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倫造紙文言文
自古以來,大部分的書和事跡都是用竹簡做的,用絲綢(即根據書寫的需要而剪裁的絲綢)做的就叫紙。又貴又簡單,對人不方便。倫就是發明(發明)樹皮、麻頭、布。漁網是紙做的。元興元年,奏之。皇帝擅長他能做的事,所以在世界上被稱為“蔡侯紙”。
翻譯
自古以來,人們就把文字寫在或刻在竹片上,然後編成書。用於書寫的絲叫做紙。絲綢很貴,竹簡太重,不方便人們使用。蔡倫於是想出了壹個辦法,用樹皮、麻頭、破布、漁網造紙。元興元年(漢武帝、漢文帝年),皇帝褒揚其才,從此用其紙,故世人稱“蔡侯紙”。
蔡倫(公元62-121),湖南耒陽人。他對中國古代科技“四大發明”之壹的造紙術做出了巨大貢獻,被造紙工作者奉為鼻祖和“紙神”。
宮中苦淚
在人們心中,蔡倫的名字與造紙術聯系在壹起,這是壹個值得中華民族驕傲的名字。但誰能想到蔡倫背後有那麽多風雨和辛酸...蔡倫出生在湖南耒陽縣的壹個貧困家庭,家裏壹直為溫飽發愁。
小蔡倫很好學,但由於家庭條件所限,不能讀書。他處處關註生活中的新奇現象,不弄明白自己不明白的事情是不會罷休的。蔡倫聰明,足智多謀,所以足智多謀。
蔡倫十三歲的時候,宮裏的人來他的家鄉招太監。
在古代,宦官的來源主要有兩種。壹種是從民間招聘,實在沒辦法了也沒人想去應聘;另壹個來源是被監禁的罪人。在古代,宮刑是重刑犯的刑罰之壹,是“五刑”之壹。就這樣,年僅十三歲的蔡倫因為家境貧寒,不得不走上了做官的道路,被送進了皇宮,開始了他悲慘的壹生。
在封建社會,宦官是壹個特殊的階層。太監在皇宮中服務,為皇帝、皇後、皇帝的妃子和其他皇室成員的飲食和日常生活服務。要進皇宮,首先要“閹割”,也就是被閹割(也叫貪汙,就是割掉生殖器)。因為這些人不能生育,不能傳宗接代,所以被認為是羞辱祖先,違背自然。雖然他們與皇族關系密切,生活優越,手握大權的人也不少,但仍被當時的百姓所不齒,稱之為“官宦”。
被閹割的人不僅是身體上的受害者,更是精神上的摧殘。身陷囹圄的《史記》作者司馬遷在給好友任安的信中描述了這種心態。
他說:“沒有什麽比侮辱祖先更醜惡,也沒有什麽比閹割更屈辱。壹個被閹割的男人是不能和紳士相比的。這種認識已經不是壹代人的了,它的根源已經很遠了。過去,衛靈公和宦官雍璩與孔子坐在壹輛車裏。孔子很慚愧,就離開魏國去投奔陳。商鞅因宦官荊軻的引薦而入仕,賢臣趙亮心寒...這些都說明我自古以來就鄙視太監...我因為自己不小心的言論受到了老鄉和同事的嘲諷,而且侮辱還很嚴重。所以我壹天難過九次,但是在家裏感覺很失落,出門也經常不知道自己在哪裏。每當我想起這種恥辱,我就不出汗,不濕透衣服……”
司馬遷所描述的痛苦,只是因為被別人輕視而在精神上感受到的痛苦。在人本身,閹割導致內分泌失調,產生生理和心理異常。
蔡倫沒有留下任何文字來描述他痛苦的心態,但從後漢的《蔡倫傳》中,隱約透露出他內心也很痛苦。他“閉門造車”,不與人交往;“暴力身體場”在自然界中暴露了自己的身體,可以說是閹割帶來的痛苦導致的心靈扭曲。但這些只是蔡倫人生悲劇的壹個側面。
寫作困境
置身宮廷,使蔡倫了解了漢帝國在科學、文化和對外交流方面的輝煌成就。對這些成就的認識,讓他深深感到必須突破寫作的困境。中國勵誌網名人傳記
最初的漢字是怎麽寫的?最初的漢字不是書寫的,而是刻在龜甲和獸骨上,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甲骨文。
當然,在龜甲獸骨上雕刻要費很大力氣,速度自然也相當慢。刻字的人為了省點力氣,加快速度,往往要刻上那個意思,這在當時當地人看來是可以理解的,但時過境遷,人們往往不知道是什麽意思。我們現在出土的甲骨蔔辭中有很大壹部分無法分辨,也是有這個原因的。當時的龜甲和獸骨來源可能比現在多,但根據當時的條件,並不容易得到。龜甲和動物骨骼的表面積也有限,無法承載大量信息。把大量的龜甲骨頭編織在壹起而不混亂幾乎是不可能的:它很重,形狀不規則,工作量很大。所以,在龜甲獸骨上刻字,只是用來記錄甲骨文和皇室血統,而不是用來傳播文化的。另壹種記錄漢字的原始方法是把漢字鑄在銅鐘上,現在叫做鐘鐘。這樣做成本很高,而且完全不利於溝通。只在國家法律和基本制度的記載中使用。這種青銅器是國家權力的象征。做好了就傳到周手裏,九鼎就屬於這壹類。到了周朝衰落的時候,不聽話的諸侯派使節來問紂王如何處理這件事,意思是要取代紂王的位置,於是“奪皇位”就成了覬覦皇位的代名詞。今天,我們把這種試圖壹馬當先,奪得桂冠的行為稱為“奪冠”。
