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侗鄉建築的歷史與典型

侗鄉建築的歷史與典型

在侗鄉,自古就有“有村必有鼓樓,有河必有風雨橋”的說法。那麽,侗族木構建築技藝的歷史淵源是在什麽時候,是怎樣的?

侗族是古越人的壹個分支。董的祖先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就有了建築,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舒威撩人》有“積木依樹而居,名曰甘蘭”的記載。“甘蘭”,用侗語解釋,就是“董家的房子”。至今,侗族木結構建築仍保持著古代“幹欄”建築的基本特征。

侗族木結構建築歷史悠久,從古代文獻中對侗族木結構建築的代表作鼓樓的描述就可以看出。明代匡廬《尺牘》記載:“以埋於地下之大樹為獨腳樓,高壹百尺,蓋五色瓦,墜入錦鱗。我以唱歌喝酒為榮,夜宿其上。”鼓樓又叫羅漢樓。清代《廣西通誌》官版說:“春天,巨木埋於地下作樓,名曰羅漢塔。”從三江縣至今保存的高定獨柱鼓樓的造型,可以看到地下埋著巨大木頭的獨柱樓的影子。

可見,侗鼓樓的原始形態是單腿建築——“依樹積木”,形似鳥巢,故侗語稱“* * *”(鳥巢)、“百”(疊壘)。如今的吊腳樓、敬亭、亭子、戲樓、鼓樓等建築,都保留了古代以巨木為中柱的“獨腿”建築方式。鼓樓是侗族村寨的標誌性建築,可分為兩種:斜山式(俗稱屋頂形,因多數侗族房屋為斜山形而得名)和金字塔式屋頂式(俗稱傘頂或尖頂)。鼓樓用杉木榫連接,不用鉚釘和楔子。結構精巧,造型美觀,頂樓掛著壹面長鼓。鼓樓壹般有十幾米高,有幾層到十幾層。與居民相比,在高度、功能、形態上都有所不同。鼓樓形似寶塔,最初建造是為了方便人們有壹個聚會的場所,敲鼓傳遞信息。因此,在侗族村寨,人們經常在鼓樓周圍建造房屋。在侗寨,高大的鼓樓矗立在中央,周圍是居民,並根據山勢層層延伸。這種圖案體現了侗族人民親和團結的文化內涵。在侗族歷史上,每當有重要問題討論、訂立契約、抵禦外族官兵騷擾時,都要敲鼓號召群眾。從村裏的“頭人”到樓裏敲鼓,鼓聲會響徹村裏的山谷,人可以很快集中起來。妳不能什麽都沒有就上樓打鼓。鼓樓是侗族村寨中的壹座高層建築,它是仿照杉樹的形狀建造的。它以樓上的鼓命名。它是侗族人民遇到重大事件時擊鼓聚議的大廳,通常是村民社交和過節日的場所。侗族文化與鼓樓密不可分,重大活動都在鼓樓舉行。鼓樓是侗族文化的載體和精華,所以侗族文化也叫鼓樓文化。

在古代,鼓樓的設計比較簡單,外觀也沒有現在漂亮。然而,隨著鼓樓在人們生活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它增加了許多附加功能,如娛樂、休閑、二重唱、多葉舞(因此,在壹些地方也被稱為多葉樓)、議會等。,人們又給了它更多的裝飾,才導致了它現在的樣子。於風橋,也被稱為花橋,始於漢末至唐朝。結構嚴謹,造型獨特,現流行於湖南、湖北、貴州、廣西等地,充滿民族氣質。狹義指侗族的壹種交通風格,廣義指百越的交通建築風格,通常由橋、塔、亭組成。風雨橋多以杉木為主要建材,木材建造,以榫頭連接,風格獨特,建築技藝高超。這座橋不需要壹顆鐵釘,只需要在柱子上鑿出無數大小不壹的洞,用榫頭連接,斜穿直套,縱橫交錯,結構極其精密。這座橋由巨大的木頭支撐著。拱橋從石墩開始,用巨大的木結構倒梯形吊裝,使受力點均衡。甲板鋪板,形成壹條長長的走廊走道,兩側鋪設長凳,供行人休息。石橋墩上建有塔、亭,多層,每層屋檐傾斜,畫鳳雕龍。在橋檐瓦梁的盡頭,有壹座檐陵,形似鳳凰初升,壹條鯉魚在沙灘上跳躍,壹只獅子坐在上面。主梁頂上有壹條塑料龍搶寶,上面裝飾著五顏六色的畫。上面有寶葫蘆、千年鶴等吉祥物。棚頂鋪著堅硬緊實的瓦片,所有裸露的木質表面都塗上了防腐桐油,經得起風吹雨打,依然堅不可摧。於風橋是侗族建築藝術的壹朵奇葩..在侗鄉,風雨橋建在縱橫交錯的溪流和河流上。人們根據自己的愛好和河床的寬度設計各種風雨橋。風雨橋多為亭閣式,長廊頂端豎立多座寶塔式亭臺,飛檐重疊,橋莊嚴。橋面兩側有精致的欄桿和舒適的座椅,供人們休息。橋壁上雕刻或繪有獅子、蝙蝠、鳳凰、獨角獸等吉祥物。形象幽默,灑脫,古色古香,栩栩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