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級領導和社會各界的關心支持下,我鎮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加快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廣泛開展農村文化活動,突出文物保護,有序推進全鎮文化工作。
壹是完善文化機構,提供有力保障。文化工作每年都被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在黨委和政府的工作報告中凸顯其重要性。同時,將文化工作經費納入本級財政預算,為各項文化活動的開展提供保障。
第二,加強基礎建設,鞏固發展潛力。全面貫徹“文化重在建設”的方針,以農村文化建設為總抓手,立足鎮文化站建設,大力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拓展文化陣地。壹是文化站和村農家書屋建設。借助各級文化惠民政策,積極爭取資金,不斷加大對鎮文化站建設和村農家書屋建設的投入,將其改造成占地620平方米的文化活動中心。壹樓為辦公及活動室,二樓為圖書館及閱覽室,室內藏書6812冊。同時,立足文化實際,積極開展村級文化陣地建設,建立體育活動中心,每年組織多場籃球賽。目前,全鎮每個村都有書店,藏書3萬多冊,拉近了農民與書籍和知識的距離,有效解決了農村實用科技書籍少、致富信息少的問題。二是送劇、送書、送電影“三免”活動有效開展。組建了紅歌表演團,請縣文化館悉心指導,安排了12個節目,利用業余時間排練演出。同時,鎮黨委立足服務三農,會同市、縣有關部門,結合“群英計劃”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兩大工程,共發送科普書籍、實用技術書籍和各類報刊雜誌3000余份,給農民“精神食糧”和“致富鑰匙”。文化站抓住“2131”工程的契機,在農閑季節和節假日到各村播放電影200余部,及時宣傳黨的方針政策、鎮黨委政府的重大決策、法律法規、科普知識等。,推進農村三個文明建設。
第三,廣泛開展豐富人民生活的活動。壹是文藝活動開展生動。每年國慶、元旦等重大節日組織幹部職工開展籃球比賽、文藝演出等活動。二是文化交流活動不斷深化。我們在文化活動中心組織了書畫聯展,展出了60多幅作品。文化交流和互訪不斷加深,有力地促進了該鎮文化藝術水平的不斷提高。排練《愛我家鄉,唱響房山》演出,反響強烈。
第四,加強文物保護,促進文物事業發展。近年來,我們始終遵循“保護第壹、搶救第壹、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認真開展文物保護的各項工作,不斷促進文化和文化事業的發展。壹是通過櫥窗展示、懸掛橫幅、發放資料等方式。加大《文物法》等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增強全鎮人民的文物保護意識;二是本著“保護”的原則,對房山摩崖石刻進行了保護。同時為房山石雕申報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第二章:農村文化三大活動概述
20xx年以來,東鄉縣精心組織開展了農村文化三項活動,始終把服務新農村建設、服務農民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切實加強領導,圓滿完成了上級下達的各項任務。截止5438年6月底+2008年2月,四年來,* * *已送336部戲下鄉演出;發送電影5951部(其中農村中小學生放映1.520部);鄉鎮文體活動120次,參加人數9人。980,000;總觀眾188。654.38+0.8萬人次,惠及43萬余人。三項活動的開展得到了上級部門的肯定,得到了農民的好評,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壹、主要做法
1.黨政領導高度重視,層層落實到位。第壹,領導重視抓實際。縣委、縣政府成立了農村文化三項活動領導小組,及時研究部署三項活動,並指定副縣長負責這項工作。領導小組多次召開文化、財務、鄉鎮黨政負責人會議,對三項活動進行了統壹部署。為紮實有效地開展三項活動,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多次過問、督辦、聽取匯報,常務副縣長吳經常到文化局、各鎮督促檢查工作,協調解決三項活動中的矛盾和困難。比如2007年初,國家財政部、文化部贈送流動舞臺車給縣劇團,縣政府當即提供了3臺。劇團8萬。鄉鎮黨委政府還召開黨政聯席會議,研究制定本鄉鎮開展三項活動的具體方案,指派黨群副書記、鄉鎮副鄉長(場)長或黨委宣傳委員負責三項活動。