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中醫的歷史和現代貢獻

中醫的歷史和現代貢獻

中醫藥文化的傳承與弘揚研究

-

[輸入日期:2004年7月/12 14: 46]

[瀏覽次數390]

黃明達

壹,中醫藥文化的先進性

中醫作為中國傳統醫學的總稱,已有3500多年的歷史。它是在充分吸收我國漢、藏、蒙、苗、彜、傣、回、鮮等民族傳統醫學理論,系統總結疾病防治經驗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東方醫學體系。也是世界傳統醫學理論最系統、內涵最豐富、應用最廣泛、保存最完整的傑出代表。

經過幾千年的醫學實踐證明,中醫不僅在歷史上為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做出了巨大貢獻,在現代醫學和生命科學高度發達的今天,無論從陰陽互動的平衡觀、臟腑經絡的整體觀、天人合壹的生態觀、以人為本的生命觀, 以及三因治病的辯證觀,或在對生育、健康、衰老、疾病、死亡等人類生命現象全過程的科學認識,特別是在提高人類生命質量、延長人類壽命、防治慢性病和老年病、治療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癥、腎病綜合征、慢性阻塞性肺病、現代醫學中病因不清、療效不佳的新型高致病性傳染病等各種疑難雜癥和高死亡率疾病。 如非典型肺炎、禽流感,甚至被稱為21世紀黑死病的艾滋病等高度致命的傳染病,都顯示了中醫藥獨特的療效和顯著的優勢。對於患有現代社會文明病、占世界城市人口70%-80%的亞健康人群來說,傳統醫學和中醫養生在非傳染性疾病防治中,尤其是在中國654.38+0.3億人的健康保健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和獨特優勢。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越來越多的西方發達國家對東方醫學最具代表性的中醫產生了強烈而廣泛的興趣,並加大了資金和人員的投入,希望從古老的中醫中了解現代生命科學的真諦,尋求解決人類日益增多的疾病的最終方案。與現代西方醫學生命科學的物質還原論研究相反,中醫在疾病防治方面,特別是在適應世衛組織提出的生理-心理-社會和環境適應的社會醫學模式方面,具有更鮮明的生命力和可行性。從疾病生物醫學到生命醫學,從生命醫學到生態健康醫學,中醫藥最具實際應用價值和科學發展價值,是人類醫學生命科學價值體系的完整體現,是先進文化的傑出代表。在未來的後現代醫藥發展時代,中醫藥不會消亡,將繼續為中國6543.8+0.3億人的健康做出重要貢獻。而且,中外醫學領域的有識之士,尤其是從事邊緣科學研究的科學家,基本達成了這樣的認識:以中醫為代表的先進的人生觀和科學的醫學方法論,將引領未來醫學生命科學的發展方向,為人類社會的發展做出巨大貢獻。

二、全面繼承和弘揚中醫藥優秀文化。

中醫和中藥是優秀傳統醫學文化中不可分割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繼承和發揚中醫,首先要對中醫有壹個正確、客觀、全面、系統的認識和了解。壹段時間以來,自上而下過分強調發展現代中醫藥研究、中醫藥現代化和中醫藥科技產業化,而嚴重忽視了現代中醫藥研究、中醫藥在中醫藥研究中的指導地位和中醫藥產業化發展等問題,出現了“抓胡子瞪眼”、“壹手硬壹手軟”的政策導向問題。中藥和中藥的研發之間沒有平行的互動關系。由於中藥西造、中藥西用的傾向,以及以中西醫結合為名行西醫之實,馬兜鈴酸事件、龍膽瀉肝丸事件、小柴胡湯事件等所謂的“問題中藥”社會糾紛,引發了國內外廣泛的中醫藥信用危機,不僅沈重打擊了中醫藥行業的經濟發展,也為中國加入w to後,國外西藥大規模進入中國市場埋下伏筆。因此,在弘揚中醫藥的口號下,我們必須重新審視過去的政策取向和具體策略,把滿足中國6543.8+0.3億人的實際健康醫療需求作為我們壹切工作的出發點,站在為人類醫學生命科學做出更大貢獻的歷史高度。在推進中藥現代化研究和產業化發展的同時,還必須加強中藥研發,促進中藥產業發展。

