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魏晉社會背景古籍研究

魏晉社會背景古籍研究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政權更叠最頻繁的時期。由於長期的封建割據和不斷的戰亂,這壹時期中國文化的發展尤其受到影響。其突出表現是玄學的興起、佛教的傳入、道教的興盛以及波斯和希臘文化的傳入。從魏到隋的360多年間,在30多個朝代的更替中,由於上述許多新文化因素的相互作用和滲透,儒學的發展以及孔子在這壹時期的形象和歷史地位變得復雜起來。

魏晉時期,道法結合逐漸瓦解,以道教為骨架的玄學思潮開始揚棄魏晉前期的名法觀念,轉而批判儒法之士。這樣,魏初在道與道結合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形而上學得到了進壹步的加強。

西晉後期,玄學思潮向極端化發展。至此,玄學所倡導的自由,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行為上,都摧毀和瓦解了封建政權,引起了玄學內部和儒生的不滿,從而掀起了壹股反道、反玄學的批判思潮。

南北朝時期,思想文化領域出現了與兩晉不同的新局面。玄學思潮沈寂,佛道繼續發展。佛教翻譯了大量經文,廣為流傳,滲透到政治、經濟、社會、民俗、文化的各個層面。儒學正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由於佛教的迅速擴張,儒釋道關系及其歷史格局發生了新的變化。儒生在思想文化上批判的重點從老莊玄學轉向佛教,湧現出壹大批反佛思想家。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文化的發展雖然趨於復雜,但儒家思想並沒有中斷,相反還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孔子的立場和學說,經過玄學、佛道的激烈沖擊,褪去了漢代造神運動所增添的神秘元素和神學外衣,開始顯示出更多的生命力。就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學術思潮和玄學思潮而言,都在壹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部分知識分子對儒學進行改革、發展和補充的願望。他們不滿足於儒家思想的固化、教條化、神學化,於是提出了存在、實踐、本源等哲學概念來論證儒家名教的合理性。他們雖然崇尚玄學,但實際上在他們的玄學之談中不斷滲透儒家精神,推崇孔子高於老莊,名教順乎自然。這壹時期雖有儒釋道之爭,但由於儒教與政治權力的結合,儒教並不總是處於正統地位,佛道不得不認同儒教的宗法倫理,逐漸形成了以儒教為核心的三教融合的趨勢。

三國包括魏、蜀、吳,分別由曹操父子、劉備、孫權創建。曹魏時代始於公元220年。曹丕篡漢,定都洛陽,史稱魏或曹魏。覆蓋整個黃河流域、淮河流域、長江中遊江北以及甘肅、陜西、遼寧大部分地區。他死於公元265年,歷經五帝46年。

蜀漢是劉備建立的國家。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或。統治區域包括四川、雲南、貴州的全部和陜西的壹部分。公元263年被曹魏所滅,歷時43年。

孫吳是孫權建立的國家。公元222年,孫權被稱為吳王,229年稱帝,國號吳國,定都建業,史稱孫吳或。統治區域為長江中下遊、浙江、福建和兩廣。公元280年,為金朝所滅,歷時四帝59年。

金朝分為西晉和東晉。公元265年,代魏稱帝,國號晉,定都洛陽,史稱西晉。公元280年,吳滅,全國統壹。秦漢以來的分裂之後,又重新統壹了。統治疆域東、南延伸至大海,西至青脊,西南至雲南、廣西,北至大漠,東至遼東。

然而,晉武帝死後不久,各皇族之間爆發了“八王之亂”,自曹魏以來遷入要塞的遊牧民族也趁機揭竿而起,稱帝,全國陷入分裂混戰的局面。

匈奴人劉淵建立了漢政權(後改稱趙,史稱)。公元316年,劉淵之子劉曜攻占長安,俘獲金帝伊,西晉滅亡。* * *持續了四帝五十二年。從此,北方進入了所謂的“五殼十六國”時代。

金朝宗室司馬睿在南方重建了金朝,占據了今天的長江、珠江、淮河流域,建都於建康,史稱東晉。公元420年,劉裕代晉,改國號為宋,亡於東晉。* * *持續了十壹個皇帝,104。金朝歷時15帝,156年。

從公元304年劉淵統治時期,北方各民族建立各自的王國,壹直到公元439年鮮卑拓跋族建立的北魏統壹北方,歷135年。在此期間,* * *六個種族建立了自己的王國,包括。雲、匈奴、鮮卑、氐、羌、桀;這些王國的統治地區分布在北方和四川,包括程漢(的李)、夏(匈奴的赫連)、(匈奴的劉)、後趙(桀族的史)、前秦(氏族的傅氏)、後秦(羌族的)、Xi秦(鮮卑的齊傅氏)。而漢族冉閔的魏,鮮卑族慕容的西燕,北魏的前身代國不算在內,歷史上稱為“五殼十六國”時代。

公元581年,北周大臣隋文帝篡奪帝位,國號隋。公元583年,大興(今陜西Xi安)建都,公元589年,南陳被滅,結束了南北分裂,統壹了全國。統治疆域東、南延伸至大海,西至新疆以東,西南至雲南、廣西,北至沙漠,東至遼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