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的時候有壹段時間喜歡讀宋詞。那時候我喜歡傷感而美好的詞:雲破月花作影,人比黃花瘦,屏上畫金鷓鴣。文字清晰,句子優美,容易給人帶來直觀的美感,我們現代人太容易引人註意了。杜甫的詩通常不美,寫的都是沈重的現實題材。另外,我們今天已經遠離了杜甫的時代。我們衣食無憂,沈迷於社交網絡,忙著賺錢養房子。杜甫的悲喜不是我們的感受。葉嘉瑩老師像壹座橋,把古代的杜甫和現在的我們聯系在壹起。她用古典的修養詮釋杜甫,用戰爭中的人生經歷走近杜甫,用童心理解杜甫。
?說起杜甫,免不了拿他和李白比較。李白飛揚,杜甫從容。李白是天上飛的雲,杜甫是穩穩立在地上的山。李白是壹個超乎尋常的天才。他在飛翔,令人振奮。他的詩裏有壹種不可抗拒的力量,這是盛唐的終極輝煌,也是中國整個封建社會發展到全盛時期的輝煌。杜甫是常態內的天才。他又重又寬。他的詩中有壹種真實而沈重的力量。是盛唐氣象將衰的挽歌,也是面對歷史規律的無限悲涼。杜甫早年輕狂,中年事業碰壁,晚年漂泊無止境。從狹義上講,他可能失敗了壹輩子。那為什麽他的詩能在歷史長河中流傳,被人們所喜愛呢?
?杜甫的詩不是基於自己的感受,而是深入生活,直面生活,愛美,鞭撻醜,不避醜。他的詩並不美,而是求真,是用血淚寫成的。杜甫的偉大,是因為他生在壹個可以集大成的時代。他愛自己的國家和民族,有著像別人的愛壹樣深沈的感情,對國家和民族,對家庭和妻子的感情,表現得同樣深沈和沈重。這是杜甫是“詩聖”的重要原因。
?縱觀杜甫的壹生,我們會發現,他成為的杜甫,並不是他想成為的杜甫。他的生活壹直在不斷地與貧窮、饑餓和疾病打交道,這個世界對他來說充滿了損失。但是,杜甫呈現給我們的是完整的,而不僅僅是“憂國憂民,愛國”的高度簡化和標簽化的壹面。他通過書寫苦難來抵制人的簡單化,守護自己的豐富性。
杜甫在《從北京去豐縣五百字》中寫道:“起程必饑,幼子必亡。”“恥於為人父,食不果腹而死。”壹進家門,他聽到的不是迎接他的歡聲笑語,而是壹家人的哭喊聲,他的小兒子死於饑餓和寒冷。作為壹個父親,他羞愧難當,有了孩子就不能把他撫養成人,沒有飯吃,導致他這麽小就餓死凍死了。這應該是多麽大的悲哀和恥辱。壹般人寫到這裏,他的家庭遭受了如此大的不幸,他應該是完全被自己的悲傷淹沒了,已經沒有心思去關心別人了。但這正是杜甫偉大的地方。
杜甫說:住總免稅,名不征。痕跡依舊酸澀刺鼻,人固。別人寫自己的哀樂,自己也寫自己的哀樂,杜甫卻總是從自己的宣揚哀樂中想到別人的哀樂。他說他很幸運,因為他是個秀才,屬於秀才階層,壹直是小官,不用像農村農民壹樣交房租,不用參軍。但是像他這樣免稅伐木的人,經歷了饑荒還這麽難過,更何況那些平民百姓。杜甫就是這樣壹位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從自己的不幸中,想到了全國更多比他更窮的人的不幸。他的詩不僅是寫自己的,也是寫國家和人民的。於是,我更進壹步理解了他的“至君堯舜,然後使民風純樸”的理想。
在這個世界上,有些人真的是為了拯救人民脫離苦難而生的。作為壹個憂國憂民的詩人,賦,雖然沒能給當時的國家大事帶來什麽積極的影響,但他的詩歌卻流傳下來,用他的精神影響了無數的人。只有在有了壹定的生活經歷之後,再去讀杜甫的詩,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他的慷慨與仁愛,以及他對國家的深情。
走進杜甫,走進詩人,或者只是作為壹個普通人,向他的人生致敬。不是因為他才華橫溢的文采,而是因為他能在如此黑暗的背景下,畫出如此豐富的色彩,在如此貧瘠的土壤裏,開出如此絢爛的花朵,他那不屈不撓挖掘生命的力量,令人欽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