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著書立說,重視圖片的作用。《左圖右書》《左圖右史》《文不足以補之,圖不足以述之》,圖文相得益彰,是中國書籍的優良傳統。
中國歷代刻書不計其數,許多刻書附有精美的插圖,不僅是壹筆寶貴的歷史文化財富,也是研究古代政治、文化、民俗的生動資料。
壹、中國古代書籍雕版插圖的起源和出現。
中國的古籍,就其生產形式而言,大致可以分為兩個時期:著書和印書。漢代以前,人們在竹簡、木簡等自然載體或絲綢等絲織品上抄寫書籍。1942年,湖南長沙戰國楚墓出土壹幅帛畫。上面繪有類似青銅器銘文的彩色圖像和描述,周圍繪有十二尊雕像,象征十二個月。這是中國早期絲綢插圖的遺跡。
所謂雕版插畫,是指通過雕版印刷獲得的畫的復制品。雕版印刷又稱整版印刷,是指將文字或圖畫刻在整塊木板或其他材料上,然後用油墨印刷的方法。通過這種方式,可以獲得大量插圖和圖紙的副本。因為古籍主要是梨和棗,所以這些插圖都是版畫,也叫木刻。
雕版印刷發明後,首先應用於佛經和插圖的印刷。唐朝著名的高僧玄奘大師曾經雕刻印刷過佛像。唐朝末年,馮至引用《雲仙三錄》卷中《僧園》路易說:“玄奘將普賢之像印在背紙上,施於四面八方,年年無載。”可見數量還是蠻多的。
現存較老的雕版印刷藝術品是《達拉尼經》,出土於1953成都東門外望江樓附近的唐代墓葬。這壹件是在墓主臂上佩戴的銀手鐲中發現的,刻有古梵文佛經,周圍和中央印有小佛像。據考證,該書出版於唐肅宗來德二年(公元757年)。
唐代版畫遺存中,另壹件比較重要的作品是唐憲通九年(公元868年)出版的《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扉頁畫。這張紙長約16英尺,由六頁紙組成。文末畫了“贈樹孤園”的圖。整幅畫面華麗,布局穩妥,線條細膩,是壹幅雕刻技藝成熟的傑作。卷末有“賢同王君,九年四月十五,拜施二父母”的記載,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有確切出版日期的雕版插畫藝術品和佛教版畫巨著。中國以雕版印刷的形式為書籍印刷插圖,這至少比歐洲早500年。這幅畫是中國早期雕版印刷插圖中最著名的傑作。
唐初皇帝采取儒釋道並重的政策,佛教發展迅速。武則天皇後改唐為周,借用《大雲經》作為女主人受命於天的象征,聲稱自己的“龍興”是佛教的預言,也是佛教的大發展。當時全國各地都建有雕像和寺廟;學者出典,蔚然成風。從這壹點來看,當時壹定有大量的佛教版畫。只是因為年代久遠,唐代的版畫留存至今的不多。此外,唐會昌五年(公元845年),唐武宗上書毀佛,所有經書刻本,均被劫灰。流傳至今的佛教版本就像吉祥的羽毛壹樣,很難找到。但根據文獻記載和現存實物,可以初步肯定,中國雕版印刷發明後,首先廣泛應用於佛經印刷,佛教作品成為中國雕版印刷和插圖藝術史上最早的門類。
二。五代、宋、元插圖,承前啟後
唐以後的五代,是中國歷史上大動亂、大分裂、大混亂的時期,也是藝術史上相對衰落的時期,但始於唐代的版畫、插畫藝術卻在動亂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五代遺留下來的篆刻插圖,佛教題材仍然只有壹種,數量也很少,但與唐代相比,還是比較多的。其中最值得壹提的是大聖人毗沙門天像和觀世音菩薩像。兩幅圖均刊於晉末四年(公元947年),後者題有“歸壹軍節度使校史曹所作”字樣,並有篆刻人簽名。這是現存最早的雕刻插圖,所有時間,地點,出版商和雕刻師的名字都可用。前者是現存最早的觀音刻本和插畫,說明雖然都是佛教藝術品,但在題材選擇上遠比唐代豐富。
公元960年,北宋建立,征服北方,征服南方,統壹全國。到了宋代,文誌受到重視,雕版印刷全面發展,雕版印刷和插圖藝術也取得了很大進步。
宋代的版畫、插畫藝術遺存仍以佛教為主。其中,宋太宗時代雜誌《禦藏解讀》中有四幅插圖,是現存最古老的山水畫;雍熙年間出版的彌勒佛、文殊菩薩等四幅圖(現存日本)都是佳作。達拉尼的曼陀羅和達拉尼的咒文也是世界著名的遺產。比如南宋臨安出版的《文殊導圖贊》,圖版放在頁首,是現存最早的大型佛教插畫組畫,也可以說是最古老的傳世漫畫作品。南宋建安於勤出版的《列女傳》,更是當之無愧的壹部巨著。徐康《往事如夢》評論說:“自繡像諸書以來,宋代出版的《列女傳》最精。”這本書的版式和《文殊指南·圖贊》差不多。
