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宮吳凱》記載了明朝中葉以前中國古代的各種技術。全書分為上中下三部,18冊。並配有121插圖,描繪了130多種生產技術和工具的名稱、形狀和工藝。
第壹部分:
奈裏:糧食作物栽培技術
奈芙:服裝原料的來源和加工方法
塗抹:植物染料的染色方法
本質:糧食加工
制鹽:介紹鹽的生產方法
愛:種甘蔗、制糖、養蜂的方法。
中等長度:
閆濤:制造磚、瓦和陶瓷。
冶煉:金屬物品的鑄造
船:船和交通工具的結構、制造和使用。
錘鍛:鐵和青銅是通過錘鍛制成的。
煆石:石灰、煤等非金屬礦物的生產技術。
膏體:植物油的提取方法
固定化:造紙的方法
下壹篇文章:
硬件:金屬的開采和冶煉。
賈冰:武器的制造方法
丹青:墨水和顏料的生產
分蘗:釀酒的方法
珍珠玉:珠寶玉石之源
評價
《天工開物》是世界上第壹部關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被歐洲學者稱為“技術百科全書”。它系統地總結了中國古代的技術,構成了壹個完整的科技體系。總結了豐富的農業經驗,充分體現了科技成果。書中描述的許多生產技術壹直沿用到現代。
《天宮吳凱》已被翻譯成多種文字,但因清代文字獄而在中國失傳已久。是1920年代從日本回來的。後來在浙江寧波發現了第壹個刻本。農具
1627年的犁(也稱為代犁架)的形狀和結構在新制作的儀器的插圖中有所記載。
農田水利
1657年,徐光啟寫了《旱田疏水》,總結了中國古代利用各種水源的經驗。
大田作物
1500-1550水稻品種誌“李生裕景米制品”問世。
肥料17世紀前或花卉(紫雲英)在記載中被用作綠肥。大力提倡養豬養羊來積累脂肪。
17世紀-18世紀期間,創造了各種熏蒸追肥的方法,如“窖熏”、“堆煨”、“堆熏”、“混糞熏”、“陰燃”等。
耕作栽培
1487《大學拓補》明確提出了人定勝天的觀點。
1502,方便地圖編制出版。油菜籽包衣和去核可以在記錄中找到。
提出了“深九寸,淺三寸”的標準。
馬壹龍著有《農論》,是我國最早使用傳統陰陽的著作。
用五行學說解釋耕作技術的農書。
1621,王寫的《群芳譜》。
沈氏農書出版了。
1636年,中國古代最大的綜合性農書出版。
1637年,中國古代重要的科技著作《天工吳凱》問世,其中有《奈子》(糧食)、《奈夫》(養蠶)、《精》(糧食加工)、《甘》(甘蔗種植、制糖、養蜂)、《膏》(榨油)、《曲》。
17世紀采用“冬月種糧”的方法抗旱促早熟。
獸醫
1475年,類比馬經典正式版出版。
從1573-1620總結了於人、於傑所著《無享療馬集》中的針灸理論,並擴充了穴位數量至360個。
診斷學有了很大的進步,出現了“脈象學說”。
對中醫的辨證治療進行了系統的總結,出現了“八證論”。
1594年,楊石橋寫了《馬舒》。
出版專著《抱犢》。
水產養殖
1522-1566黃省曾撰《養魚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養魚專著。鯔魚的人工投餵是中國港口投餵的開始。
1596年,張謙德撰寫了《朱砂魚記》,這是中國最早的金魚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