佩爾幹鄉屬於東鄉縣偏遠貧困鄉鎮,但黨委、政府領導高度重視,給予了大力的資金支持。四年間籌集資金近65438+萬元,先後組織了12次具有地方特色的農民文體活動。二是配套資金雄厚。三項活動實施過程中,縣委、縣政府不僅提供了組織保障,而且在經費上向文化部門傾斜。他們在縣財政不寬裕的情況下,為配合三農文化活動的開展,為全縣各類文化活動撥付配套資金1.6萬余元,每年組織全縣大型文化活動1-2次。2006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85周年,也是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縣鄉兩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籌集資金近654.38+0萬元在全縣舉辦了慶祝七壹大型歌舞比賽,654.38+06個鄉鎮(場)參加了演唱、羅漢燈、獅子燈、腰鼓、器樂等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的隊伍。此次活動,全縣26支隊伍參加了展演比賽,是東鄉有史以來規模最大、檔次最高、影響最大的壹次文化盛會。三是群體文化活動形式新穎。為搞活群眾文化,縣文化館在4年時間裏,在鄉鎮培訓了4期文化骨幹,參加人數112人,派出120多名文藝專業人員到鄉鎮指導文體活動,促進了群眾文化大繁榮。每個小鎮在節日期間都有自己的旗艦“拳頭”作品和地方文化。如2008年“迎奧運”、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慶祝活動中,小崗鎮組織了9支社區腰鼓隊進行比賽表演。著名的小娟《羅漢燈》在周邊農村巡回演出8場。為了做好節目的排練工作,魏堯鄉黨委、政府集資4萬多元購買了音響設備和道具,並解決了農民選手的工資和住宿。同時組織20多名鄉鎮幹部輪流替換參加彩排的農民隊員。
2.文化部門帶頭唱戲,三項活動全面到位。壹是落實責任。成立了以局長為組長,分管副局長為副組長,劇團、電影公司、文化館主要領導為成員的工作小組,並將此項工作納入局機關和系統下屬單位年終目標考核。主任是全面責任人,分管領導是具體責任人,相關工作人員和下屬單位壹把手是第壹責任人,做到各司其職,相互制約,層層落實。二是精心組織。活動前,對全縣16個鄉鎮(場)、155個行政村、149所農村中小學進行了全面調查,根據實際情況制定了活動方案,科學靈活地安排了活動時間、地點和內容。電影公司和劇團根據農村的特點和農忙季節,制定了“遠前近後,農閑時節多,晴天不休息,影戲交叉”的送片送戲方案,確保農民生產和三產活動無誤。第三,作風紮實。縣劇團、電影公司會按月分解送劇送片下鄉任務,做到每周有計劃,每天有安排,把單子送到演員、放映員手中。四是加強引導。由於大量年輕力壯的男女勞動力外出打工,農村留守人員多為婦女、兒童和老人,被稱為“三八”、“六壹”、“九九”部隊。為滿足農村留守人員和返鄉農民工對文化生活的需求,壹方面,劇團專業文藝人才積極深入群眾,創作了《哦,XY》、《麻將風暴》、《畜旺》、《熱情的熊鴨》等四個反映農村改革開放、和諧創業、深受農民喜愛的優秀現代節目。同時,12大型古裝劇《墻的故事》《羅帕堡》《紅綾錯》等再次排演,滿足了農村古裝劇迷的需求。農民說“劇團演得合口味”,幹部說“劇團壹個劇比我們幾個人演的好”。另壹方面,文化館文藝專業人員在基層指導鄉鎮文體活動,為鄉鎮培訓文化骨幹28人以上,變“送文化”為“壹種文化”。
3、嚴格按規定,專項資金到位。為有效管理、使用和落實省政府撥給我縣的三項活動資金,我縣嚴格按照《江西省農村文化事業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和《撫州市農村文化事業專項資金管理實施細則》的要求,做到專款專用、政務公開、陽光運行,明確專項資金的用途和原則。在縣財政局的大力配合和支持下,嚴格按照規定執行財政分期撥付專項資金的審核和報銷程序。同時,我局加強了統計報表制度,設立了專門的統計人員,及時上報三項活動及資金使用情況,確保資金層層把關,杜絕資金流失,確保資金專款專用、足額到位。
第二,工作的有效性
農村三項文化活動開展四年來,解決了農民看戲難、看電影難、文化生活差的問題,農民文化生活更加豐富,有力地推動了農村各項工作的開展,為基層文化部門增添了活力,為農村“科學發展、和諧創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營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圍。主要收獲可以概括為“六個壹”:
