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縣誌》記載,名茶鐵觀音產於安溪茶鄉西平瑤洋。關於鐵觀音,在安溪民間乃至福建省廣為流傳著兩個美麗而神奇的傳說,講述著鐵觀音的起源。鐵觀音的傳說是魏和王講的。
壹、鐵觀音的傳說:魏說
相傳西平瑤陽松林頭(今西平鎮嚴嵩村)老茶農印偉(1702-1774),勤於種茶,篤信觀音。幾十年來,他每天早晚都會在觀音像前奉上壹杯茶。壹天晚上,印偉在熟睡中夢見自己拿著鋤頭出門,走到壹條小溪邊。他在壹個縫隙裏發現了壹棵茶樹,枝繁葉茂,香氣誘人。印偉很好奇,正要俯身去撿。突然有壹只狗在叫,打擾了壹個好夢。第二天壹大早,印偉在夢中尋找,在觀音侖的壹個石坑的縫隙裏找到了壹棵他在夢中見過的茶樹。他仔細觀察了壹下:茶樹的葉子是橢圓形的,葉肉很厚,芽是紫色的,與其他種類不同。他喜出望外,就把茶樹移植到家裏壹個破鐵鼎裏,精心栽培。經過幾年的壓枝繁殖,茶樹健壯,葉子油綠。所以印偉在正確的時間采摘了它,果然,茶的質量是獨特的,香味是非凡的。他把它視為珍寶,保存在壹個秘密的罐子裏。每次有貴客上門,他都拿出釀造評價。喝過這種茶的人都贊不絕口。有壹天,壹位老師喝了這種茶,驚訝地問:“這是什麽好茶?”印偉詳細地告訴老師他在夢裏遇到和移植的東西,並說這種茶是在巖石中發現的,巖石比羅漢更有力量。移植後種在鐵鼎裏,他想叫它“鐵羅漢”。老師聽了這話,搖搖頭說:“有些羅漢是猙獰可怖的,好茶壹般叫不出來。這茶是觀音夢得來的,或者稱之為‘鐵觀音’才雅觀!”印偉聽後,連連歡呼。
二、鐵觀音的傳說:王說
相傳安溪縣西平瑤陽南巖(今安溪縣西平鎮南巖村)有壹位叫王世讓的先生。生於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雍正十年(1732)為副車,乾隆十年(1745)任湖廣(今湖北)黃州太守。王讓壹生喜歡收集奇花異草,曾在南山腳下建書房,取名“南軒”。乾隆元年(1736)春天,王世榮請假回家探親訪友,親友們經常在南軒聚會。每次夕陽西下,他總會流連在南宣身邊。有壹天,王世讓看到石荒地園裏有壹種不同於其他物種的茶樹,就把它移植到南軒的園子裏,日夜管理,精心栽培,用壓枝的方法繁殖。這種茶樹枝葉繁茂,葉圓心紅。成品采摘後,潤澤肥美,氣味非凡。泡飲後,清香醇厚。乾隆六年(1741),王世讓被召進京拜謁禮部侍郎方苞,並將此茶作為禮物送給他。方苞的品味非同壹般,所以他轉向了皇宮。甘龍喝後非常高興,召見王世讓詢問瑤陽茶的歷史。王世讓道出了發現這種茶葉的真相。乾隆對這種茶葉進行了仔細的檢驗和稱量,認為它潤實如鐵,厚重如鐵,味美如觀音,遂將其命名為鐵觀音。
據說因為這兩個美麗的傳說,安溪鐵觀音茶既有“觀音賜茶”又有“皇帝賜名”,不僅與觀音菩薩有不解之緣,還與乾隆皇帝有關系。壹經問世,便以其獨特的“觀音韻”和“蘭花香”壹炮而紅,受到廣大茶人的喜愛,享譽海內外。清末臺灣著名歷史學家、詩人連橫在《劍室詩集》中,以“茶”為題材寫了22首詩,其中第七首是:
安溪爭說鐵觀音,露葉疑傳紫竹林。
壹種純香,忘不掉,和精神是壹樣的。
當然,以上兩種說法都是傳統的,我覺得下面這種說法更有說服力。
鐵觀音原產於亞熱帶季風氣候的安溪縣。這裏的民間諺語說:“四季有花,嚴冬有雷無雪”,壹絕。內安溪群山環繞,土壤多為弱酸性紅壤,非常適合茶葉的生長,可謂土地的靈氣。安溪鐵觀音索肥、卷曲、緊實,湯色金黃明亮,清香濃郁,回味悠長,口感豐富,醇厚鮮爽,入口留香,回味甘甜有蜜香,有“七泡帶香”之美譽。
正是得天獨厚的天時地利,使得安溪鐵觀音茶“浸日月之精華,集山野之氣息,得煙霞之壯麗,食之百病。”經常喝鐵觀音茶有益健康長壽,就像觀音菩薩的加持壹樣。此外,安溪鐵觀音的茶色有獨特的黑沙綠鐵色,故稱“鐵觀音”。這個解釋是符合邏輯的,我認為是比較合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