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地質歷史的古老土地

地質歷史的古老土地

春秋戰國時期,戰爭頻繁,地圖成為軍事活動不可或缺的工具。“煙鬥?地圖篇不僅精辟地闡述了地圖的重要性,而且說明當時地圖的內容,以及地形和地物的表示方法,都有了進步。當時建城、興修水利、挖渠、灌溉運河的需要,推動了測量技術和數學方法的發展,地圖繪制開始以實地測量為基礎。”《周並行算之書》記載:“此圖所畫之處,以尺量之,寸以尺量之,寸以寸量之。分千裏,用八尺壹寸;今天是四尺五分,分兩千裏。“戰國政策?在中記載“諸侯之地,比秦大五倍”,說明當時的地圖不僅明確了比例尺縮小的規律,而且主要用貘(絲織品)繪圖,形成了中國古代地圖的東方特色。

戰國策?《燕策》中荊軻刺死秦王的描述,“窮圖以匕首見”,說明秦地圖在政治上象征著國家領土和主權。據《史記》記載,漢高祖劉邦推翻秦朝時,蕭何首先進入鹹陽“收藏秦丞相詔書”。“漢王因此知天下居數,強弱,人如何得秦書。”可見秦漢時期都非常重視地圖,並將其作為統治的工具。此時地圖的種類逐漸增多,根據其內容,有各種類似於行政區劃圖、軍事陣列圖、外國地理圖等等的專題地圖。

1973 65438+2月,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古地圖(見)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地圖作品,反映了2100年前我國地圖測繪的輝煌成就。這些地圖沒有標明名稱、比例尺和圖例,其中兩張現在分別叫做地形圖和駐軍圖。地形圖長96厘米,寬96厘米,山川、河流、道路、居民點均使用統壹圖例。山脈采用水平山線,並附有暈線,表示山脈的範圍和方向。著名的九嶷山還標有魚鱗崖符號。河水上遊粗,下遊細,自然彎曲,生動準確地描繪出由30多條支流組成的水系輪廓。其中九個標有名字。圖中有80多個居民區,符號分為兩級:縣級的8個用方框表示,村級的74個用圓圈表示,方框中註明了名稱。20多條路用實線表示,區分實線和虛線。地形圖中央部分的水系和縣級居民點的地理位置與比例尺為1:170000的現代地形圖的輪廓相似(圖3【馬王堆出土西漢地圖復原圖】)。在駐軍地圖上,除了壹般的河流、山脈、道路、聚落作為地理底圖外,還用紅黑方框或三角形符號來強調駐軍的布局。反映了當時中國彩墨地圖繪制的技術水平。馬王堆出土的西漢地圖是世界地圖史上罕見的發現。與秦、漢初疆域開發,縣市增設,眾多工程規模宏大有關。畫出如此精美的地圖,符合當時的社會背景和歷史條件。在西方文化中心埃及,地圖測繪是從尼羅河流域土地測量的需要發展起來的。但在希臘羅馬時代,註意力轉向了地中海航海圖的繪制。埃及的幾何和地理知識傳播到地中海國家,測量經緯度,研究編制以地中海為中心的已知世界地圖,成為西方地圖測繪的主流。亞歷山大大帝征服埃及後,科學中心從雅典遷至亞歷山大,地圖測繪壹度興盛。Era-tosthenes第壹個測量了地球的曲率和周長,並繪制了以經緯度為坐標的地圖,其中包括以地中海為中心的已知世界地圖。公元120年,克羅狄斯·托勒密編纂了八卷地理指南,其中六卷用來記錄8000個緯度和經度。他是第壹個設計圓錐投影並繪制帶有經緯度網格的地圖的人。書中所附的27幅世界地圖和26幅局部地區地圖是1475年由阿拉伯文獻翻譯印刷而成,1740 * *年出版的版本多達50個。這些地圖在當時的西方堪稱劃時代之作。

公元300年至公元1300年左右,歐洲深受封建統治和宗教神學的壓迫。神學取代了科學,地圖成了宗教思想的囚犯。那時候地圖只是壹個粗糙荒誕的作品。T- O宗教景觀是壹樣的:耶路撒冷在中央,多瑙河、地中海、頓河形成“T”字形,把歐洲、亞洲、非洲分隔開來。這些畫在羊皮上的地圖既沒有投影,也沒有比例尺,除了宗教藝術的裝飾外,沒有任何科學價值,這壹時期是西方地圖史上漫長的黑暗時代。我國西晉時期的制圖家系統總結了我國古代制圖的理論、風格和自己的實踐經驗,提出了制圖必須遵守的幾條原則。同時,在客籍荊襄的幫助下,他編制了《龔宇地區地圖》和《地形方丈圖》。前者具有歷史地圖的性質,後者是策劃者的實驗樣本,即將80匹馬的中國全圖縮小為壹幅方丈掛圖。裴秀所倡導的策劃計劃的方法,在古代中國早就沿襲下來,影響遠至朝鮮、日本。唐宋時期,地圖被廣泛應用於國土行政、外交和軍事活動的各個方面。政府的地圖學處於巔峰時期,但大部分都是抄襲,沒有取得科學成就。但在唐代是絕無僅有的,他的《關中隴右、山南九州圖》開創了邊疆險圖的先河。他用朱、墨的傳統畫法來表現地圖內容的歷史演變。他的另壹部傑作《海中中外人圖》流傳了500年。長三尺寬三尺的原圖雖未傳世,但安碑林中仍有1136上師的《禹跡圖》(圖4a[禹跡圖(a)和華夷圖(b)[局部])和《華夷圖》(圖4b[禹跡圖(a)和華夷圖])。碑上刻著“唐、賈、地圖載百國,今取之於聞者”。可見,花起源於賈圖。這兩幅Xi安碑林石刻地圖不僅是保存下來的反映自裴秀以來所做規劃的地圖,而且反映了長江和黃河水系在宋代已經得到準確的繪制,並具有豐富的邊境鄰國地理知識。而且兩張圖刻在同壹塊石頭的兩面,上下顛倒,可以用來拓印。後來優秀的地圖作品不斷湧現。如宋代用“地理指圖”編制稅保大典;元代經過10年的遊歷和考證,編制了長七尺、寬七尺的《禹圖》,成為明清時期地圖的範本。明代在《輿圖》的基礎上補充改編為《廣》。1541 ~ 1579期間,廣更新印刷7次,1799重印1次。嘉靖至清初的地圖大多與廣有關。著名的陳祖壽《帝占圖》和顧祖禹《閱史錄》都是在《廣於菟》的基礎上編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