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大運河的開鑿始於春秋時期,當時吳王夫差挖了壹條“溝”。

大運河的開鑿始於春秋時期,當時吳王夫差挖了壹條“溝”。

簡介:大運河的開鑿始於25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開挖了揚州至淮安的“漢溝”,這是大運河最早的壹段。京杭大運河

當地時間6月22日上午約10,在卡塔爾多哈舉行的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同意將大運河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是中國在世界遺產名錄上的第46項。

京杭大運河作為世界上開鑿最早、裏程最長、工程最大的人工河道,哺育了兩岸幾代華夏子孫,孕育了燦爛的運河文明。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大運河不再是壹條簡單的河流,而是壹條綿延不斷的中華文明展示長廊,向世界展示蘇杭、淮陽、絲綢、園林、陶瓷、三國、西遊、水滸、紅樓等無數人文精華和文化遺跡。讓我們跟隨前輩的腳步,在槳帆聲中再次走進大運河,感受運河文化的清新與脈動。

大運河的歷史壹般認為,大運河是由楊迪·楊光皇帝開通的,從那時起,南北五大水系就連接起來了。其實嚴格來說,這個說法並不是很準確。

大運河始建於25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開鑿了從揚州到淮安的“漢溝”,這是大運河最早的壹段。為了爭奪中原,夫差還利用長江三角洲天然便利的江、湖、港支流,疏通蘇州經無錫、常州到揚州的“古水道”,與漢溝相連;後來,吳王在山東菏澤挖了壹條河,把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四大水系連在壹起。幾百年後,東漢權臣曹操在河北開鑿運河,建立了黃河和海河水系的聯系——可見運河早在東漢時期就溝通了五大水系。

公元587年,楊光的父親,隋文帝,隋朝的開國皇帝,為了漕運,將勾踐鑿直。楊光即位後,開鑿了鄭州西北至盱眙的通濟渠。608年,開鑿永濟運河,將沁水南引黃河,北至卓君縣(今北京西南郊區)。兩年後,楊光重新開通了從鎮江到杭州的江南運河,全長800多英裏。至此,以洛陽為中心,以北京、杭州為終點的南北大運河正式形成。唐宋時期,大運河不斷疏浚,交通更加順暢。元朝建都後,將原來繞行洛陽的大運河拉直,修建了濟州、會同、通惠等河道,最終形成了今天的京杭大運河。大運河開鑿於公元前486年至公元1293年,前後歷時1779年,是世界水利史上的壹大奇跡。

據文獻記載,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挖漢溝攻打北齊。當時運河的作用主要是運輸兵馬、馬匹、糧草。到楊迪打通南北運河時,江南已經成為中國的經濟中心,但政治和人口中心仍在北方,迫切需要南方的糧食供應。在此背景下,水運成為運河的主要功能。自隋朝以來,大運河不僅運輸糧食,而且來自南方和沿途的產品和古玩也通過運河北上。《水滸傳》中描述的花石綱是壹支專門為皇帝從南方運送奇花異石的船隊。

當然,除了為皇室服務,大運河也促進了當時的經貿發展。瓷器和茶葉通過它運往外貿口岸,江南的絲綢制品通過它運往西北絲綢之路,從海外進口的珠寶、香料和棉毛制品也通過大運河運往全國各地。

大運河巨大的航運價值,現在的人很難理解。在沒有公路、鐵路、航空的古代社會,大運河是當時的“公路”和“遠洋輪船”。古代人的出行也離不開這條黃金水道。從楊光的無數女子到乾隆六下江南,無不留下古運河的影子。

大運河的開通和使用極大地促進了沿海經濟和城鎮的發展。直到今天,在蘇州、杭州、揚州,我們依然可以看到運河裏“只船在走,河水不流”的繁忙景象。大運河不僅促進了兩岸數十個城鎮的發展和繁榮,也培育了公民社會,孕育了資本主義的種子。觀察中國地圖,從杭州到北京,京杭大運河沿線城市眾多,而東部沿海城市少之又少,而且大多是在鴉片戰爭後西方列強租界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這個有趣的地理現象從另壹個側面說明了大運河在中國古代的重要性和影響力。

五次穿越《中國國家地理》執行主編單之薔曾在《運河終究不是海》壹文中說:“京杭大運河連接了東西方的五大河流: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它五次穿越了這些河流。這就是大運河的技術偉大之處。在自然界中,妳看不到交叉的河流,因為河流是向下流動的。壹條河不能流過另壹條河,但大運河可以。”

大運河是怎麽做到的?

