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論語》中關於學習精神和教學態度的表述是什麽?

《論語》中關於學習精神和教學態度的表述是什麽?

1,學習精神:

(1)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白話翻譯:不加思考地盲目閱讀,會因為不能深刻理解書的含義而無法合理有效地運用書本知識,甚至會產生困惑。而如果只是夢想,不真正去學習和研究,最終只會在沙上建塔,壹無所獲。

(2)時時學習。

白話翻譯:經常實踐所學。

(3)學而優則仕。

白話翻譯:讀書後有余力或閑暇,就去做官(進壹步弘揚仁義)。

(4)弟子進則孝,出則孝。他們真誠相信,他們熱愛大眾,善待他人。如果他們有余力,他們會學習文學。

白話翻譯:在家孝順父母,愛弟弟,在外註意行為,小心謹慎,講究信用,與大眾相處要平等友愛,與仁人親近,向他們學習,這很重要。如果做了之後還有多余的時間和精力,就去學習六藝等其他有用的知識。

(5)溫故而知新,可以為人師。

白話翻譯:復習舊知識獲得新的理解和經驗,有了這些,妳就可以成為壹名教師。

第二,教學態度

(1)學而不厭,教而不厭。

白話翻譯:學而不覺足,教而不厭。

(2)教學無課。

白話文翻譯:各種人都可以受教育,無論貴賤賢德愚。

(3)求退,所以進;因為也是人,所以退休了。

白話翻譯:冉怕事,所以鼓勵他;魯茲是輕率的,所以他抑制它。

(4)不要生氣,不要生氣。壹個角不被三個角反轉,就不會再有了。

白話翻譯:在他努力理解之前,不要開導他;在他心裏明白但不能完美表達之前,不要啟發他。?如果他不能舉壹反三,就不要反復給他舉例。

(5)中年以上,也可以使用語言;在中國人下面,不是口頭上。

白話文翻譯:智力高於平均水平的人可以教他淵博的知識,低於平均水平的人教不了他淵博的知識。

這些句子出自春秋時期的《論語》。

擴展數據寫入背景: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集,由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編纂而成,直到戰國初期。全書* * *由20章492節組成。它主要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和教育原則。

此書是儒家經典著作之壹,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與《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合稱為“四書五經”。

《論語》是儒家經典著作之壹,是壹部記錄散文集,主要以語錄和對話體的形式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體現了孔子的政治、審美、道德和功利價值觀。

《論語》涵蓋了政治、教育、文學、哲學、處世之道。早在春秋末期,孔子設壇講學時,其主要內容就已初步創建;孔子死後,他的弟子和再弟子將他的言論代代相傳,逐漸記錄下這些口頭語錄的言行,故稱《論》;

《論語》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故稱“語”。清代趙翼解釋說:“言者,聖人之語,論者,儒之議也。”其實“上”就是編譯的意思。所謂《論語》,是指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記錄下來,編成書。

關於作者: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即,魯(今山東省濟寧市曲阜市尼山鎮)人,東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他的思想對中國和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孔子帶領部分弟子環遊世界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相傳他有弟子3000人,智者弟子72人。孔子死後,他的弟子和他們再傳的弟子們把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言行、語錄、思想記錄下來,編成了儒家經典《論語》。《史記·孔子世家》記載了他的所作所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