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行於漢魏六朝的駢文,在唐宋古文運動的沖擊下,幾乎敗於文壇。
明朝人喜歡模仿古人,駢文沒有地位;直到清代,駢文才被稱為中興,它不僅
名家輩出,佳作叠出。有壹本對當時及後世文壇影響很大的駢文選集。
本,這是李兆洛的駢體文鈔。
李兆洛(1769-1841),陽湖(今江蘇武進)人。嘉慶十年(18
05)進士,在安徽鳳臺縣做了七年縣令,政績很好。後來基於父親的去世。
他辭官專心讀書,在江陰書院講學二十年。李兆洛很博學。
而且註重實用性,所以除了經學、音韻、訓詁,他還精通天文地理,曾
曾編著《大清統壹全圖》等。
清代前中期,以朱成理學為正宗的桐城派崛起為文壇,以方苞、劉達為代表。
海角,姚奈等等。他們以《左傳》、《史記》、《唐宋八大家》為規範,引經據典。
正文是“文統”,嚴格反對駢文。姚鼐編了壹本《古代文學詞語匯編》,選秦漢至明代。
清代古文700余篇,分十三類各抒己見,影響很大。然後
隨著駢文的復興,駢文作家也努力在文壇獲得壹席之地。乾隆末年,由孫梅主編。
他著有《劉四叢話》三十三卷,匯集前人之論,詳加論述,希望能推廣駢體。孫女
梅的學生阮元堅持“文與文之辨”,主張“文言說”,把散文趕出文學之林。
於是兩派爭論起來。這時,駢文派中又出現了壹種主張“駢文與散文相統壹”的觀點
出現,以袁枚為先導,袁枚認為奇數和偶數只是自然現象,駢文。
現實是同源而不同的。雖然駢文在修辭上有其優勢,但是駢文和散文應該是壹樣的。
“山巍峨有兩峰,水交流”,齊頭並進。
繼袁枚之後,李兆洛明確舉起了駢文散於壹體的大旗,他的《駢文筆記》
前言”是肯定這壹說法的節目這篇序言有三個觀點:第壹,陌生感。
我生於陰陽,兩者不能相背離。這顯然是對袁枚陰陽調和觀點的進壹步闡述。
2.駢文和散文同源,不必人為區分。從文體的變化,闡述了“駢文與散文為壹”。
根據。第三,陰陽都是片面的,交替使用為宜。為了推銷自己的“駢散”
統壹”的觀點,同時不滿《古代文學體裁匯編》排斥駢偶的偏頗,李兆洛對其進行了編纂。
為了貫徹他自己的想法,我也暗暗想和古代文學詞語的編纂做個比較。
競爭的意義。
《駢文鈔》編纂於嘉慶末年(約1820),從秦漢到隋代共選錄了750余種文體。
文章(包括少數先秦文字)有四個特點:壹是分類創新,意圖說教。
系統的文體分類在更高層次上進壹步整合。全書分為三個部分,每個部分又分為文體類別。
第壹部分其實是各機構的正式文件,第二部分是私人賬戶;大部分是議論文,
記敘文等嚴肅的文章,而第二部分則是帶有濃厚文學色彩的抒情文章。這樣的合成
在文體分類上具有獨創性,最早由曾國藩在《歷史百雜鈔》中倡導。
寫、告、錄的綜合,是壹種非常有益的文體分類探索。二是“並行”
題文鈔的收集非常全面,文選和收文的時間範圍大致相同。我們知道
《文選》是文學作品,而《駢體文超》選擇面更廣,更能體現。
散文在這壹歷史階段的整體發展。第三,《駢文超》接受散文,也就是說
與桐城派的門戶觀相比,明代的“駢文同源”觀要通俗易懂得多,與
古代文學作品的選取也更加全面。第四,李兆洛對所選章節的評論非常精準。
辨析文體,揭示文學性,或著眼整篇,或著眼出處。
閱讀《駢文鈔》,可以充分領略駢文的精髓,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唐宋古文的淵源。
體驗。從這個意義上說,李兆洛編纂書籍的初衷達到了。
近年來,上海書店根據譚仙世界書店的舊版本重新影印了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