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古代漢語教學論文芻議

古代漢語教學論文芻議

中學古代漢語教學與文言文教學如何有效銜接,是壹個值得關註的問題。以下是我整理的古代漢語教學論文,供大家參考。

古代漢語教學論文模式1:論古代漢語教學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論文關鍵詞:古代漢語教學改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

摘要:古代漢語是高校中文專業的主幹基礎課程,承擔著培養學生古漢語素養和古籍解讀能力的教學任務。這門課程涉及哲學、歷史、文學、語言學,甚至天文、法歷、姓氏、官職等文化知識,可謂內涵豐富,外延廣闊。這些內容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集中體現。在傳統文化復興的背景下,古代漢語課程的教學改革應著眼於傳統文化的闡釋,將傳統文化的傳承作為重要任務之壹。

與我國高校的其他課程壹樣,古代漢語教學亟待改革,以與時俱進,適應社會發展。我們認為,新時期的古代漢語課程改革正在發揮它的作用嗎?器樂?同時,提倡在古代漢語教學中實現傳統文化傳承、人文素質教育、審美情趣培養等功能,筆者曾撰文對此進行論述。本文試就古代漢語教學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及相關問題進行探討。

首先,從古代漢語課程的教學目的來看。

我們收到的教材顯示,在1958之前,古代漢語的教學內容和目的在不同的大學不同的時期是不壹樣的。據王力先生介紹,有的是作為歷代選本講授,有的是作為作文和說話方法講授,有的是作為文字、音韻和講義講授,有的是作為中國歷史講授。目的要求不壹致?。

1958教育革命後,學者們為了提高古代漢語課程的教學效果,重新審視了這門課程的教學內容和目的。從這壹點開始,古代漢語的教學改革開始了,大有關不上的趨勢。自1962年王力先生主持編寫出版全國高校文科專業第壹套古代漢語教材以來,古代漢語課程就有了比較確定的內容,即采取文選、常用字、古代漢語通論相結合的原則,將這三個方面作為古代漢語課程的主要教學內容。從此,古代漢語這門課程有了明確的教學目的,那就是培養學生閱讀古籍的能力。

培養這種能力,就是為學生更好地學習中國古代哲學、歷史、文學、文字學等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以上哲學、歷史、文學、文字學知識,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集中體現。因此,古代漢語課程的教學應註重傳統文化的傳承,並將其作為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二,古代漢語的教學內容本身就承載著豐富的傳統文化信息。

中國傳統文化是國家和民族的寶貴財富。它內容豐富,博大精深,其內涵包括睿智的哲學宗教思想、完善的道德倫理體系、燦爛的文學藝術、獨特的語言文字形式、浩如煙海的文化經典等等。古代漢語課程不同於其他課程,其內容是上述傳統優秀文化內容的綜合體。

現行的古代漢語教材大多是以王力先生主編的《古代漢語》為藍本。學者要麽用文選,要麽用常用詞,要麽用通論。三個組合?如郭錫良主編的《古代漢語》和朱主編的《古代漢語》。或者主要突出文選和通論兩部分,如易主編的《中國古代家世》。但是,他們的教材都展現了我國燦爛多彩的傳統文化。本文僅以王力先生主編的《古代漢語》(以下簡稱王本)為例,僅從文選和通論兩方面論述其所承載的豐富的傳統文化信息。

《左傳》、《戰國策》、《史記》、《漢書》等經典歷史著作,以及《詩經》、《離騷》、《唐宋古文》等優秀文學作品,以及百家爭鳴的哲學著作(尤其是正統儒家著作)都選在王本《古文》的選本中。至於儒家的道德觀念,在中國古代教科書的文本中隨處可見。