第壹,促進了壹方的經濟發展。科學種田是農民的迫切希望。電影公司組織購買和租賃了150多部農村科教片,同時千方百計籌集資金7萬元購買了壹臺放映車,用於偏遠鄉村的流動放映。縣劇團組織編排了舞蹈《畜旺民享》、《蠶姑娘》、小品《蠶情》等三部小戲,在全縣農村演出。對東鄉的栽桑養蠶、木薯種植、生豬、家禽、水產養殖等支柱產業的發展起到了良好的引導作用,促進了全縣農村經濟的發展。村幹部說“看科教片比讀中專好”。2006-2008年,東鄉縣蠶桑種植面積保持在3。7萬多畝,收繭40多萬噸,種木薯2。兩萬多畝,僅農民人均收入就增加了300多元。特別是李圩鎮連續四年大力推廣栽桑養蠶,蠶繭產量居全省第三位,成為全省著名的養蠶之鄉。
二是贏得了農民的好評。始終堅持把群眾滿意不滿意作為工作的出發點,用文化人的實際行動,把黨和政府的關懷以文化宣傳的形式直接送到農民家門口。我縣人口43萬多,面積1.27平方公裏,近30萬人在農村。前幾年,農村的文化生活普遍較差,尤其是壹些偏遠山區,我們已經好幾年沒看到話劇和電影了。農民們說:“現在是時候鼓起我們的錢袋子,掏空我們的大腦了。”我們按計劃按時送劇送電影下鄉,保證每個村的農民都能看好戲、看電影。2007年3月的壹天,劇團“馬幫”正在去徐垚鄉文西村演出的路上。途中遇上大雨,車輪在泥裏打滑,無法前行。為了不讓群眾失望,演員們冒雨穿過8裏的山坡路,直到天黑才到達村子。晚上,當他們在臺上表演《畜旺人享》時,臺下聞喜及鄰村的1000多名群眾反復鼓掌,經久不息。演出結束後,村民們自發帶來了茶葉、糖果和糕點,向演員們表示慰問。他們很感慨地說:“今天過了壹把把戲癮,我們這些白天扛鋤頭,晚上靠枕頭,沒事摸磚(麻將),壹整天都很難走到最後的泥腿子。”
四是培養幹部隊伍。面對“農村三項文化活動”的新課題,在領導缺、人手少的困難下,4名隊員堅持從實踐中學習,成為了行為上的專家,大部分成為了業務上的專家。比如劇團的團長、副團長已經成為編、導、唱、舞、演的全能型專業人才。團長曾多次獲得省、市創作、演出獎項,享受市政府拔尖人才特殊津貼。由於電影公司、劇團、文化館在三項活動中的出色工作,2006年3月,這三個單位的壹把手被提拔到了局領導崗位。2007年1月,分管文化中心的副館長升任總館長。電影公司還獲得了2006年“全省農村電影放映先進單位”的榮譽稱號,文化館被評為2007年全市目標研究先進單位。
第五,培養了壹批專業人才。三項活動最大的困難是人才短缺。例如,文化中心的9名員工中有7名女性,其中只有三分之壹具備專業知識。我們發動全館職工深入農村,貼近基層,向群眾學習。同時發起了邀請老兵、讓新手上陣、帶老帶新、館內互相學習的熱潮。在老同誌的幫助下,博物館工作人員的業務素質得到了提高。縣劇團21演員平均年齡38歲,最大59歲。為了肩負送戲下鄉的重擔,整個劇團成員精神煥發,起早貪黑,刻苦練習。三位退休的老演員回到劇團,教他們讀、唱、做、打,提高了青年演員的表演水平,圓滿完成了送戲下鄉的任務。劇團裏的三個年輕演員晉升為三等演員。
第六,解決了壹堆內部困難。文化系統是清水衙門,幹部職工待遇低,福利少,導致很多問題。三次活動後,主要解決了文化系統的三個突出問題:①硬件設施得到改善。縣劇團、電影公司、文化館先後投入28萬余元購置和完善硬件設備。其中,電影公司投資465,438+0,000元,新購置放映專用車1輛,放映機5臺,新購置電影拷貝200余份;劇團投資20多萬元購置了專用演出車輛、1套音響設備、充足的燈光和服裝道具,獲得了財政部和文化部價值38萬元的“大篷車”。文化館投資3萬多元,新增音響設備1套,文體設備10件。裝備的改進,擺脫了過去“有活動沒裝備,打仗沒武器,手忙腳亂”的困擾。②遺留問題已解決。電影公司自2003年改革改制以來,遺留了很多問題,特別是壹些困難職工的生活問題。在三次活動中,公司挑選了10名員工組成了五個放映隊,不僅為公司賺取了利潤,還解決了22名退休人員的工資,按時繳納了48名員工的社保基金,穩定了人心。③穩定工作得到加強。比如原鄉鎮放映站24名被辭退的放映員,為了解決編制和離職費用,不僅多次到縣裏上訪,還聯合其他縣到省市上訪。為了消除這壹隱患,我們堅持以人為本,協助縣鄉政府和信訪部門做好勸導工作,同時盡可能讓他們享受到三項活動的好處。其中,我們聘請了壹批思想素質好、技術過硬、吃苦耐勞的同誌,承擔了部分鄉鎮的放映工作,將原來的“負光”放映機統壹為“柵光”放映機。現在這些同誌心裏穩定了,工作順利了,心情也好了。
成績的取得,完全歸功於黨和政府的領導,省市文化部門的厚愛,局班子成員的精誠合作,全局的努力。我們將再接再厲,開拓進取,抓住“三農”文化活動的重大機遇,推動文化工作再上新臺階。
第三章:農村青年文化節活動概述