在發展中醫藥國際化之前,首要目標應該是最大限度地實現中醫藥的本土化。這不僅是因為中國是中醫藥文化的發源地,也是因為中醫藥在中國具有最廣泛的群眾基礎和最大的經濟可行性。中醫本土化應該是中醫國際化戰略的重中之重,因為這是最大的經濟,也是最大的政治。

中藥現代化應與中藥研究同時進行,相互促進,互為條件。中醫藥的國際化不僅僅是技術標準的國際化,更是民族文化的國際化。片面追求技術主義和成分主義,只會加速中醫的滅亡,我們這壹代人將成為歷史的罪人。只有實現傳統醫學與現代醫學的雙向融合,以文化為輔軌,以理論為基礎,以服務為載體,才能真正體現中醫藥的價值,真正實現中醫藥的國際合作與發展戰略。

中藥現代研究要在中醫藥理論的指導下,以復方中藥制劑的研發為重點,建立具有中醫藥特色的現代復方中藥制劑質量控制和臨床療效兩大標準體系。在中醫現代研究中,在充分保留傳統中醫基礎理論內涵的同時,應重點研究現代中醫生命科學表達,建立具有中醫學科特色的現代中醫生命科學理論及其標準語言體系,特別是在經絡基礎研究和應用技術開發方面,這是中醫最具國際發展機遇的重大領域。我們應該創造具有中國比較優勢的現代中醫經絡文化,並在此基礎上大力發展具有巨大經濟和社會價值的全球經絡保健產業。

在繼承和弘揚中醫方面,既要重視過去國家主要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科技資源和技術力量,也要加強民間中醫技術和人力資源的開發,特別是要高度重視分散在全國各地的民間驗方、治療技術和醫院內部制劑、協議處方的研發,在技術、資金、政策上給予大力支持。

中醫的靈魂在於其獨特的先進文化,而中醫的生命力在於其豐富的臨床實踐經驗。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壹標準,療效才是硬道理。尤其是中醫臨床應用的醫學實踐研究,在科研開發上更具可行性,在應用推廣上更具實用性。過去,對中藥新資源、新成分、新機制、新標準的藥學、分子生物學和實驗動物藥理學研究比較重視,對生命整體水平上的醫學實踐和臨床對比研究重視不夠。而且目前備受推崇的循證醫學研究缺乏中醫藥的特色和文化內涵,無法全面系統地體現中醫藥在疾病防控方面的技術優勢。未來需要進壹步開展具有中醫藥特色的循證醫學研究方法學研究,充分體現中醫藥的比較優勢。在此之前,不宜將現代西方循證醫學研究方法生搬硬套到中醫研究中,否則將失去其科學價值和現實意義。雖然循證醫學的初衷是有利於包括中醫在內的所有傳統醫學、自然醫學的治療方法和成果在疾病臨床治療的標準化方案中的應用和推廣,但我們不應該因為所采用和實施的具體方案的失誤而影響我們的最終目標。

繼承和發揚中醫藥,既要重視科技發展和產業化,又要努力和加快培養真正理解中醫藥真諦、具有紮實的中醫藥理論和實踐基礎、廣泛掌握現代生命科學知識的新型人才。因此,我們必須從加強中醫藥傳統文化教育入手,不僅要繼續重視和加強中醫藥高等教育,還要努力發展中醫藥傳統文化中等教育,甚至從小學開始就將中醫藥健康文化植入全民素質教育中。因此,繼承和弘揚中醫藥不僅是中醫藥行業的當務之急,也是整個民族發展的大事,應該站在社會經濟發展的高度重新認識和政策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