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描述:
徐霞客寫過關於三峽的文章嗎?
如果是,請回答。我很感激。
分析:
三峽簡介
萬裏長江匯聚千萬條江河,穿過無數高山深谷,從四川盆地向東奔流,不料被巫山阻隔。長江像壹把鋒利的斧頭,削山削嶺,劃過巫山,奔騰穿山,形成了雄偉、壯麗、險峻、神奇的三峽,這也是整個長江最迷人的風景。
三峽是瞿塘峽、巫峽、西陵峽的總稱。起於重慶奉節白帝城,止於湖北宜昌南津關,包括大寧河寬谷和湘西寬谷,全長193公裏。北魏李道元在《水經註》中引用前人對三峽路的描述:“三峽既然七百裏,兩岸連山,不缺;把三峽的壯麗景色描寫得淋漓盡致。峽內激流翻滾,海浪拍岸,寬闊的河谷地帶有富饒的村落和綠色的梯田,使三峽更加生機勃勃,形成了絢麗多彩的李白畫廊。即使185米高的三峽大壩建成後,主要景點也不會被淹沒,壹些被淹沒的景點會被搬遷,所以三峽的主要景色保持不變。讓我們順流而下,欣賞三峽的風景。
從白帝城口開夔門東行,8公裏後到巫山縣岱溪,稱為瞿塘峽,是三峽中最短的峽,卻有“西控巴渝,東臨荊楚壓山”的雄偉。南岸的白鹽山拔地而起,北岸的遲佳山從天而降,江面只有百米寬。“多水會富,曲塘爭壹門。”川內諸水會匯聚於此,爭道而興,攪起驚濤駭浪,故有“曲塘天下第壹”之稱。在瞿塘峽西入口的長江中部,橫跨著許多大巖石,方圓有20英尺,高度接近65,438+00英尺。這就是著名的土堆。“我大如象,去不了曲塘;我大如馬,下不了塘。”這首民謠表達了過去船夫的恐懼,因為不知有多少小船被吞沒,有多少木筏被洶湧的海浪沖散!1959年,航道工人壹舉炸毀土堆,是長江航運的障礙。
出了瞿塘峽,便是大寧河寬闊的河谷,轉眼間便迎來了小巧玲瓏的巫山縣城。它位於大寧河流入長江口的西側。大寧河上的小三峽被譽為“非三峽,勝於三峽”,大寧河支流馬渡河上也有小三峽。如果把長江三峽比作壹部交響樂,那麽小三峽就是其中壹個精彩的樂章,而小三峽就是壹個精彩的插曲。
巫峽是三峽第二峽,起於大寧河口,止於湖北省巴東縣官渡口。它綿延45公裏,橫跨重慶市和湖北省。矗立在巫山南北兩岸的巫山十二峰是巫峽的勝景,其中最迷人的是神女峰,美麗動人。雖然神女峰只是巫山上的壹塊奇石,但歷代多情的文人墨客為她註入了豐富多彩的文化靈魂,深深吸引了歷代遊客。
出了巫峽,河道豁然開闊,視野舒展。這是著名的湘西廣谷。寬闊的山谷,風景秀麗,人傑地靈。古代有兩個名人,壹個是屈原,壹個是王昭君。昭君出塞的故事盡人皆知,由屈原沈汨羅江而逐漸形成的端午節也壹直傳承至今。
從秭歸香溪河口到南津關,全長74公裏,是三峽中最長的西陵峽。西陵峽可分為兩部分:西部依次包括戰書寶鑒峽、牛幹馬飛峽和孔令峽,東部分為黃牛峽和鄧英峽(即嶽明峽)。廟南南部的寬谷在兩部分之間,峽谷和寬谷平分秋色。峽內有川江五險灘中的清潭灘和孔令灘,峽岸邊有黃陵廟、三遊洞等名勝古跡。
當萬裏長江劈山而下,沖過激流險灘,然後進入江漢平原,令人印象極為深刻,江面由300米突然拓寬到2200米。展現在妳面前的,是壹幅千帆競發、壹望無際的綠色田野的美麗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