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級文物壹般都是仿制品,只有某些展廳才會放實物。其他文物不易碎,基本會放真品,所以有真有假。
壹方面,這與捐贈者和買賣雙方的專業性有關。壹些經手文物的人,沒有專業的素質去判斷真偽,更談不上鑒賞中的優秀品味。很多捐贈人目的不純,以捐贈為名專門以次充好,用假貨給社會和博物館施壓,不僅成功實現了造假,還化為名利。
另壹方面,這與博物館的運營情況有關。很多大學博物館藏品薄弱,但迫於壓力不得不開放。沒有好的展品,只能粗制濫造。面對壹些購買,手續混亂,有時只能背書假貨假貨。失去了大學和社會的基本公信力,這也是博物館聲譽供給的壹大因素。
博物館是人類文明和遺產最後保存的地方,也代表著公眾的公信力。博物館出現“贗品”並不完全是可恥的,有些是默認的展覽規則和無奈之舉。但面對那些“醉翁之意不在酒”的造假行為,卻無法原諒。
我們,普通大眾,應該是博物館的監管者。畢竟我們不希望後人在壹堆假貨中hig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