鐘是用來記錄國家或皇室的重大事件,並沒有其他用途。鐘的篇幅很短,也沒有長篇巨制。
除了在鐘鼎上鑄字,古代還在軍事符號上鑄字。皇帝派遣他的將軍和士兵,以軍事標誌作為證據。軍符由金屬制成,上面有文字,分為兩部分,壹半在軍中,壹半在朝廷。皇帝派了壹個將軍來指揮軍隊,並給了他壹半的手。他把這壹半和軍隊的壹半搭配起來,獲得了指揮權。戰國時期,秦國攻打趙國,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國向魏國求援。魏的兒子辛想救趙,被魏國的將軍們攔住了去路。辛沒有辦法,只好帶領弟子上戰場拼死壹戰。大門口的守門人建議他通過公主偷走宮中的另壹半軍徽。後來,辛用偷來的軍號騙取了調兵的權利,派兵解決了邯鄲之圍。
秦漢時期用另壹種形式記錄皇帝的重大活動,文字刻在碑上,如秦始皇之行、泰山祭祀等。
把漢字作為記錄文化傳播的最重要方式之壹,就是把漢字刻在竹簡和木簡上——竹片和木片。至此,我們留下了“文學簡牘”這個詞,它來源於木簡。後來中國的絲織得到充分發展,出現了寫在絲綢上的“帛書”。秦始皇焚書坑儒,後人寫詩諷刺:
竹絲煙消禦業,閉關鎖祖宅。
在灰冷山東亂之前,劉翔不讀書。
詩中的“竹簡”指的是竹簡和帛書。[
在竹簡、木簡上記錄文字也是壹個龐大的工程,這種記錄也是刻上去的。而且為了長久保存,在竹簡上刻字後,必須用水用火烘烤,使竹片發黃,稱為“沙青”。我們今天寫的文章的最終版本叫《沙青》,就是從這裏演變而來的。竹簡、木簡刻好後,要用繩子壹張壹張地串起來,叫做“書”。每壹張竹簡或木簡的容量都是非常有限的,所以壹篇文章往往要用很多張竹簡和木簡。這種“書”是用麻繩、絲繩或牛皮繩串起來的,每串稱為“書”或“卷”。從“書”裏
從字的形狀可以看出,字是兩塊木頭串在壹起的意思,卷是可以卷成壹卷的意思。這就是大量作品的來源。但當時壹本書的體積遠不如現在,字數少的文章往往被分成很多冊。竹簡是用繩子串起來的。如果磨損嚴重或者久而久之繩子斷了,竹片就散了,幾本不同的書堆在壹起。壹旦散了,就很難整理,這也是竹簡的壹個不便之處。
當然,用絹比竹簡、木簡方便多了,也更容易書寫、攜帶和保存,也比現在的紙張結實,但這種書寫材料太貴了,除了王公之家和中產地主,壹般人都買不起。
文字材料的問題得不到解決,極大地阻礙了文化知識的傳播,阻礙了社會文化的進步和發展。漢代是壹個經濟文化大發展的朝代。簡牘和木簡已經不能滿足記錄和傳播文化知識的需要,迫切需要獲得壹種方便、耐用、廉價的書寫材料,全社會都在呼喚這種新材料的誕生。
蔡倫發明了紙來滿足社會的這壹要求。造紙術的發明和普及使蔡倫的名字躋身於科學巨人之列。那些出現在他面前和身後的科學文化巨擘們的成果,因為他的發展而廣為流傳。
蔡倫和紙。
"有誌者事竟成。"蔡倫從民間總結了零散的制造雛形紙的經驗,並結合自己的創作,發明了壹套系統的、極具生產實用價值的造紙技術,為紙的普及和使用奠定了基礎。蔡倫利用自己的地位和漢朝中央集權的力量,在全國推廣造紙術。就這樣,蔡倫終於以自己的聰明才智為突破寫作困境做出了非凡的貢獻。
傳說有壹天,蔡倫在宮裏,鄧太後派人給他送來壹包鮮荔枝。原來當地每年都有新鮮的水果呈獻給皇宮。鄧太後對蔡倫特別好,因為他工作努力,勤奮。蔡倫對著荔枝看了半天,突然問來人:“送果子的人還在宮裏嗎?”有人搖搖頭。
於是蔡倫派人日夜追繳貢品。這是壹位白發蒼蒼的老人。他在宮裏看到使者,不知道是禍是福,但此時控制不住自己,只好跟著他入宮。令老人驚訝的是,朝廷官員把他當成了客人,問了他很多關於家鄉的情況。最後,他們詢問了包裹水果的“絮紙”,這是壹種自然形成的絲綢薄紙。面對這樣壹位好心的官員,老人當然把做柳絮的事情原原本本講了壹遍,並帶著女兒進宮給蔡倫示範如何做柳絮。受此啟發,蔡倫經過多次實驗,發明了沿用至今的造紙技術,最終創造了“蔡侯紙”。
