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關於巴別塔的信息。

關於巴別塔的信息。

今天伊拉克首都巴格達的所在地是5000年前的馬平川,那裏曾經矗立著壹座無比壯觀的巨型通天塔。為什麽叫“巴別塔”呢?真的能“直抵雲霄”嗎?到底是為了什麽?

人們不知道巴別塔最初從何而來,只知道它早在古代就進入了猶太聖經和舊約。

根據猶太聖經和舊約記載,大洪水之後,世界上所有的人都講同樣的語言,有著同樣的口音。諾亞的後代越來越分散在各地,所以他向東遷移。在希納爾(古巴巴比倫附近),他們遇到壹片平原,定居下來。因為在平原上建築用的石頭很難得到,他們互相商量說:“來吧,我們來做磚,把它們燒透。”所以他們用磚當石頭,用石漆當砂漿。他們又說∶「來吧,我們要建造壹座城和壹座塔,塔頂通天,好傳揚我們的名,免得我們分散在全地。」因為大家說同壹種語言,齊心協力,所以建成的巴比倫城繁榮美麗,塔直插雲霄,似乎可以和天氣相媲美。沒想到這都驚動神了!上帝被人類的虛榮和傲慢深深激怒,不能容忍人類冒犯他的尊嚴。他決定懲罰這些傲慢的人,就像懲罰偷了禁果的亞當和夏娃壹樣。他在齊新看到人們就這樣齊心協力,統壹強大,心想:如果人類真的建造了壹座宏偉的巴別塔,未來還有什麽做不到的呢?我們必須想辦法阻止他們。於是他悄悄地離開了天國,來到人間,把人類的語言弄得混亂不堪,四處流散,塔也就半途而廢了。

在希伯來語中,“巴別塔”的意思是“反叛”,所以這座塔被稱為“巴別塔”。有人把“反叛”壹詞解釋為“巴比倫”,把城市稱為“巴比倫”,把塔稱為“巴比倫尼亞”。在巴比倫語中,“巴別”或“巴比倫”的意思是“卡米諾卡多”。同壹個詞(“巴別塔”)在兩種語言中竟然有截然相反的意思,實在令人費解。其實這是有原因的。

公元前586年,巴比倫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摧毀了猶太國,拆毀了聖城耶路撒冷,燒毀了聖殿,把國王和近萬臣民帶到了巴比倫,只留下幾個最貧窮的人。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巴比倫囚徒。猶太人大多是巴比倫的奴隸,為尼布甲尼撒建造了巴比倫城。直到70年後波斯皇帝居魯士的到來,他們才得救。亡國為奴的仇恨讓猶太人刻骨銘心。雖然沒能回天,但他們用自己的思想表達了自己的憤怒。於是,巴比倫的“卡米諾卡多”在猶太人眼中充滿了邪惡,受到了詛咒。他們詛咒說:“沙漠裏的野獸和島上的野獸將生活在那裏,貓頭鷹將生活在那裏。永無人煙,世世代代無人煙。”

事實上,“巴別塔”在尼布甲尼撒和他的父親之前就已經存在,巴比倫王國的幾位國王也曾翻修過。但是外國征服者壹直在摧毀它。尼布甲尼撒的父親博納·博萊薩建立了新的巴比倫王國後,他也開始重建巴別塔。他在碑文中寫道:“巴別塔年久失修,馬杜克命我重修。他讓我把塔基礎牢牢地建在邊界的胸膛上,塔尖要直插雲霄。”但尼布甲尼撒的父親只把塔建到了15米高,尼布甲尼撒自己“加了塔,與天比肩”。塔的大部分和塔頂的馬杜克神廟都是尼布甲尼撒建造的。備受贊譽的“巴別塔”壹般是指納波勒薩父子建造的那座。

這座塔的規模非常宏大。公元前460年,這座塔在150年前建成後,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參觀巴比倫城時,仍對這座受損的塔贊嘆不已。根據他的記錄,巴別塔建在許多巨大的平臺上。這些平臺有八層,越高越小。馬杜克神廟建在頂層平臺上。城墻外緣建有螺旋形臺階,可繞塔壹周,直達塔頂;塔梯中間有壹個座位供休息。塔基每邊長約90米,塔高約90米。據19世紀末考古學家科爾德威實測計算,塔基邊長約96米,塔和殿的總高度約96米,兩者相差無幾。巴別塔是當時巴比倫最高的建築,在全國任何地方都可以看到。人們稱它為巴別塔。也有人稱之為天上諸神前往凡間居所途中的踏腳之地,是天道的“驛站”或“旅店”。

傳說中的巴別塔

塔會像聖經上說的那樣建得那麽高嗎,曾經失散的人真的有必要有壹個集中的地方嗎?