有的體現個人修養,比如論語?學”,談曾子:?我壹天探視自己三次:是不是對別人不忠?交朋友不相信?這說明古人非常重視個人修養,作為古代漢語的教學內容,學生必然會通過學習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有的反映教與學的關系,比如《禮記》?教學相長:?學而後知不足,教而後知難。認識不夠可以自省,困了可以自力更生。?這個觀點直到現在也是顛撲不破的真理;還有個人社會責任的體現,《論語?微米:?鳥獸不能同群,我不是人,誰是?這是孔子面對隱士的諷刺和嘆息時說的,意思是個人對社會有壹定的責任,人是無法逃避現實的。

另外,選用的教材是北宋範仲淹的《嶽陽樓記》,其中名言:?壹是世界優秀,二是世界幸福。?體現了古人心系天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傳統道德觀念。這些都是古人的優秀品質,也是傳統文化的精髓。通過古代漢語的教學,可以陶冶學生,起到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作用。

通論是現行古代漢語教材非常重視的不可或缺的內容。王本《古代漢語》?壹般理論?涉及文字學、古塤、音韻學等諸多內容,以及文體、修辭等語言學知識,古姓、車馬、官職、音樂、天文、歷法等豐富的文化知識。在文字學知識方面,包括?漢字的結構,古今字,異體字,繁體字?等等,揭示了漢字與中國文化的密切關系。漢字寫在甲骨文、金文、篆書(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等等。

對於學生來說,從漢字中了解中國傳統文化是最直接的方式。中國歷史上對漢字的系統研究始於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可以說,漢字本身和許慎根據形體結構解釋詞義的過程,都蘊含著豐富的古代傳統文化信息。《說文解字》通過對漢字的解釋向我們展示了傳統文化的內容,陸宗達先生將其概括為四個主要方面,即古代社會生產、古代科學、古代醫學、社會制度等,涵蓋面很廣。學生在學習這些內容的時候,已經不僅僅是把它們作為中國古代的知識來學習了,還觀察到了傳統文化的方方面面,知識空間擴大了很多。

還有壹些關於古姓、服飾、車馬、宮殿、天文的內容,會給學生更多學習傳統文化的空間。比如我們學習?古代的姓氏和名字?我知道古人以文字著稱。加冕受贊?所以,叫別人的?詞?以示尊重。我們知道古人還能有?號碼?,比如陶淵明自稱是?五六先生?。古人死後還有謚號,謚號往往是根據此人生前的表現而定的,比如陶淵明的謚號。靖傑先生?,顯然是基於他的高尚之旅。

研究壹下天文歷法,就能明白古人善於把音樂中的十二律與次年的十二月對應起來,然後讀陶淵明的《舍身》?只有丁卯的年紀,法律上沒有射擊?,妳知道嗎?法律上不允許開槍?其實指的是九月,時間順序用音樂的名字來表示,因為?沒有鏡頭?剛剛好?秋吉?季節是相對的。學生學習這些內容的過程,就是接受和傳承傳統文化的過程。第三,當前的文化背景決定了古代語文課堂應該成為傳承傳統文化的主陣地。

隨著世界經濟文化的發展,中國曾經有過文化?向西看?形勢,而且勢頭還不小。壹些人盲目跟風,不分是非,不辨美醜,無視祖國優秀傳統文化。就拿節日習俗來說吧,人們癡迷於?聖誕節?、?情人節?不管符合不符合國情,只要是西方的就很幸福?帶來了嗎?傳統文化被冷落了。

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綜合實力的提高,我們欣喜地看到我們的傳統文化回歸了。比如2008年奧運會開幕式,充分展示了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四大發明、國畫、武術、中戲、皮影戲、古樂等等。開場劇《敲打之歌》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古老而熱烈的迎接貴賓的節日儀式,表達?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意思。

2009年,中國頒布了國家傳統節日。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重要傳統節日與春節壹起作為法定節假日,有助於弘揚我國優秀民族文化。因為中國的每壹個傳統節日背後都有著深厚的文化淵源,某種程度上,它們是壹個民族的歷史記憶。世界範圍內也出現了漢語熱,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來中國學習。孔子學院?在很多國家的建立為我們弘揚傳統文化提供了壹個很好的平臺。

