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中葉,世界上最傑出的分析化學家卡爾·雷米吉斯·弗西尼烏斯(Karl Remigius Fursinius)寫了兩本關於分析化學的書:壹本是《定性分析化學導論》;另壹門是定量分析導論。這兩本書分別由徐壽等人翻譯成中文。前者叫“化學中的素質考試”,後者叫“化學中的求數”。這兩本書大約出版於1884年,是最早翻譯成中文介紹到中國的分析化學書籍。當然,這兩本書使用的術語和現在使用的有很大不同,比如“元素”、“化合物”。
化學考試第壹版德語版出版於1841。《化學中求數》第壹德文版出版於1846。它們是19世紀最著名的兩本分析化學書籍,已經出版了十幾版。弗裏西紐斯於1818年2月28日出生在德國美因河畔法蘭克福的壹個商人家庭。高中畢業後,他在壹家藥店當了幾年學徒,然後進入波恩大學學習化學,並在那裏獲得了博士學位。
1841年,23歲開始從事吉森大學講師工作。當時,最著名的化學家尤斯圖斯·馮·李比希是該校的教授,尤斯圖斯·馮·李比希幫助弗西尼烏斯參與了大量的化學實驗。按照19世紀歐洲高等院校的傳統,每個系基本只有壹個正教授。尤斯圖斯·馮·李比希活著的時候,弗裏西紐斯不可能是吉森大學的教授。
因此,他不得不在另壹所學校工作,以晉升為教授。因為弗裏西紐斯做了大量重要的化學研究,發表了相當數量的論文,在化學領域小有名氣,所以威斯巴登農業大學在1845聘請他為正教授。然而,當時這所農業大學還沒有像樣的實驗室,於是弗裏斯尼烏斯在自己家裏建立了壹個更好的實驗室。他帶領壹群助教和學生在這裏做實驗工作。這個私人實驗室非常有名。當時,許多德國工業公司要求弗裏西紐斯幫助解決問題。
在這個實驗室做實驗工作的學生都是普魯士政府認可的,可以授予博士學位。這個實驗室對分析化學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至今還存在於維斯巴登。現在叫“弗西尼烏斯研究所”,仍由傅立葉的後人主持。
1862年,弗裏西紐斯創辦了《分析化學雜誌》,他壹直擔任主編,直到1897+0年6月去世。當時世界上發表各種綜合性化學論文的期刊為數不多,但《分析化學雜誌》是最早發表化學某壹分支論文的期刊,至今仍定期出版,是國際上享有盛譽的科學期刊。弗裏西紐斯的《定性分析化學導論》第壹版出版於1841年,10年又修訂出版了7版,可見這本書在當時的重視程度。弗裏斯尼烏斯死後,他繼續出版了多達16版。這本書已經被翻譯成中文、英文、法文、意大利文和俄文。
在定性分析系統中,Frisinius將金屬分為六組:
第壹組包括鉀、鈉和銨。這些元素的硫化物和碳酸鹽能溶於水,其氧化物的水溶液使紅色石蕊試紙變藍。
第二組包括氧化鋇、氧化鍶、石灰、氧化鎂,不易溶解;而鎂、鈣、鍶、鋇的硫化物能溶於水,能與碳酸鹽、磷酸鹽沈澱。
第三組中的氧化鋁和氧化鉻不溶於水,不被硫化氫沈澱,但容易被硫化銨沈澱。
第四組,鋅、錳、鎳、鈷、鐵的化合物在酸性溶液中不能被硫化氫沈澱;但在堿性溶液中,它們的硫化物容易沈澱。
在第五組中,銀、汞、鉛、鉍、銅和鎘的氧化物可以在中性、酸性或堿性溶液中與硫化氫壹起沈澱。
在第六組中,金、鉑、銻、錫和砷的氧化物可以在酸性溶液中被硫化氫沈澱,但這些硫化物可以溶解在硫化銨中。
我們可以看到弗裏西紐斯對金屬分組的方法基本上和現在的方法差不多,不同的是他的第壹組構成了現在的最後壹組,每壹組的順序正好相反。
Frisinius給每個學生用的儀器和後來學生做定性分析用的儀器基本壹樣。當然,現在使用的定性分析大部分都達到了半微量的分析方法,並且使用了大量的有機試劑。
在弗西尼烏斯時代,電離理論還沒有出現(這個理論是阿倫尼烏斯在1883之後才提出的)。弗裏西紐斯在電離理論之前建立這樣壹個定性分析系統並不容易。
弗裏西紐斯的《定量分析導論》最早出版於1848,後來又修訂出版了幾個新版本。他非常重視描述實驗的詳細方法,所以這本書也被翻譯成中文、英文、法文、意大利文和俄文。弗裏西紐斯的聲望很高,從19的20世紀40年代開始,他就在分析化學領域備受尊敬。
弗裏斯尼烏斯有兩個兒子h·弗裏斯尼烏斯和w·弗裏斯尼烏斯,還有壹個孫子l·弗裏斯尼烏斯,他們繼承了他的事業,也是著名的分析化學家。到目前為止,他的《分析化學雜誌》已經出版了300多卷,並改名為《Frisinius分析化學雜誌》。該雜誌的現任主編是他的壹個曾孫。因此,不僅弗裏西紐斯本人是分析化學史上最負盛名的科學家,而且他的後代中也有許多傑出的化學家。
弗裏西紐斯不僅重視化學分析,而且使化學分析成為許多行業不可或缺的部門。在他活著的時候,分析化學扮演著解決工業原料和產品的重要分析工具的角色。
弗裏西紐斯贏得了許多榮譽。他曾擔任過幾任全德科學與藝術學會的主席和德國化學學會的榮譽會員。1961年,西德化學學會專門設立了弗西尼烏斯獎,每年獎勵世界各地為分析化學做出特殊貢獻的人才。
雖然在過去的100年間,分析化學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回想起來,弗裏希紐斯對當時分析化學的貢獻是巨大的。我國從65438年到80年代翻譯了他的著作《化學中的質量檢驗》和《化學中的數的計算》,促進了我國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