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唐朝的這只喜鵲,宋朝的契丹,甚至古代的夏晉吐蕃王國,吃肉喝奶酪的人,也是不擅品茶的。所以明代條河西寧壹帶的西番都是茶馬持有。
.....明代,茶葉的貿易不是專制的,而是禁止私人茶葉出境。違者斬首,設立茶馬司,便於與西番泡茶。同時,在產茶之地,十株中有壹株,無主茶樹,十株中有八株,為了茶的需要,能做到全心全意,不過是“降服西戎之術”。所以,中國茶葉傳到外國,壹方面是因為外國生活的要求,另壹方面是因為中國無力穩定外國,或者需要外國的馬,他不得不為所欲為,與他們進行茶葉交易或者扣留。所以唐朝征稅後,茶葉內部由國庫保管,對外安全。(摘自黃先帆《古籍解讀初探》,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茶馬互市”的由來
【唐宋茶馬貿易安化古道圖】
唐宋時期茶馬貿易的安化古道圖
“茶馬互市”起源於唐宋時期,是中國西部歷史上漢藏民族之間以茶換馬或以馬換茶的傳統貿易交流。湟源——茶馬互市湟源縣西鄰西藏,是古代漢朝西部最邊緣的地區。這壹地理位置使其自古以來就是漢藏貿易的“口岸”,是著名的“茶馬互市”之鄉。茶馬貿易是古代中原與西北少數民族地區商業貿易的主要形式。實際上是朝廷在西部遊牧民族不具備征稅條件的地區實施的壹項財政措施。
茶馬互市原型
茶馬貿易的雛形起源於5世紀南北朝時期。到了唐代,規則逐漸形成,到了宋代進壹步完善,甚至設立了專門從事茶馬交易的機構,如“報茶監署”。明朝基本沿襲了宋朝的做法,在交易場所設置了“茶馬司”。
茶馬貿易
茶馬貿易最早出現在唐代,但直到宋代才成為定制。為什麽宋代統治階級如此重視「茶馬互市」?主要原因是為了維護宋朝的邊境安全。宋朝初年,內地用銅錢向邊境少數民族買馬,但這些地區的牧民逐漸用賣馬得來的銅錢鍛造兵器,在壹定程度上威脅了宋朝的邊境安全。於是,太平興國八年,宋朝正式禁止用銅錢買馬,改用布、絲、茶、藥材進行易貨交易。為了使邊境貿易有條不紊地進行,還設置了茶馬司,茶馬司的職責是:“掌管茶葉的收益。”凡市在四壹,率易與茶。“這就是茶馬貿易的起源。而且茶馬互市也是制約藏民的重要方式。由於自然環境的原因,藏族人非常依賴茶葉,茶葉可以解毒治病,緩解油膩,幫助消化。所以控制了茶葉的供應,就相當於控制了藏民的生活。因此,茶不僅成為宋代以來中原王朝與西北、西南地區藏族之間的大宗經貿產品,也是與藏族保持友好關系的物質手段。”“茶馬互市”對維護宋朝在西南地區的安全與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是宋朝壹項重要的戰略性邊境管理政策。其次,通過茶馬貿易,也滿足了封建王朝對戰馬的需求,為朝廷解決軍事需要提供了巨額的茶葉收入。
茶馬互市的政策制定
茶馬互市政策確立後,宋朝在金、陜西、甘肅、四川等地開設了馬市,從吐蕃、回紇、黨項等民族中交換了大量的優秀馬匹,以保衛王朝的邊疆。到南宋時,茶馬互市的機構相對固定在四川五市和甘肅三市。四川的五場主要用來和西南少數民族交易,甘肅的三場全部用來和西北少數民族交易。元代不缺馬,所以邊茶主要以白銀和土貨交易。明初,茶馬互市再次恢復,壹直沿用到清中葉才逐漸廢止。
“茶馬互市”作為壹項重要制度
到了清代,尤其是乾隆以後,“茶馬互市”作為壹項重要制度逐漸淡出歷史視野,取而代之的是“邊貿茶”制度。由於交通和經濟的發展,漢藏交流的增加,進入茶馬古道的貨物種類大大增加。藏民對茶葉的需求越來越大,同時對絲綢、布匹、鐵器等其他產品和生產生活資料的需求也越來越大。內地對皮革、黃金以及藏區蟲草、貝母等珍貴藥材的需求更大。這樣,漢藏貿易範圍更廣,“茶馬古道”沿線的民間貿易日益繁榮。直到清文宗皇帝下令廢除地方養馬場,地方部隊所需馬匹全部自行購買,停止了政府興辦的茶馬貿易,延續了400多年的茶馬貿易終止。
唐宋時期茶馬貿易的演變
隋唐時期,互市有專門的政府機構。例如,在隋朝,有壹個“市場監督”機構來管理包括族際貿易在內的事務。[6]唐朝初期,使用隋朝的“屍佼監”互助市場管理機構。632年,唐太宗把屍佼監察的名稱改為“屍佼監察”。武則天懸拱元年(685),曾改名為“通世鑒”,但不久又恢復為“互世鑒”。⑦機構的反復調整表明高層決策層對全國互市的重視,對理順互市管理渠道持積極態度。
