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二病方》中除了內服外,還有艾灸、揉、熨、熏蒸等多種外治法。痔瘡手術的記錄約16種療法(止血、止痛、清創、消毒、包紮等。),燒灼結紮,結紮切除,瘺管切除,體現了當時先進的外科技術。
五十二病方保存了幾個古代流傳下來的方子,是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與疾病作鬥爭中積累的寶貴經驗。書上壹種病有不同的治療方法,同壹種藥有不同的名稱,甚至壹個字的寫法都不壹致。比如很多藥方都註明了“試、已驗、使(即好)”等字樣,充分證明是勞動人民通過實踐積累起來的,充分反映了西漢以前中醫的發展。
這類文字在《五十二病方》中較為常見。隸書也是由周秦篆書演變而來,字體接近楷書。由於結構簡單,書寫方便,漢初隸書已取代篆書,證明《五十二病方》的文字是漢代以前的文字。據考證,帛書的書法字體與秦銘文頗為相似,如陸、咒楚文等。,基本上屬於篆,有些與戰國早期的楚文字相似。可以推斷出土帛書《五十二病方》的字體是較早的壹種。它的篆書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4世紀春秋末期到戰國時期,甚至更早。最晚抄於公元前3世紀末,秦朝或秦漢時期,漢文帝十二年葬於墓中。無疑是比《黃帝內經》更早更長的歷史階段,是中國最早的醫學集子。
《五十二病方》中提到的病名有103個,涵蓋了內科、外科、婦科、兒科、五官科等多個學科,外科內容突出。所用藥物雖然比較簡單,但共有247個藥名,約為《神農本草經》的三分之二,卻有壹半是《神農本草經》所未見的。有些藥用的是很老的名字,比如“答”是小豆,“尼牛”不詳。方劑也是從單味藥到多味藥。書中283個方子中,除遊助方31外,46個方子殘缺不全,無法辨認,純屬艾灸熨法,9個方子未用,其余197個方子中用了78個方子,119個方子用了兩味。此時中醫理論剛剛形成,正從單味藥的應用向多味藥的配伍過渡。
辨證論治在《五十二病方》中開始形成,如《舉病方》記載:“治白蘞、黃芪、白芍、肉桂、生姜、胡椒、山茱萸,共七物。骨疽倍白蘞,肉疽倍黃芪,腎疽倍芍藥。”同壹個壞疽與骨壞疽、肉壞疽、腎壞疽的癥狀不同,治療方法也不同於白蘞、黃芪、芍藥。根據癥狀的變化來改變方劑的比例,為我們提供了早期中醫辨證論治思想的依據。再比如,治療“痔瘡”的方劑有12個,每個方劑的適應癥都不壹樣,治療方法有外敷、熨燙、角度手法、手術等。從這些方法中,不難看出《五十二病方》的辨證論治思想就是在那時初步形成的。
對比現存的經典著作《黃帝內經》,可以發現《五十二病方》在醫學理論和實踐上更具有原始古雅的特點,看不到《內經》中已經出現的五行學說的痕跡,陰陽學說也幾乎沒有體現。很少提到臟腑,也沒有穴位(即穴位)的名稱,只提到太陰和太陽。
此外,還值得註意的是,書中記載的壹種疾病往往有幾種不同的治療方法,同壹種藥物往往有幾種不同的名稱,甚至連文字的寫法前後都不統壹。這些都可以證明,283張醫療處方是長期收集和積累的結果,很多都標有“驗過”、“試過”、“訂過”(意為有效),說明在醫療實踐中經歷了反復驗證,可能是裏面的。因此,《五十二病方》的成書時間無疑早於《內經》和《神農本草經》,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最早的古代醫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