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圖書館收藏了大量的大型書籍。例如,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四種叢書,叢書集成與世界圖書館初版,中華書局出版的四種筆記,中國臺灣省在1980年代出版的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和近代中國史料叢書,四庫全書續編,四庫禁書叢書,以及1990年代以來中國出版的史料叢書。鑒於徐州師範大學所在的江蘇省徐州市是壹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圖書館於1993建立了徐州地方文獻收藏中心。重點收集徐州地方文獻,包括地方史誌、地方人物、地方出版物等,在有識之士的全力支持下,物資捐贈進展順利,文獻積累較快。
我館2009年被省政府批準為“江蘇省古籍重點保護單位”,2010年被國務院批準為“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古籍館藏善本321種(其中明刻62種,清刻259種)。古籍數量較多,有小學書、精讀書等,品種也比較齊全。我國有代表性的古代書法和韻體訓詁著作都收藏在我們圖書館。比如顧光啟、段玉裁的題跋、毛毅五次校對朱印本的《說文解字》十五卷、常熟翁同龢文集、明崇禎1 (1628)石矛紀家閣的《爾雅註疏》十壹卷、清康熙年間。南海康氏萬畝草堂印明刻本《新刊補古今名韻二十卷》《明嘉靖劉楚秀補17 (1538)《古今韻補三十卷》《禮韻七聲三十六母通考》《清康熙六年傅善堂音韻》(1667),宋《古今韻》五卷,清康熙六年《廣韻》五卷(1667),明崇禎七年胡《石竹齋》五卷六書(1634),清乾隆八年黃(1743)。
圖書館接受了石友衡先生捐贈的壹批書刊* * 13342,均為建國前出版的平裝(精)書、雜誌、線裝書和外文文獻,並設置專門的房間陳列。葉聖陶先生封筆後破例為室題匾:石友衡先生捐庫。石友衡先生(1905-1982),中國現代作家、藏書家,徐州人。早年參加五卅運動,後隨軍北伐,1927後長期從事文教工作。石先生和魯迅先生有交往,魯迅的雜文《答遊亨先生》就是因為石先生而寫的。石先生曾先後向紹興、上海、北京魯迅紀念館和博物館捐贈書刊。向我館贈送的圖書包括中國* * *產黨早期出版機構的出版物、早期翻譯的馬列主義經典著作及相關著作、抗戰時期出版的雜誌以及資料價值較高的徐州地方文獻等。很多都是當今的善本,具有文獻或版本價值,有些刊可以彌補國內圖書館的不足。線裝書中的宋學齋文集初版、張秀夫日記手稿、清漪先生手稿也十分珍貴。而《嚇壞了的女人的故事》、《兩個坦克的聊齋誌異》等膾炙人口的故事卻從未被研究者提及。圖書館還接受了臺灣著名出版商豐縣新文豐出版社社長高先生的捐贈。高先生住在壹個島上,喜愛桑葚。為了推動農村文化教育,促進兩岸文化交流,他慷慨贈予我校壹批價值約新臺幣九百萬元的珍貴圖書。按照《中國圖書館分類法》分類,高先生捐贈圖書1504余種,其中4118。但由於合訂本、叢書較多,單本總數遠不止此,估計不少於40000種。不僅數量可觀,而且很多都是精品,學術信息高,文化價值大,確實是不可多得的珍貴文化財富。
徐師大圖書館的報刊也很豐富。館藏期刊中,中外期刊、建國前後期刊、專業期刊、知識型科技期刊相輔相成。中國人在建國前出版的書刊,特別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各大文學學會、文學研究會出版的書刊比較齊全,如《文學周刊》、《小說月報》、《語絲周刊》、《莽原周刊》、《現代評論周刊》、《紫羅蘭與星期六》等等。《申報》、《人民日報》、《解放日報》、《文慧日報》、《救國時報》等報紙的全部收藏,是研究中國革命史、思想史、文化史和中國文學的極其珍貴的資料。
近年來,圖書館調整了文獻結構,加大了商業性電子資源建設和自建特色資源。到2010,擁有中外文獻數據庫40余個,自建數據庫8個。光盤數據庫包括:中國古籍基礎數據庫、中國法律法規大典、中國大百科全書、四Ku全書等。中文網絡數據庫包括:中國學術期刊網、中國科技期刊全文數據庫、萬芳數據資源庫、超星數字圖書館、方正阿帕比數字圖書館、讀書秀、中國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中國社會科技報刊題錄數據庫、人民大學報刊全文數據庫等。外文網絡數據庫有:Springer-Link、Elsevier、Kluwer Online、EBSCOHost、PQDD、EI等。自建數據庫有:徐州師範大學教學參考數據庫、師範大學圖書館、徐州師範大學學位論文數據庫、徐州教學聯合體光盤數據庫、漢畫像石數據庫、徐州教學聯合體資源共享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