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時期,有壹支強大的遊牧民族——匈奴,他們生活在中國北方的草原上。當時匈奴對整個北方地區和西域實行統壹管轄,卻無意中為全國大壹統局面的形成創造了條件。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掃除匈奴的威脅,漢武帝劉徹準備聯合西域,徹底打敗匈奴。為此,他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加強與匈奴的聯系。張騫不負使命。他的兩次出使幫助中原加深了對西域的認識,加強了西域與中原的政治、經濟和軍事聯系,擴大了漢朝在西域的影響。最後,漢朝打敗匈奴統壹西域,建立西域都城,標誌著西域成為祖國領土不可分割的壹部分。
絲綢之路的出現極大地促進了西部地區社會經濟的進壹步發展。隨著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加深,西部地區的各種技術都有了不同程度的發展,手工業、毛紡織、制陶、玉器加工技術都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繁榮的隋唐以後,清朝進壹步加強了對西域的統壹。乾隆二十四年,西域改為“新疆”,表示故土新歸之意。
從漢朝統壹西域到清朝統治新疆,新疆的社會經濟在清朝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進步和發展。但第壹次鴉片戰爭後,清朝國力衰落,窮途末路。沙俄等國對地處祖國西北邊陲的新疆垂涎三尺,開始侵占我國領土,並迫使清政府簽訂了《中俄北京條約》等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清政府壹方面出兵新疆粉碎侵略陰謀,另壹方面又派出使節與俄國談判,幾經周折,簽訂了《中俄伊犁條約》。以中國向俄國支付賠款、俄國商人不繳納新疆貿易稅、俄國在新疆設立領事為代價,俄國軍隊撤出伊犁。
新疆位於古絲綢之路的交通要道。兩千多年的歷史造就了新疆眾多的文物古跡和獨特的自然景觀,創造了燦爛的古代西域文明。這是中國領土上壹個美麗富饒、民族風情濃郁的地方。新疆是中國歷史上最早接受佛教的地區。佛教在這裏興盛了幾千年,為後人留下了許多佛教石窟。最著名的千佛洞遺址不僅為研究和了解古代宗教、歷史和繪畫提供了寶貴的資料,也成為遊客向往的旅遊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