與宋朝對抗的遼、金、西夏,都是中國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他們在版畫插圖藝術領域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如遼國首都燕京是北方佛教雕版插畫藝術的重要創作地,1974年7月,山西應縣佛殿寺釋迦牟尼佛塔發現大量遼代佛經,其中插畫十余幅,均為精品。金代大藏經《昭澄藏》(又名《金藏》)的題畫本,篆刻工整有力,深邃蒼勁,背景古樸明快,人物性格鮮明,是佛教篆刻插圖中不可多得的結構。
從以上不難看出,五代、兩宋、遼金時期的木刻插圖在雕刻技藝、雕刻隊伍、繪畫區域、表現內容和技法等方面都有了明顯的進步,為以後木刻插圖的大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元代也是中國雕版印刷史上的壹個重要時代。元代出版的書籍插圖與宋代相比,不僅不遜色,而且有所改進。就宗教疆域而言,元代完成的寨上,題畫工整美觀,遠超宋代。更重要的是,中國的多種書籍插圖在元代開始出現。如元代出版的《西廂記》是現存最早的戲曲插圖,《五種全相平話》是最早出版的平話插圖,《石聞廣記》是壹種圖畫書的開端,都不愧為版畫插圖史上的壹部巨著。因此,宋元時期是我國版畫和插畫藝術史上的壹個重要時代。
第三,令人眼花繚亂的明代插圖
明代,我國圖書出版業全面發展,刻工眾多,作坊眾多,刻插圖藝術進入繁榮的黃金時代。其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百花齊放,空前繁榮,這是明代版畫插圖的第壹特色。經過唐、宋、元三代的探索,到了明代,雕版插圖藝術不僅在制作地域上空前擴大,而且逐漸形成了建安、金陵、新安三大藝術流派。武林、蘇州和吳興的其他雕版插圖也各具特色,圍繞三大流派,如繁星拱月,呈現出壹派生機勃勃的景象。各流派、各地區爭奇鬥艷,卻又相互交流、相互促進,為中國版畫藝術向更廣闊的世界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形式多樣,各擅勝場,是明代雕版插畫藝術的第二大特點,這主要表現在插畫種類繁多,如雙面接、多面接、月光接等。,此外還有宋元時期的單面方式,這為畫家以同類造型提供了充分的選擇。
這是明代版畫插圖藝術的第三個特點,也是其藝術風格的最大特點。總的來說,建安、金陵畫派的早期插畫具有粗獷、質樸的民間藝術風格。徽州版畫興起以來,成為明代插畫藝術的主流,建安、金陵的版畫也向它靠攏,與之融合,使中國的插畫藝術更加耀眼。這大概是因為明朝萬歷年間中後期以後,大量的文人參與到插圖的創作中來,使得插圖不僅僅是書籍的裝幀和文字的插圖,更有文人案頭的樂趣。知識分子的參與對提高插圖的社會地位,促進其質和量的飛躍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插畫師隊伍的專業化是明代版畫插畫藝術的第四個特征..明代有許多藝術家留下了自己的名字,如、、蔡崇煥、何英、陸、熊、鄭等。,都是當時有名的。這些人努力工作,留下了無數的作品,比如今天還能看到的王文恒的作品,也就是不下幾十部。壹些著名的大畫家,如唐寅,,錢谷,丁和陳洪綬,也畫插圖。明代雕刻多如繁星。如安徽歙縣黃川有近300名刻工,是徽派的主要刻工。他們父子代代相傳,南來北往,為徽州版畫風格的傳播做出了突出貢獻。其他如、郭卓然、吳林香、王、蘇明等。,都是大師。如此龐大的雕刻師隊伍,成為明代雕刻插畫藝術大發展的人才基礎。
技法上精益求精,突飛猛進,是明代版畫插圖藝術的第五個特點。建安派和金陵派早期的插畫在技法上還是略顯粗糙,技法變化不大。徽派興起後,這種情況得到了徹底的改善,都運用自如,技巧嫻熟。同時,雕刻師們也註意總結理論。如陸玉久臨摹的《徽州刻工》說:“刻在木板上不稀奇,功夫深而細。想雙刀穩漲螺紋,就要多看多刻。多看多想,壹切都是聰明的。武功只有十八般,雕塑家活到老學到老。握刀有自己的握刀原理,印刷能力有高有低。□□□□□□大事,先刻人刻山河。”簡明,本身就是壹本關於篆刻的教科書。
承歷推陳出新是明代版畫插圖藝術的第六大特色..這裏最值得註意的是套印技術與版畫藝術的結合,彩色版畫的套印已經出現。最初,為了獲得彩色印版,根據畫面內容在壹個印版上塗上不同顏色,並壹次覆蓋紙張進行印刷的方法稱為單板著色法。這種方法在元朝就有了。在這種方法的基礎上,或在其啟發下,出現了按不同顏色臨摹彩圖,將每種顏色刻成小版,不同版中顏色分開,壹張壹張地疊印或重疊印刷的方法,即疊印。因其版型形似釘子,故又稱“版”。後來他發明了嵌入凸凹板的方法,使紙面拱起,使畫面充滿立體感,稱為“拱花”。套印插圖,色彩鮮艷,深淺適當,陰陽之間到背面,可以混淆。明代畫譜插圖很多,如胡的《十竹窟畫譜》、的《古註畫譜》等,都是佳作。
