸實,內容真實,裏面的文章短小精悍,實用性很強,非常貼近教育改革的前沿。給我的心靈帶來了極大的震撼:原來教學工作可以如此豐富多彩。讀《小學語文老師》,就像和很多專家、優秀的同行進行了壹次推心置腹的交流。在無聲的環境中,我的思想在與他們碰撞,我的心在與他們交流,我的教學水平在交流中提高,我的工作熱情在交流中高漲。無論教哪個年級,小學語文老師都給我建議。《小學語文老師》已經讓我如獲至寶,抱著她就舍不得放下。我會細細品味,慢慢琢磨,樂趣無窮。她是我教學生涯中的壹盞明燈,總是在我迷茫困惑的時候給我指出迷津,讓我撥雲見日。

現在,我的書架上增加了許多書,它們也像金鑰匙壹樣,幫助我打開了阻擋我前進的沈重的大門。但我永遠不會忘記,《小學語文老師》讓我感受到了閱讀專業書籍的樂趣和益處,我永遠不會忘記,是她引領我進入了語文教學的另壹個世界。這本書對我的職業成長真的很有好處。

《小學語文教師》壹書對教師提高教學水平有著直接而實際的幫助。可以說,這本雜誌成了我的精神伴侶和知心朋友,引領著我不斷成長和發展。

《小學語文教師》這本書很有特色。特別關註基層壹線教師的教學,呈現教師的實踐智慧。刊物上的廣告說:哪裏有小學語文老師,哪裏就有小學語文老師。《小學語文教師》發布短小精悍的文章、最貼近課改第壹線的文章、信息含量高的文章,讓教師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取最多的信息。我不是打廣告(笑)。換句話說,《小學語文教師》這本書的特點就是強調實用性和可操作性。比如課堂實錄、課例學習、案例反思、課本學習、教學隨筆、園丁故事等等。而有些刊物則可能更註重理論研究,比如人教社的課程、教材、教法,強調的是教育的前沿理論。老師先了解刊物的特點,才能有的放矢。

雖然幾年前我的工作換了,工作性質也從老師、教學管理幹部變成了現在的專職科研人員,但我仍然堅持讀《小學語文老師》,在研究的過程中我感覺到他仍然在給我無盡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