在上述文化背景下,作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們有責任加入到繼承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行列中來,我們應該走在弘揚祖國傳統文化的前列。在這方面,高校古代漢語教師應該責無旁貸,把古代漢語課堂作為傳承和弘揚我們傳統文化的主陣地,這既是責任,也是義務。

實現古代漢語教學中傳承傳統文化功能的措施

通過古代漢語教學實現傳統文化的傳承,對教師來說是壹個嚴峻的挑戰,這不僅要求古代漢語教師具備專業的文化素養,還需要良好的教學方法。我們在說什麽?專業素養?主要是指古代漢語教師不僅要有深厚的專業知識,還要有廣博的專業知識,對中國古代政治、歷史、天文、教育、哲學、風俗等文化知識有所了解,才能更好地掌握教材,更好地理解教材,有效地開展古代漢語教學。

?好的教學方法?貝團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各種方法或技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引起學生對古代漢語的興趣,引導他們探索優秀的傳統文化,把他們加入到傳承和創新傳統文化的隊伍中來。具體來說,通過古代漢語教學來實現傳統文化的傳承,具體措施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正確引導學生。在傳統的古代漢語教學中,老師只是把這門課當成學習其他的東西。這門課程是打通語法和消除課文障礙的工具。新時期的教學改革首先要求教師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有意識地正確引導學生的學習。比如在講《論語》的時候,老師要引導學生去感受古人的待人接物的原則,教書育人的方式方法,高尚的道德情操等等。要求學生多背壹些名詩名篇,加強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還可以適時結合傳統節日,滲透傳統文化理念。

其次,選擇好的教學內容。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智、仁、勇是中國重要的精神遺產,過去認為?天下大德?今天,它仍然是個人發展的重要指標。?事實上,中國傳統文化中仁愛、智慧、勇敢的崇高道德標準和真善美的和諧統壹存在於我們古代語文的教學內容中,這就要求我們根據教學需要做出選擇。

第三,改革教學方法。古代漢語教師不能壹成不變地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而應及時運用新的教學方法和多樣化的教學活動,精心組織古代漢語教學,註重弘揚民族精神。例如,運用現代多媒體教學手段,運用文化解讀教學模式,生動活潑的圖片等形象再現古代漢字、歷史、詩詞,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準確理解古代文化知識的積極意義,從而受到美的熏陶。

綜上所述,我們必須適應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需要,及時改革高校古代漢語課程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這次改革的重點正如東北師範大學張士超教授所說:?我們的古代漢語教學不能停留在講解單詞、短語、句子、語法等知識上。我們應該通過《論語》中的優秀文章、古文觀和教材來塑造學生的性格,了解我們悠久燦爛的中華文化傳統,並將其發揚光大。?

古代漢語教學論文模式二:古代漢語教學與傳統文化傳承分析論文關鍵詞古代漢語教學傳統文化傳承

摘要:古代漢語教材中蘊含著大量的傳統文化和有益的民族精神營養,在古代漢語教學活動和教學過程中有大量弘揚傳統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的良機。作為壹名教師,我們應該充分利用這壹優勢,盡我們的職責來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提升他們的人生境界。

古代漢語作為高校漢語言文學、歷史、漢語秘書學、教育學、哲學等眾多文科專業的重要社科課程,在培養學生閱讀古籍的能力方面有著自己獨特的優勢。我們的教學自然要發揮學科優勢,找到正確的方式方法,肩負起育人的責任。

壹,古代漢語教學的傳統文化傳承

(1)推動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發展。古代漢語在傳承傳統文化的過程中發揮著非凡的社會作用。壹方面,在現代社會,從事古代文化典籍研究的人數壹直在減少;另壹方面,古文化離我們很遠,古代的文獻資料都是用文言文寫的,對現代人來說已經越來越陌生,進壹步增加了文化傳承的難度。古代漢語是學習和繼承傳統文化遺產的基礎。讓文明延續下去沒有捷徑。只有掌握文言文才能打開大門?鑰匙?只有這樣,才能領略無限風光,才能在閱讀、思考、傳承、創新中傳承文明,才能讓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生生不息、代代相傳。

