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特拉克是文藝復興和人文主義的代表。他用人的眼光看當時的社會,世俗的,世俗的。彼特拉克,人們稱他為“人文主義之父”。
弗蘭齊斯科·彼特拉克(1304-1374)出生於佛羅倫薩。他的父親是當地的公證人,和但丁同時被流放。彼特拉克本人早年在普羅旺斯生活多年,曾漫遊法國、佛蘭德和萊茵河流域。他喜歡收集古希臘羅馬書籍手稿,研究羅馬著名作家的作品,稱西塞羅和維吉爾是古典學問的“兩只眼睛”。1374年,羅馬市民起義反抗貴族的暴虐統治,彼特拉克寫信給起義領袖科拉·迪·裏恩佐,表示支持。彼特拉克的大部分作品都是用拉丁文寫的,比如他的敘事詩《非洲》(1342)。詩中歌頌了古羅馬的西庇阿打敗漢尼拔的英雄事跡,他希望這部作品能讓他“永垂不朽”。但他最好的作品是壹本用意大利語寫的抒情詩集。
歌曲集主要是歌頌他對女友勞拉的愛,也包括幾首政治歌詞,歌頌祖國,呼籲和平團結,揭露教會的腐敗。《歌集》反映了詩人內心的矛盾:他熱愛生命和自然,渴望人類幸福,追求愛情和榮譽,但又無法與宗教傳統和禁欲主義決裂;有愛國熱情和民族意識,但脫離人民,輕視群眾。這些矛盾正是從中世紀過渡到新時代的人文主義者的矛盾。他的抒情詩繼承了普羅旺斯傳統和“溫柔新體”詩派,克服了抽象晦澀的意蘊,展現了新的人文精神,使愛情詩貼近生活。詩人把自己關於美的理想和精神品質寄托在勞拉身上,同時壹次又壹次地贊美她的身體美。彼特拉克對自然之美也非常敏感。壹些詩歌把對勞拉的贊美和對自然的描寫結合在壹起。《清澈、清涼、甘甜的水》這首詩就是壹個顯著的例子。彼特拉克比以前的詩人更善於描寫內心的變化,更善於表達愛情體驗。這些詩歌都表現了人文主義者以個人幸福為中心的愛情觀。他的歌曲集在內容和形式上都為歐洲資產階級抒情詩開辟了道路。十四行詩在歐洲詩歌中達到了藝術上的完美,成為壹種重要的詩歌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