當然,明代版畫,尤其是晚明雕版和插畫也差強人意。如果過分強調作品的精細和豐富,有時似乎不如早期版畫那樣精彩有趣。公式化、程式化的表達方式也制約了它的發展。然而,這並不能掩蓋於的缺陷。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明代插圖都代表了中國古代插圖藝術的最高成就,在世界上也處於領先地位。即使與西方以精美著稱的銅版畫插圖相比,總體上也有過之而無不及。
四。從興盛到衰落的清代書籍插圖
清朝入關後,采取了極端專制的文化政策,禁書焚書,屢推文字之獄。學者為避災,嗜刪節部分,勤於考證。“城門失火,殃及池魚”,明代興盛的版畫、插畫藝術也逐漸衰落。
清代雕版插畫藝術的衰落是壹個過程,不是壹朝壹夕崩塌的。清初仍有壹些精美的作品,如景德寶成勛刻的《揚州夢》、《秦樓月》插圖,精美典雅,被認為是徽版的紋章;四學堂的《隋唐演義》、吳三多齋的《神仙傳》、《古今女俠傳》、李翁的《十首歌》等。,並不遜色於盛世時期的徽派傑作。壹些著名的雕刻師,如黃順基、劉榮、商湯、唐毅、蔡思煌、譚以魁等。,沒有辜負名家篆刻的名聲,以至於篆刻插圖在被清理提煉之前,仍然興盛了壹小段時間。
清代第壹個衰落的插畫門類,恰恰是明代最受歡迎的小說戲曲插畫。這類作品,歷次禁書首當其沖。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康熙帝曾頒布詔書:“治天下,必先正人,好風俗。要正直,要有好的風俗,就要崇奉儒家經典。小說中的壹切淫穢文字,都應嚴禁銷毀。”在這種情況下,小說、戲曲的插畫自然也就註定了。幹甲之後,這類作品很少精美絕倫,令人印象深刻,就是因為如此。
事實上,清朝統治者討厭的是對清朝不利的書籍和圖畫,而不是插圖藝術本身。相反,插圖以其直接性和生動性,恰恰可以作為贊美“神聖王朝”的工具。所以清政府刻的書裏,有很多精美的插圖。清政府刻書,多由武英堂,這類書的插圖稱為殿印。其中有《帝王耕織詩》、《圓明園詩》、《避暑山莊三十六景詩》、《墨家集》等。都是寺廟版畫的代表作品。寺廟版畫用細刷打磨,構圖優美,變化多端,印刷質量極佳。故宮刻書如此重視插圖,前朝沒有。但這些作品因為崇拜朝廷,片面追求審慎和穩定,所以不如民間作品靈動飄逸。
在統治者對戲曲和小說的高壓政策下,清代民間版畫插圖的兩大門類&人物畫和山水畫都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淩煙閣的英雄人物,無雙譜,晚笑堂傳,水滸全圖,三國畫像,都是這方面的優秀架構。明朝末年,政治黑暗,文官混亂,武將軟弱,最終亡國。漢族知識分子希望像古代聖賢和大臣那樣的人出來扭轉乾坤,重建山河。清初人物畫的發展多少與這種心態有關。
清代山水插圖(主要是方誌插圖)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輝煌成就。大畫家肖雲以凝重的筆觸,陰郁的氣氛,描繪了這幅太平山川圖。他所托付的,是明朝李益對故國秀美山川的悼念,具有強烈的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色彩。在古代山水插畫中,堪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清朝皇帝酷愛旅遊,畫了《南巡》、《西遊》等各種插圖,上有好,下有壞。因此,《青山水·姬友》等書的插圖極其豐富,成就斐然。地方誌中的插圖也與此有關。但這些插畫大多受殿版影響,看不到太平山水圖中的磅礴大氣。
明代發展起來的套印彩印插圖在清代也有很好的結構。清康熙年間沈出版的《芥園畫傳》,“壹幅畫的色彩先後,有幾十個版本,有的已累積到逾尺”,至今仍被視為繪畫的標準。《西湖故事》是金陵王亞彩色套印,畫面豐富精美,也是套印本中的壹大景觀。
清代嘉慶以後,雕版插圖方面的優秀作品並不多,除了少數傳記書籍和遊記的插圖外,能被描繪的人很少,技法上的突破也很少。
值得壹提的是,清朝光緒年間,西方的平版印刷術傳入中國。平版印刷印刷圖片方便省力,成本低。它很快取代了雕刻形式,成為印刷書籍插圖的主要方法。清末有很多畫面精美的石版畫。雖然這已經不是木刻了,但從技法和構圖上來說,仍然是壹份珍貴的文化遺產,只是不在本文討論範圍之內,所以不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