(二)建設中華民族文化精神家園。中國傳統文化是指源於中華文化,由中國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經過長期歷史發展積澱而成的文化。傳統文化以文化的傳承為目的,強調文化的本源以及沿著這個本源傳承下來的壹切遺產。是迄今為止為中華民族篩選淘汰的人文精神的總和。百家爭鳴是中國思想史上的壹座偉大高峰,具有裏程碑的意義。所以在傳承文化的時候,壹定要傳承造就了我們民族精神和價值走向的核心理念,它是我們的精神家園。

(3)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把學生培養成壹個合格的社會公民,主要應該做些什麽?人?問題。古代漢語教學,在註重字、詞、句教學的同時,更應註重理解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和人文情懷。君子文章?中國人,強調道德修養,欣賞中國文化的精神靈魂。隨著時代的發展,多元文明已經滲透到許多領域,傳統文化正受到不同程度的沖擊。為了更好地保護文化遺產和文明成果,我們寄希望於有識之士的倡導,寄希望於普通人的熱愛,寄希望於古代漢語教學更上壹層樓,因為它在傳承傳統文化方面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

(4)發揮傳承文化的載體作用。古代漢語課要發揮文化載體的作用,肩負起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的責任,以傳承傳統文化為己任,因為這關系到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再生產。學習古代漢語,有助於掌握古代優秀文化遺產,提高全民族道德修養,堅定民族自信,增強社會責任感和民族凝聚力。這部財富,傾註了無數先賢的心血,以文言文的形式寫成。要了解這些文化,就要有閱讀經典作品的能力。

(5)發揮文化在傳承過程中的甄別功能。中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在漫長的歲月裏,我們的祖先給我們留下了令人眼花繚亂的文化典籍,包括政治、經濟、軍事、哲學、歷史、文學、藝術、天文、地理、醫藥、衛生、服飾、禮儀、法律法規等諸多領域。都是我們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和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寶,這些都是以古文的形式保存下來的。因此,我們要學習、繼承和研究它,去粗取精,為今天服務,就必須消除語言障礙。所以壹定要熟悉古代漢語的詞匯、語言、語法結構,才能遊刃有余。

二,古代漢語教學實現傳統文化傳承功能的措施

通過古代漢語教學實現傳統文化傳承的具體措施有:壹是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正確引導學生。在傳統的古代漢語教學中,教師只是把這門課當作學習其他課程以打通語法、掃除課文障礙的工具。新時期的教學改革首先要求教師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有意識地正確引導學生的學習。要求學生多背壹些名詩名篇,加強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還可以適時結合傳統節日,滲透傳統文化理念。

其次,選擇好的教學內容。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智、仁、勇是中國重要的精神遺產,過去認為?天下大德?今天,它仍然是個人發展的重要指標。?事實上,中國傳統文化中仁、智、勇的崇高道德標準和真善美的和諧統壹存在於我們古代語文的教學內容中,這就要求我們根據教學需要進行選擇。

第三,改革教學方法。古代漢語教師不能壹成不變地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而應及時運用新的教學方法和多樣化的教學活動,精心組織古代漢語教學,註重弘揚民族精神。例如,運用現代多媒體教學手段,運用文化解讀教學模式,生動活潑的圖片等形象再現古代漢字、歷史、詩詞,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準確理解古代文化知識的積極意義,從而受到美的熏陶。

參加考試,貢獻力量

[1]張。重視傳統文化傳承的理念與語文教學的轉向[J]。基礎教育參考. 2006 (8)

[2]韓震。傳統文化是古代漢語教學的重點。張士超教授訪談錄[J]。語文教學與研究. 2007 (4)

古代漢語教學論文中的相關文章:

1.淺析古代漢語教學與傳統文化傳承

2.中國古代學習方法論文

3.淺談古代漢語的學習方法。

4.中國古代散文

5.中國語言文學論文選

6.論中國語言文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