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史記·貨殖列傳》記載,範蠡認為:丈夫病了,農夫病了20年,病入膏肓90年。如果病到晚期,錢就賺不到了,農病也就沒得種了。不漲到80,不減30,妳就從農場的結局中獲益。不缺太平和諧,不缺治國之道。“上面的主要觀點是糧食作物的價格太低,會損害農民的利益。如果農民受損,不努力工作,農田就會荒廢。如果糧價過高,就會損害工商業者的利益。如果沒有人從事工商業,就會使經濟困難。糧價低至20,則害農,糧價高至90,則害工商業。如果限定糧食價格不低於30,不高於80,對農業和工商業都是有利的。如果我們能像這樣“拉平事情”,就不會缺少檢查站和市場。這不就是治國之道嗎?
至於他按照戰國末期以來的習俗,用“晚”而不用“工商業”,那是他自己的變化。這壹點前人已經指出。還需要註意的是,如果把糧食價格限定在不少於30,不超過80的範圍內,《越覺姬叔倪內經》中說“二十石傷農,九十石病死”。這種糧食每石的價格大致相當於戰國時期李悝所說的小米價格和漢代的谷價。這可能也是漢人用當時的習慣表達範蠡思想的壹個例子。盡管如此,這些微小的變化並沒有減損範蠡“壹切利益都將來自農業的終結”這壹思想的光輝。
2.有壹篇關於漁民和商人的文言文。壹個商人過河時,他的船翻了。他抓住水中漂浮的雜草,大聲呼救。正在附近打魚的漁夫聽到了,劃過去救他。商人說:“我是個有錢人。如果妳救我,我會給妳壹百兩銀子。妳能救我嗎?”漁夫救了他,把他送到了岸邊。商人給了他十二兩銀子。漁夫說:“妳答應給我壹百兩,現在卻給我十二兩。這樣可以嗎?”商人聽了這話,滿臉怒氣。他說:“就像釣魚,壹天只能賺幾塊錢。妳壹下子拿十二兩銀子還不夠嗎?”漁夫壹句話也沒說就走了。又是壹天,商人過河,船翻了-_-||。漁夫緊挨著落水的商人。他壹看,說:‘這就是那個說錢不夠的人。’絕望的商人獨自劃走了,很快商人就沈了。
3.古人從商業古文應該怎麽說呢:
“坐商”還是“坐商”。
嘉gǔ
在古語中,常用來表達商業和貿易的話,如:“囤積寶藏,尋找好的,然後賣掉它們”,“自從我嫁給了曲塘的商人,他每天都沒有遵守他的諾言”。
時至今日,“商”已基本取代了“賈”,但“商”字依然存在。
信息來源於問壹個發給我的同學(暫時不知道他從哪裏來)。
坐在賈行尚(zuò gǔ xíng shāng)
解說:賈是的壹個商人。商人坐著,商人走著。古時候商人是流動的賣貨的人,賈是固定地址開店賣東西的人。這叫“商人坐賈”。現在壹般指商業買賣雙方。
來源:宋範成大《石湖上詩》*題南唐招待所:“此生,閑時方知,愚外多能管。看看賈航的商輩,誰能從容唱衛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