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頭丸貼
《鴨頭丸帖》是東晉書法家王獻之寫在帛書上的壹部優秀草書。是唐代的摹本,兩行15字,現藏上海博物館。
這幅作品筆法非常嫻熟,筆觸蒼勁,神韻散亂。主要有以下特點:“筆鋒靈巧多變,有方筆、圓筆、側鋒、隱鋒。比如“鴨”“當”這兩個字是直接沿著筆鋒寫的,“古”這兩個字是側鋒,“頭”和“不”這兩個字是壹樣的。
此帖中,字與字之間有聯系,如第壹行“明須”,第二行“紀應同”,而“賈、明”、“和、君”等字則重寫,筆畫調整,但暗中仍有回音。斷接結合,使整個字疏密有致,空白靈活。
帖子中10多字相互結合:橫平豎直,美感強烈;還有轉身向外延伸的彎筆,婀娜多姿,用墨巧妙自然,墨色幹潤,變化豐富。構圖中,行距很寬,顯得散亂稀疏。堪稱不拘壹格、處處有法、嫵媚秀美、灑脫灑脫的精品草書。
此帖原藏於秘閣,宋亡後被宣和內府收藏,後贈給明朝回歸內府的柯,後從內府流傳出去。它在萬歷年間屬於私人收藏家吳永清,崇禎年間屬於吳新宇,清光緒年間屬於徐叔鴻,民國年間屬於葉恭綽。
在此帖前,明代學者王肯堂親筆題詞:“晉尚書命王獻之鴨頭丸帖”。卷軸上有宣和印:“雙龍”、“宣和”、“政和”。文後有壹個大方的“歷寶”印章,上面有元代著名學者於吉的題詞:“歷三年(1330)正月十二日,我贈柯壹件禮物,奉書士壹件禮物。”以上印章和錢簽均為原件。
後來,他寫了壹張紙稱贊宋高宗和趙構:“大令將大獲成功,壹去不復返。痕跡展演,龍鳳纏綿。藏巾攻,冠榮書屋。紹興庚申復古寺書。”在印章上印上“禦書之寶”。後來北宋的劉崇、杜聿觀錢,明代的王肯堂、董其昌題詞,清代的周壽昌、蔣彪題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