顯然不是。壹般認為巴別塔是壹座宗教建築。根據巴比倫人的說法,巴比倫國王是被馬杜克授予王位的,僧侶是馬杜克的仆人,所以人們需要他的保護。巴比倫人為了取悅他,交換他的恩惠,保證國家城市的永恒穩定,把巴別塔作為禮物獻給了他。在“巴別塔”內,每年定期舉行大型儀式,成群結隊的信徒從全國各地趕來朝拜。據希羅多德記載,塔的上方和下方各有壹座馬杜克神廟,分別稱為上神廟和下神廟。下殿有神像。上廟位於塔頂。裏面沒有雕像,但是很宏偉。它由深藍色的釉面磚制成,並用黃金裝飾。巴比倫人按照世俗生活的理想來侍奉他們的神。主廳只有壹張大床,“鋪設豪華”(和希臘羅馬貴族壹樣,美索不達米亞貴族也是躺著吃飯),床旁有壹張用黃金裝飾的桌子。廟裏只有壹個年輕貌美的女子,是專門挑選出來陪馬杜克玩的。和尚讓人相信大神時不時來廟裏躺在這張床上休息。只有國王和僧侶才能進入寺廟,侍奉馬杜克,聆聽他的教誨;這種超級神聖的東西,是常人無法企及的。他們只能遠遠地崇拜自己心目中的神,因為如果近在咫尺,普通人是受不了大神的眼光的。根據希羅多德的說法,這些神像和配件價值800兩黃金,相當於目前約2400萬美元的價格。考古學家曾在壹個和尚的住處發現壹只石鴨,上面刻著“準衡和泰倫”。這只石鴨重約29.68公斤。如果希羅多德的記載可靠的話,那麽照此計算,馬杜克的雕像和附件壹* * *重約23700公斤,都是純金鑄造或制成的!除了神,誰能享受如此高的禮遇?

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認為,巴別塔除了祭祀聖靈之外,還有另外兩個用途。壹種是尼布甲尼撒二世為了長生不老,以神的形象表現個人的榮耀和威嚴。二是討好和尚集團,換取他們的支持,以穩定國家。美索不達米亞是壹個宗教盛行的地方,寺廟多,僧侶多。僧侶不僅在思想上影響民眾,還掌握著大量的土地和財富。如果得不到他們的政治支持,恐怕王位就不穩了。這種擔心不是多余的。據歷史學家考證,尼布甲尼撒之後,新巴比倫王國迅速衰落,以至於波斯人壹兵壹卒占領了巴比倫城,這與失去了僧侶集團的支持有關。

關系很好。

公元前1世紀的希臘歷史學家認為巴別塔是壹座天文臺。新巴比倫人信仰星星崇拜,星星是神。在他們的神話中,馬杜克是木星。新巴比倫王國的僧侶神秘地爬上了塔頂。難道真的是為了侍奉半躺在床上的馬杜克大神?希羅多德對此並不認同,現代學者也不相信。也許是他們半躺在床上觀察天象!而且人類早期的天文知識是在宗教和巫術中直接產生的,大部分是僧侶。新巴比倫人取得了當時世界上最傑出的天文學成就,這座塔的貢獻恐怕是不可否認的。

其他人認為巴別塔是多功能的。塔底是祭祀用的廟宇,塔頂是軍事觀察用的哨所。

無論如何,5000多年前,當世界上大多數民族還處於蒙昧時代的時候,在壹個被古希臘人稱為“美索不達米亞”的地方,壹座雄偉壯麗的巴別塔拔地而起,不能不令人嘆為觀止,更不能不讓當時所見所聞的人心生幻想。

正是這座塔,迷倒了無數英雄。公元前539年,波斯國王居魯士攻占巴比倫後,他對巴別塔的雄偉姿態印象深刻。他沒有摧毀它,而是要求手下在他死後的墳墓上建造壹個小埃特門南基(埃特門南基是巴別塔的另壹個名字,意思是“天地的基本居所”)。然而,巴別塔最終還是被摧毀了。波斯國王薛西斯憎恨巴比倫人民的絕望抵抗,憎恨這個國家和烏克蘭,下令徹底摧毀巴比倫城。巴別塔在劫難逃,變成了壹堆瓦礫。即便如此,以熱愛文化而聞名的亞歷山大大帝依然喜愛它那雄偉的外表。公元前331年,他在遠征印度的時候,特意來到了巴別塔,英雄與奇觀的對話大概只有彼此知道。有壹段時間,他想恢復這個傳奇的建築,並下令拆除所有的舊塔。壹座更宏偉的寶塔被拯救了。然而,這只是壹種空歡喜。據說就在這個時候,壹只患瘧疾的蚊子叮了他,這壹代以武功聞名的天驕就此死去,“巴別塔”被冷落。事實上,這個項目太大了,光是清理廢棄的塔就需要壹萬個人工作兩個月,所以他不得不放棄這個想法。千百年後,這座塔已經成為壹片廢墟,這真的應驗了猶太人的詛咒。即便如此,當考古學家寇地威在幾千年後看到它時,還是發出了由衷的贊嘆之聲。科爾德維寫道:“雖然廢墟如此殘破,但親眼所見絕非任何文字描述可比。巴別塔巨大無比,舊約中的猶太人視其為人類驕傲的象征。周圍是僧侶們頂禮膜拜的豪華大殿,許多寬敞的倉庫,連綿不斷的白墻,華麗的青銅大門,四周的碉堡,還有壹千座瞭望塔。這樣壯麗的景象在當年的巴比倫是無與倫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