在中國,養蠶和制絲歷史悠久,中國曾被稱為“絲綢之國”。相傳黃帝的妃子嬪祖是第壹個養蠶造絲的人。由此可見,養蠶、制絲始於中華民族進入農耕文化之時。桑蠶吐絲結繭後,優質的蠶繭在沸水中煮,吐絲紡紗。質量差的用來做絲棉。方法是將蠶繭放入有透氣性的容器中,浸泡在水中反復拍打,將蠶繭打碎使蠶絲成片,然後放在椅子上,放在陰涼處晾幹。每天用清水沖洗,讓蠶絲更白。五六天後晾幹取出,就制成絲棉,作為禦寒衣物的填充物。在《孟子·梁·王輝》中,蒙克曾經描述過他的理想王國,他說五十個人可以吃肉,穿衣服,穿絲綢。所謂“衣制,就是穿絲綢和棉花做的衣服。”上面提到的制造絲棉的方法是漂白絮凝法。做絲棉的工匠,把絲棉從竹席上取下後,發現竹席上有壹層薄薄的棉花。這層纖維幹燥剝離後,就可以用來書寫,就成了最初的“紙”。【名人傳記】中國勵誌網名人傳記
在中國,種植和利用大麻植物的歷史與養蠶和制絲壹樣悠久。這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傳說和《詩經》中的描寫。
在棉花傳入中國之前的時期,達官貴人、富可敵國的王公穿的是絲綢,普通百姓穿的是麻做的布衣,冬裝裏的填充物也是麻。大麻被用作紡織材料。為了將植物莖皮加工成紡織纖維,需要在池塘中漚制。池塘裏的水在流動,麻浸在池塘裏。陽光使水溫升高,池塘裏的真菌大量繁殖。真菌以大麻中的果膠為營養,吸收它們,剩下的成為紡織用的纖維束。這是“漚麻”
受漚制的啟發,並基於以前的經驗,蔡倫決定創造壹種可以方便書寫的新型紙張。經過反復實踐,他選擇了破布、廢麻、破漁網、樹皮作為原料,降低了造紙原料成本,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在造紙過程中,他發明了粉碎、揭蓋、復制的生產工藝。除了加強洗滌、切碎和浸泡外,他還增加了用石灰在堿性溶液中蒸煮的過程,加速了植物纖維的分解,使其更加均勻細致,從而提高了紙張的生產效率和質量。公元105年,蔡倫把他的紙呈給漢武帝,漢武帝稱贊他的才華,下令推廣他的造紙方法。
自從蔡倫發明了紙,紙逐漸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公文用紙,便於流轉和公示,大大簡化了政府行使職能的方式;案件審理使用了紙張,使得記錄全面、準確、易於保存;紙張的使用也促使政府在收發文件、賬目收支等方面的管理方式發生了變化。這些都使得政府的工作效率提高,管理手段加強,職能強化。在民間,紙已廣泛應用於經濟生活中,如租佃、交易、雇傭、借貸等活動。
紙對文化發展和社會生活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總之,如果沒有紙作為書寫材料,漢以後中華民族在文化、科學等領域的發展是不可想象的,印刷術的發明也不可能產生,中華文明發展的規模也會大打折扣。紙作為書寫材料的出現極大地推動了中國文明史的進程。
不僅如此,幾年後,紙連同我們民族發明的印刷術、指南針、火藥壹起走出國門,傳到中世紀的歐洲,在那裏破土而出,敲響了歐洲封建社會的喪鐘,使歐洲站在繼羅馬時代之後的又壹個新的歷史高峰。紙對整個人類文明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延伸和延續
蔡倫造紙(歷史事件)
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壹,紙是中國勞動人民長期經驗和智慧的結晶。從古至今,書籍契約都使用竹簡,用絲(即根據書寫的需要而裁制的絲)制成的稱為紙。又貴又簡單,對人不方便。
倫乃發明(發明)了樹皮、麻頭和我們的布。漁網是紙做的。先搗成漿,然後揭膜除水,再烘幹造紙。興元年,奏之。皇帝擅長他能做的事,所以在世界上被稱為“蔡侯紙”。
蔡倫出生在貴陽(今湖南郴州)。永平末年(漢明帝年)開始內廷工作,建安初年(年)任小黃門(宦官官名)。到漢和帝即位時,升任鐘長士(宦官官名),參政議政。蔡倫有才有學,兢兢業業,清廉謹慎,屢違皇帝,陳述得失道理。每當要休息的時候,他們都不關起門來接待客人,光著身子在田野裏。後來升為尚芳齡(宦官官名)。九年間,永元監制秘劍(宮用劍)和各種器械,均精密牢固,成為後世制作器械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