依靠鎖的力量。為了調節水位,保持足夠的水量,大運河上修建了壹系列船閘。由於運河水量有限,缺水嚴重,需要從長江調水。長江以北運河的水,大部分是借自長江。但是長江水位低,向運河調水相當於水往上流。古代沒有水泵,所以古人采用了水庫、水箱、船閘等壹系列技術。這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技術。

運河上的這些船閘是中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的巨大貢獻。

船閘調節高低水系統,每個船閘都是人為設置的關卡。所以在運河上航行,妳會遇到的不是驚濤駭浪,而是隨處可見的人工屏障,這也是運河與自然河流的區別。這些關隘由政府管理,船主在過境時往往需要打通關節。所以古人在運河裏航行,不僅是和自然打交道,也是和人打交道。

大運河有多長?關於大運河的長度有不同的意見。《中國大百科全書》記錄1.800公裏,《韋氏新地理》記錄1.609公裏,《柯林斯英語詞典》記錄2000公裏。2008年《百科知識與數據字典》記載運河總長1.794公裏,而2065年9月438+02。

京杭大運河有多長?

眾所周知,大運河是由人工河和壹些河湖組成的,全程可分為七段:

通惠河:從北京市區到通州,連接溫榆河、昆明湖、白河。

2.北運河:通州至天津,潮白河下遊疏浚。

三、南運河:天津到臨清,渭河下遊挖的。

4.魯運河:臨清至臺兒莊,利用文水、泗水水源,途經東平湖、南陽湖、昭陽湖、微山湖等天然湖泊。

5.中央運河:臺兒莊至清江。

李運河:清江至韓溝,入長江。

七、江南運河:揚州、鎮江至杭州。

我們常說京杭大運河的兩個終點是北京和杭州,但具體的起點和終點在哪裏呢?有學者指出,以元代京杭大運河為例,其北起點應為北京積水潭,南端為浙江杭州錢塘江。京杭大運河長度不同的主要原因是起點和終點不壹致。京杭大運河南北兩端確定後,長度問題自然就解決了。

因為大運河的人文魅力,民國史家筆下的古運河從古至今吸引了眾多詩人,而民國史家王同領對大運河的描寫更是別具壹格,久久難忘。

王同領,沂山人,河北任丘人,1912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回國後先後在北京師範大學、北京法政大學、燕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教授中國史和東方史。

1925暑假期間,王同領在南京講學,並借機走訪了江蘇和浙江。8月底,他從嘉興乘小輪船到蘇州,在遊記中詳細描述了南運河的風光:“9時55分,我們從南運河起航向北。運河寬十余尺,水勢浩大。河堤高度不超過三尺,下部已被淹沒。多處坍塌破損,似乎多年未修。河裏的帆船漁船很多,但船很少,壹天也就見幾次面。兩岸稻田、桑園、早稻眾多,農民茅屋錯落其間,間或點綴著蘆葦和荷塘,頗有畫意。運河是壹條南北向的道路,有很多東西向的交通道路穿過運河,穿越運河。陸路運輸道路夾在運河兩岸之間,壹座東西向的大橋將它們連接起來。在河道交通道路上,沿著運河兩岸,壹座南北向的小石橋將它們連接起來,十分壯觀。在沿河的村莊裏,有許多瓦房和草房,但都是脊房,沒有平房。”

王同領先生的記錄相當仔細,包括村莊、城鎮、街道、河流和農田。他通篇用簡潔的文言文寫作,簡潔但讀起來生動有趣。

9月初,王同領從鎮江北上揚州,經瓜州進入江北運河。老人在文章中寫道:“從此,河面寬約十尺,兩岸河堤用大石頭砌成,十分整齊。河水渾濁深灰,不像江南運河的碧綠清澈。8: 18到四裏鋪,草房多,瓦房少,不如江南村落整齊。堤岸邊的柳樹越來越多,帶來了北方的天氣。從8: 30到三岔河,沿河有石。水從西邊來,註入運河,再流回西邊,可以和儀征縣城壹樣。到目前為止,石堤已經坍塌,兩邊多處受損。堤高約四五尺,水勢浩大。岸邊旱田多,水田少。有許多農產品,如豆類、玉米和芝麻。9: 00到揚州城外,運河東岸,揚州南邊有壹座大廟,裏面有文峰塔,非常壯觀。因為不停船,所以無法參拜。從此向北行約二十裏,落於新城東南角福運門外。”

王同領的文字為後人記錄了壹條真實的大運河。王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