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江陵楚墓詳細資料收集

江陵楚墓詳細資料收集

東周時期的楚國墓葬。據史書記載,江陵是楚國郢都所在地。位於湖北省江陵縣城北5公裏處的濟南市,現為杜英舊址。濟南城遺址周邊分布著大量的楚墓,其年代可追溯到春秋初期至公元前278年,秦將領徒然取江陵。建國以來,湖北省博物館、荊州市博物館等單位在濟南市區及周邊共發現楚墓2800余座,已發掘800余座,包括多棺貴族墓和小型平民墓。出土文物7000余件,為研究東周時期楚國歷史提供了寶貴資料。

江陵楚墓地理位置:湖北省江陵縣北部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時間:春秋早期階段及特征、墓葬形制、隨葬品、未來有待探討的問題、階段及特征江陵楚墓可分為春秋戰國兩個階段,每個階段又可分為早、中、晚三個階段。春秋時期的墓葬比戰國時期少,春秋早中期更少,多為小型墓葬。隨葬品以實用陶器為主,組合以糯米、碗、豆、罐為主。春秋晚期主要是壺、碗、長頸壺。長頸壺很有特色,其他地方很少見。戰國以後,陶器是主要的隨葬品,種類和數量都很豐富。在戰國早期,鼎、壺或類似青銅的陶器禮器如鼎、盾和壺被用作隨葬品。戰國中期以後,小墓多用壹套陶器,稍高壹級的多用兩套。江陵楚墓不僅有高級貴族墓,也有普通貴族墓,還有所謂的士民墓,數量之多,種類之全,在其他地區並不多見。墓型貴族墓都有大規模的封土樁,有臺階和斜坡墓,多室多棺(層)。其中天星關1號墓封土殘高7.1 m,墓口41.2 m,寬37.2 m,坡道長18.8 m,墓口至蓋板深度8.9 m,墓壁有15級臺階。棺材周圍填滿了白色的漿糊。分為七個房間,房間用全木分割。棺中三棺層層嵌套。普通士人和平民的墓葬規模較小,都是坑和豎洞,沒有封土和臺階。大多是壹棺壹棺或者單棺無棺。有些壹棺壹棺的墓葬,在棺室內棺頭或側邊有壹個缺口,用來放置隨葬品,俗稱頭箱或側箱。木棺有三種,1為長弧形棺,即兩側蓋板和棺板呈弧形,底板不落地;第二種蓋板和兩側墻板是直的,底板不落地;第三種是長方形的箱式棺材,但很少見。棺材裏壹般包著壹個竹席,死者四肢挺直。馬山墓1死者衣服保存完好,面部蒙□網,雙手各持壹卷絲球,稱為“握手”,反映了當時的葬俗。隨葬品從墓中出土了7000多件文物。主要有青銅禮器和兵器、陶器、漆木器、絲綢、竹器、玉器、竹簡等。青銅禮器多來自中等以上貴族墓葬,主要有鼎、鉞、盾、尊、燈、壺、瓢、碟、鉞、勺等。青銅兵器數量眾多,種類繁多,制作相當精美。常見的兵器有劍、矛、戟、箭頭,其中以劍最為常見。幾乎所有成年男性陪葬的都是劍,貴族墓中陪葬的青銅劍也不少,比如天星關1墓中陪葬的青銅劍就有32把。越王勾踐名劍出自王山1號墓。它長55.7厘米。劍首向外翻成箍形,內部鑄有十壹個微小的同心圓。劍格正面為藍色玻璃,背面用綠松石鑲嵌出美麗的圖案。劍身飾有菱形暗紋。格子附近有兩行鳥印銘文:“越王淺(勾踐),自視(造)。出土時寒光閃閃,依然鋒利(見彩圖越王勾踐劍)。馬山五號墓出土的吳王符槎,也有菱形暗紋,器身有八字金銘文:“吳王符槎,自用。".其他的如“楚王孫瑜之弟”、“寶弟□”、“鄂君寶弟”、“越王周句自行劍”等也很珍貴。大多數墓葬中常見的隨葬陶器有兩種:壹種是日用器皿,如罐、碗、罐、豆、長頸壺等。另壹類是仿青銅陶器禮器,如鼎、盾、□、壺、□壺、盤、□、豆、□等。出土的漆木數量多,種類全,包括豆、耳杯、盒、瓶、梳、箅、桌、案、幾種日用品;有鼓、豎琴、笙等樂器;有木俑、鎮墓動物、虎鳥等喪葬用具;有木鹿、雕花屏風等工藝品和其他裝飾品。其中虎鳥鼓、墓獸、虎鳥為楚所獨有。王山1號墓彩繪木雕小屏高15厘米,長51.8厘米,上面雕刻著51種動物,如青蛙、鹿、鷹和蛇。是壹件難度很大的藝術珍品(見彩繪木雕小屏)和壹只虎鳥鼓(復制品)。絲綢織物經常被發現並保存完好。馬山1號墓出土的絲織品包括15件裹屍衣和4床蠶絲被。包括刺繡、織錦、絲、紗、綢、掛毯等品種,質地優良,保存完好。衣服和被子都是用猩紅、絳紅、茄紫、深赭石、淺綠、茶褐色、金黃色、棕黃色等顏色的絲線繡制或編織而成,各種對稱的龍鳳、猛獸、舞女等幾何圖案色彩柔和,說明楚的紡織業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技術水平(見彩圖,龍鳳繡(局部),蠶絲被(局部)五座楚墓出土的竹簡有700枚,內容壹般是調度、《禱文》或《蔔筮錄》。九店56號墓竹簡與雲夢秦簡中的日書接近,主要是選擇吉兇日期等記載。今後要探索的問題江陵楚墓的發掘和研究還存在壹些問題,如江陵楚文化的起源,為什麽江陵戰國墓多,春秋早中期墓少,特別是春秋早中期的墓葬至今未發現,需要今後進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