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的早期家譜
家譜俗稱譜牒或宗譜,又稱為族譜、宗譜、宗譜,皇族的族譜稱為玉樹宗。家譜是家族和玉樹的統稱,是壹個家族或宗族的譜系。
像其他姓氏壹樣,袁很早以前就有了自己的家譜。汝南袁氏雖在東漢末年覆滅,但其族譜流傳至今,南宋歷史學家、文學家葉凡在撰寫《後漢書》時,能夠查到袁的孫系。南宋臨川王劉義慶的小說《世說新語》主要記載了漢末三國兩晉士紳的逸事,並引用了《袁氏家傳》、《袁世紀》、《袁氏族譜》等資料,說明陳鈞的袁氏家族也有壹個世代流傳的家譜。在東晉南朝註重宗族期望和門第的社會氛圍下,吏部選拔官員查族譜,考證族譜真偽,從世家大族中選拔士子。家譜成為士族控制政治、排斥平民的工具,也是士族相互通婚的基礎。於是譜牒盛行,形成了譜牒和專門寫作的家族。東晉南朝時期,陳郡袁氏與陳郡謝氏、王氏、蘭陵蕭氏同屬壹個華僑大家族。加比的《姓氏書》和王僧孺的《十八州族譜》都記載了袁氏家族。《隋書經籍誌》共八卷,袁姓作為袁州宜春縣四大姓氏之首,被收入該譜。《韓昌黎(玉)集》載有袁祠碑,說明袁氏家譜在唐代代代相傳。宋代學者袁彩所著《元樊氏》被譽為僅次於《顏時嘉訓》的傳世之作。《古今圖書集》還收錄了明代汪道昆在潛江(今湖北)為袁所作的序。從《序》中可以知道,他是受袁(漢代稱州刺史為使,後以知縣尊稱)之托,為《袁氏族譜》作序的。袁家子弟編族譜有三個目的:壹是尊族,二是尊族,三是示族間互相同情。當時袁在潛江生活了幾百年,成了當地的名門望族。這次修譜是袁受家人委托,朋友鼓勵而做的。考察黔江袁姓的時代,可以清楚地看到從元發展回10代,所以德清龔是這個袁姓的祖先,從德清龔到元***11代。安賓公和安是德清公的後代時,袁的姓氏分為兩個支系,所以家譜分為兩冊。每卷先用總圖標展示袁氏姓氏的歷史沿革,再用分圖展示他們的血緣關系和親屬關系,再分章節敘述家族歷史,做到老少有序。袁氏族譜在宗法制上繼承了,但在譜號上模仿了歐陽修、蘇洵的族譜。在編撰家譜時,遵循“守信傳承”(即實事求是)的原則。歐洲族譜不註宗譜家的生卒年月,袁的族譜也恪守。每對夫婦都不註明出生和死亡日期,以表明這對夫婦將終生在壹起,睡在同壹個山洞裏。丈夫的繼姓附在夫婦的名字上,如果他再婚,將被切斷,不作記錄;妾有子女的,應當記載,否則不予記載。無兒無女、無兒無女分別標上“停”、“悲”、“早生”以示區別。
袁姓傳世家譜
今天流傳下來的袁家譜,絕大部分是清代和民國時期編纂的。
《浙江富陽東安袁氏族譜》由袁若琪編撰,刊於乾隆三十七年(1772)。
《湖南睢寧袁重修支樹》為袁必奎、袁必深所編,為嘉慶十五年(1810)活字本。
袁希齡《芝陽袁氏宗譜》是道光二十五年(1845)刻本。
在湖南湘鄉,袁忠信、袁紹洲、主編了《袁續家譜》。袁弘市,道光二十八年(1848),宗陳堂;
湖南寧鄉,袁《永寧根秀分冊》為同治九年(1870)活字本袁妙生所編;
《浙江上虞蕭族譜》由袁昀編撰,刊於光緒元年(1875)。
《四川合江袁氏族譜》由主編,光緒三十二年(1906)刊刻。
《丹徒袁氏族譜》袁敏榮編輯,印刷於10 (1921)。
民國梟雄袁世凱的家譜,自詡“汝南家聲舊,舜家長”。其家譜歷經兩次修訂:壹次是清道光十五年(1835)袁道煥所撰;壹個是民國37年(1948)。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為了家庭團聚,袁氏家族編纂了壹些新的家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