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和他的臣子齊伯都是治病的專家,他們經常聚在壹起討論中醫理論和養生之道。後來,他們的對話被記錄在《黃帝內經》中。《黃帝內經》成書於春秋戰國時期,是公認的中國中醫學的奠基之作。這本書以黃帝和岐伯問答的形式,解釋了許多中醫理論和養生方法,包括蘇文和靈樞。
蘇文主要研究人體的生理和病理問題;靈樞主要講解針灸的要領,也叫“針灸經絡”。《黃帝內經》以陰陽五行學說為基礎,強調治未病,以天人合壹為追求。這本書與易經、道德經並稱“三書”,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關於《內經》這個名字的由來,有人認為是講人體內部規律的,有人認為是講內科學的,還有人認為《內經》是“內求”,意思是要想身體健康,就要註重內部的調理和生活。但說《內經》是內科學似乎更科學,因為當時有《外經》,而且根據《漢書·藝文誌》的記載,* *有“七經”。
除《黃帝內經》外,還有《黃帝內經》、《扁鵲內經》、《扁鵲外經》、《白內經》、《白外經》和《辨篇》。據說《外經》是黃帝時另壹位擅長外科的外科醫生所創,但具體真相有待進壹步考證。因為《內經》采用了黃帝和齊伯壹問壹答的形式,古人為了表示對祖先的尊敬,就用他們的合稱“黃綺”來指代中醫。今後,“黃綺產業”逐漸成為中醫藥產業的代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