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也有很多經典的代表書籍,比如《黃帝內經》、《傷寒論》等等。公元前3000年,中醫誕生了,但那還是在古代,甚至夏朝還沒有建立。中醫當時只是壹個概念,並沒有具體落實到壹定的社會地位或文學記載中。
直到春秋戰國時期,中醫的概念才逐漸形成。有記載,人們能找到的最早的中醫文獻記載是關於解剖學和醫學分支的。當時他們已經有了四診的知識。慢慢地,人們開始在此基礎上發展艾灸和煎藥。
東漢時期(25-220年),中國湧現出壹大批傑出的中醫學者。比如張仲景發展了陰陽、表裏、虛實、寒熱八法。還有華佗(145-公元208年),擴大了中醫的研究領域,因為華佗是精通外科和麻醉的中醫學者,同時他還發展了五禽戲。
到了唐代,政治思想等方面都成為時代的優勢。這個時代誕生的中醫學者不計其數,孫思邈其實是大師。孫思邈在繼承中醫從古至今的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還充分發揮了醫德。在孫思邈之後,人們壹直說醫生不僅要行醫治病救人,還要註重醫德,進壹步完善了中醫的系統化發展。
但是為什麽中國古代醫學的成就比現代更顯著。可能有三個原因。1的原因是隨著時間的變遷,很多傳統醫學經典已經逐漸消失。所以中醫學者很難繼承古人的智慧。比如考古界雖然出土了很多竹簡,但是壹旦挖出來就很容易氧化。
慢慢的,人們也丟失了壹些古代的醫學經典。這時候就很難學習和傳承了。而有些家庭可能有這些經典,而且保存得很好。但是不對外傳播,所以有局限性。
第二個原因是社會地位的影響。因為在古代,醫生的社會地位不是很高,沒有農民高,所以願意學醫的人相對較少,傳承的可能性也不大。傳播到當代社會,最正宗的中醫學者可能已經不純了。
第三個原因是沒有人願意承擔重任。在時代變遷的過程中,我們會發現社會氛圍越來越復雜。民國時期,很多人想參軍當軍閥。在抗日戰爭時期,人們想成為戰士來保衛他們的國家。現代社會,人們都想成為網絡名人,想成為明星,慢慢忘記了傳統的中醫觀念,造成了沒有傳承的狀態。所以現在學中醫的人要麽不正宗,要麽沒人去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