根據團市委的工作部署和團市委《關於開展農村青年文化節的通知》的統壹部署和要求,為進壹步活躍我項目區農村青年的文化生活,展示我區農村青年的精神風貌,營造文明健康、充滿活力的農村文化氛圍,把我區青年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發展和現代化建設中去,項目區團工委在項目區各村廣泛開展“農村青年文化節”,組織廣大農村青年開展了壹系列豐富多彩、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為促進農村文化繁榮發展、促進農村青年增收成才發揮了積極作用。
壹是加強領導,周密部署,為農村青年文化節的深入開展提供保障。
部署農村青年文化節活動,結合項目區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活動方案,突出特色,加強引導,充分發揮團員青年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確保文化節活動有計劃、有步驟、有實效。
二、統分結合,以基層為重點,努力擴大農村青年文化節的覆蓋面。
舉辦農村青年文化節的目的是活躍農村青年的文化生活,營造健康、文明、歡樂、祥和的節日氛圍,加強農村青年的思想道德建設。立足青年需求和願望,組織開展了“軍埠口綜合項目區元旦文藝匯演”、“軍埠口綜合項目區首屆群眾藝術節暨十佳青年歌手大獎賽”、“軍埠口綜合項目區新年文藝匯演”、“組織青年誌願者打掃社區、慰問孤寡老人”等活動和各村青年聯歡會,註重調動青年成員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三、突出特色,寓教於樂,大力開展農村青年文化節活動。
1.動員各團支部,根據自身實際,積極整合資源,發揮團員青年特長,安排壹批反映我項目區農村現實生活、具有濃郁鄉土氣息的文藝節目,突出我項目區的發展思路和前景。
2.共青團工作委員會緊緊圍繞促進農村青年就業增收這個中心任務,以職業技能培訓和創業事跡宣傳為重點,大力提高農村青年科技致富、轉移就業和自主創業能力。
3.組織本項目區青年成員以村街、農貿市場、商業街區等人群經常聚集的活動場所為重點,以“健康文明迎新春,清潔迎新年”為主題,集中開展易燃物清理、白色垃圾撿拾、清潔綠化美化等環境整治活動。
4、以團支部為單位,廣泛開展體育活動,舉辦各種體育比賽如乒乓球、籃球、臺球等。,受到農村青年的歡迎和熱情。
第四章:宋林鎮農村文化建設活動總結。
為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宋林鎮於2011開展了壹系列農村公共文化活動,為宋林鎮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供了堅實保障,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宋林鎮2011農村文化建設活動總結如下:
壹是充分利用遠程教育站點,帶動村民積極致富。
遠程教育站點充分利用遠程教育設備,組織黨員群眾觀看遠程教育視頻,學習先進典型和農業技術知識,豐富村民知識和業余生活。每個季度,各村還組織致富能手給大家傳授經驗,帶動了村民的種植熱情,培養了更多懂技術的種植大戶,不僅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他們的文化素質。
二是農家書屋建設活躍了農村文化生活。
鄉村圖書館的建設為農民提供了壹個休閑放松、了解種植養殖信息的好去處。壹系列經濟實惠、大眾化的科技圖書是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綜合素質的平臺。各村通過建立讀書場所,促進了農民閱讀和使用書籍,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活躍和豐富了農村文化生活,提高了全鎮農民的整體素質和農村文明程度,促進了農村經濟社會更加和諧發展。
第三,開展當地農村文化藝術活動
各村十分重視本村文化資源的挖掘和利用,征集當地文化藝術家,以節日為契機組織當地藝術家開展鄉村文化活動,豐富村民的業余生活。
第四,積極開展體育健身活動,提高全鎮人民的身體素質。
各村利用村公所的場地配備體育器材,積極宣傳體育鍛煉的好處,在桃花節期間舉辦趣味運動會,讓村民在趣味活動中得到鍛煉。
20XX年,宋林鎮各村積極開展文化活動,豐富了村民的業余生活,同時也提高了全鎮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效提高了精神文明素質。
宋林鎮在鞏固20Xx年文化建設成果的基礎上,增加了遠程教育的播出次數,加快了農村書店書刊的更新,加強了專業農業知識的培訓,開展了豐富的體育健身運動,提高了全鎮人民的身體素質和精神文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