在唐代茶馬貿易出現之前,中原王朝或農業民族主要是用金、銀、絲綢和各種手工藝品換取周邊少數民族的馬匹和其他畜產品。歷史上,這種交換所需商品的民族貿易被稱為“絲馬貿易”。絲馬貿易在歷史上長期保持,曾是中原王朝或農業民族與周邊少數民族政治接觸和經濟交流的主要形式之壹。中國關於茶的記載比較早,茶作為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必需品,發生在唐朝以後,或者準確的說是中唐以後。
中原也是到處都有賣。
茶在古代是沒有食物的氣味的,但在最近的晉宋時期,吳人采摘它的葉子來煮茶粥。從開元天寶(713-756)開始,就有了壹點點,德國(756-779)歷法也很多,建中(780-783)以後興盛。
據《馮仕文吉劍》記載,唐代,南方茶葉豐富,消費廣泛,中原各地都有茶葉出售和消費。不僅如此,當時飲茶已經到了“窮通宵,始於國中,流於塞外”的地步。唐代就有“郡因南鄰茶山而名”的例子。到了唐代,刮“茶”字就有了“茶”字。陸羽寫的經典著作《茶經》,標誌著茶學的產生。茶初征稅,說明有比較系統的茶葉政策;茶葉開始賣了,壹場茶馬互市開始了。【⑩】唐代,中國茶葉生產進壹步擴大,飲茶之風更加盛行。飲茶的習俗從南方地區擴展到了廣大的北方地區,甚至周邊的少數民族也把飲茶作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內容之壹。唐代茶學家陸羽所著的不朽著作《茶經》不僅在內地廣為流傳,而且對邊疆少數民族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少數民族要求和平。
唐高祖武德八年(625),突厥、吐谷渾等西北少數民族求和,唐朝下令批準這壹請求。唐朝同意在乘風衛戍(今青海貴德)交換市場。唐朝時,李淵等人被派往吐谷渾“與敦講和”。有學者指出,吐谷渾與唐朝的互市實際上是唐朝首先提出的。與其說是吐谷渾要求互市,不如說是唐朝的要求,有道理。壹方面反映了當時農牧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是唐朝面臨的緊迫任務。此外,對戰馬和畜力的迫切需求以及與強大少數民族關系的緩和也是客觀形勢發展的必然。唐朝及時恢復了與少數民族的“互市”,在短時間內收到了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出現了“雜獸為野”的盛況。今天,我們很難確定當時雙方用於互市的是什麽,但至少有壹點是明確的,即內地生產的絲綢制品和茶葉是唐代互市所用的基本內容,而牲畜是少數民族用於互市的主要商品。唐玄宗統治時期(713 ~ 741),長安政府曾“派遣使節、儀式等。,它將在石頭的國家和城市。”它顯然具有官方組織在少數民族地區進行貿易的性質,而不是壹種政治性的朝貢貿易。當時互市既是中原王朝的願望和要求,也是少數民族的需要。比如唐玄宗開元年間(713 ~ 741),突厥忽騎可汗蘇祿,曾向安西互市派出1,000匹馬。[15]雖然由於具體環節出現問題而沒有成功,但反映了各民族對互市的強烈需求。
對正常的民族貿易有很深的了解。
唐初最高統治者對正常的民族貿易有著深刻的認識,知道這是和平時期互利的經濟活動。正如唐玄宗開元九年(721)所指出的,“國家與突厥和解時,蠻夷甚歡,兵歇互市。方便了國家購買土耳其的馬匹和羊群,也方便了土耳其人互相充實。[16]事實上,按照唐玄宗的說法,當時人們認識到國家共同市場的作用遠遠超過了經濟意義。即唐代中央政府與少數民族的民族貿易,如絲馬貿易,只能控制在壹定範圍內,使中央王朝的財政負擔可以接受。如果出現赤字,必然會成為經濟壓力。開元二十四年(736),唐玄宗對與突厥人的絲馬逆差表示不滿和擔憂:
以前可汗在日本,壹年只有三四千匹。由於馬匹不多,事情就好辦了。此地有壹萬四千匹馬,初生可汗,我又成了父子。我回不去了,所以壹直留著,算起來五十萬匹,也是國禮,而且在世界各地出租,花費無窮。
特別和平城,因為這個馬價,住宿有點晚,羅大幹還沒回,不是留下來的理由。知道這個我就放心了。今天很容易續簽市場,希望很快,就是送回日本的時候,不賒賬。如果這裏還是我說了算,活著也沒什麽區別。之後,就需要接受馬來西亞了。比如可汗剛來的時候,有個協議讓交易變得容易,要花很長時間,不是限制。[17]
據唐玄宗記載,當時唐朝與突厥之間交易的絹馬數量為每年3000-4000匹。如果年交易量達到14000匹,就需要50萬匹,實際上已經超過了唐朝的正常承受能力。當然,從唐玄宗的聖旨中也可以看出,唐朝初期,中央政府與突厥之間的絲馬貿易相當活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