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埃及,當文字剛進入圖畫文字或謎語文字時,就用泥板來記錄重要的古籍。因為這種書寫材料與紙莎草、羊皮紙、木頭或壹些鐵、青銅等書寫材料相比,有兩個明顯的優勢:壹是可以及時使用,成本低;第二,經久耐用,可以長期保存。
起初,蘇美爾泥板是圓形或金字塔形的,不便於書寫和存放。後來,蘇美爾人把泥板改成了正方形。大多數蘇美爾人的書寫材料被刻在這個方形的泥板上保存下來。到目前為止,兩河流域已發掘出數十萬塊這樣的泥板。由於蘇美爾人使用的是壹種用蘆葦桿或木棍做成的、尖端呈三角形的“筆”,他們放筆的地方印痕更深更寬,舉筆的地方越來越窄,人們後來把兩河流域的這種古文字稱為“楔形文字”。楔形文字後來流傳到西亞很多地方,豐富和促進了他們的文化和他們之間的交流,為人類文明做出了巨大貢獻。公元前2007年,在最後壹個蘇美爾王朝衰落後,巴比倫王國繼承了這壹寶貴的文化遺產,並將其發揚光大。
考古學家發現,制作泥板的過程是這樣的:首先用力揉搓泥土,根據需要做成大小不同的長方形,並把棱角磨圓。壹般壹邊比較平,另壹邊比較突出。泥板做好之後,妳就可以在上面寫字了。簿記員先用細繩在上面畫壹個格子,然後用蘆筆或其他書寫工具在泥板上刻或畫。泥板兩面都可以刻,但為了避免書寫時擦掉另壹面,通常需要先刻光滑的壹面,再把泥板翻過來,刻在凸出的壹面。小的泥板可以刻在手上,大的可以放在專門的架子上。雙面寫完後,晾幹或者火燒。曬幹或焙幹的泥板非常堅硬,上面印的字或圖案可以保存很久。
目前考古發掘出的最古老的泥板有5000多年的歷史,最晚的也不會少於3000年。沒有辦法把書裝訂在泥板上,所以如果壹塊泥板寫不出文章,那麽這幾塊泥板就要有整本書的書名和書號,下壹塊泥板壹般要重復上壹塊泥板的最後壹行,供讀者查詢。比如史詩《被遺忘的壹個》,開頭是“關於我見過的所有人”,這句話就成了整本書的標題。這部史詩* * *寫了12塊泥板。這種泥板在尼尼微遺址中已發現2萬多塊,現在已發現數十萬塊,涉及政治、經濟、文學、藝術等各個方面。瑣碎而沈重。但那時候已經是很先進很有水平的技術了。成為泥板工需要很長時間的學習和鍛煉。
泥板的保存和保密也是獨壹無二的。幹燥和烘烤的粘土片非常耐用,可以保存很長時間。但是存放起來不太方便。如果我們把大約50頁的32對開本的字寫在泥板上,它會有50公斤重!所以泥板的存放根本不能像書壹樣。圖書館存放的文字版書籍,要用繩子捆綁成套的泥板,並附上標明這些泥板內容的小泥板,放在書架上或圖書館內。其他的儲存在籃子裏,陶罐裏和陶罐裏。壹些需要保密的重要文件或信件,由專門的“信封泥板”保存,即在印有重要文件的泥板上蓋上另壹個泥板,兩個泥板的四邊用軟泥密封,並加蓋印章。在外部泥板的表面上,通常刻有文件的副本或摘要。這種方法可以有效地防止泥板的意外損壞或偽造篡改。對字母的保護也是如此。寫有字母的泥板被壹層薄薄的粘土包裹著。收信人收到信後,去掉這層黏土就能讀懂信的內容。然而,剝離外層粘土的過程可能並不容易。
制作泥板的過程有點類似於中國制作陶器的過程。人類文明是如此奇妙地相互交流。泥板的創造顯示了人類智慧的結晶,但關於泥板的創造仍有許多未解決的問題,例如如何制備泥板的材料。字體的扭曲會不會使泥板在長期保存過程中遇水而產生解讀上的誤解?如果有,這個問題是怎麽解決的?歷史的問題,還有待研究的智慧和時間的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