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什麽是文明?

什麽是文明?

文明的概念在科學著作和日常用語中有多種含義。“文明”壹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文學的《幹壹文言》和《尚書·順典》中,意為文采璀璨,文德輝煌。17世紀中後期,清代戲劇理論家李煜在《隨想愛》中說:“文明來源於蒙昧。”這裏的“文明”是把它和“野蠻”對立起來,表明社會進步的程度。進入資本主義社會後,壹些西方國家和地區更多地使用“文明”這壹概念,不早於18世紀。這個概念主要針對殖民地半殖民地落後的生產方式、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它的標準、邊界和出發點是把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視為“野蠻”。美國人類學家摩爾根把人類歷史的發展分為三個時期:古代社會的蒙昧、野蠻和文明。文明時代包括三個歷史發展階段: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馬克思主義對文明作了科學的闡述。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們的著作中談了很多關於文明的問題。其中壹個主要觀點是,文明是人類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的結果,既包括物質方面,也包括精神方面。這裏的“成”不是目的,而是壹個有機體,是壹個產生興趣的過程,過去的發展借此取得,未來的發展由此開始。要全面準確地理解“文明”的含義,還必須把握以下幾個關系:

首先是文化與文明的關系。

文化是人類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有時也指社會意識形態及其相應的機構和組織。文化是壹種社會現象,它是以物質為基礎的。每個社會都有自己的文化,文化隨著社會物質生產的發展而發展,隨著新的社會制度的變化而變化,有自己的客觀規律,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文化發展具有歷史連續性,是以社會物質生產的發展為基礎的。新文化的產生離不開舊文化。作為壹種思想文化,它是壹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反過來又對壹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產生巨大的作用和影響。在階級社會裏,文化具有階級性。隨著民族的產生和發展,文化有了自己的民族特色和語言。民族性格、民族傳統、生活方式都是民族文化的形成,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獨特性。“文化”和“文明”這兩個詞有時可以用來泛指。比如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也可以稱為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

文明,首先是指人類社會的進步狀態,包括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它是在壹定的社會生產方式的基礎上產生的,並隨著社會的進步而不斷發展。在人類文明史上,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都產生過相應的文明。社會主義社會,實行生產資料公有制,人民當家作主,所以能創造歷史上最高類型的文明。二是特指文明行為,比如遵守公共秩序,遵守各項紀律,講禮貌,講究衛生,這是精神文明的表現。這本書關註文明行為。

總之,“文化”和“文明”是兩個內涵不同、外延不同的概念。“文明”的含義比“文化”要寬泛得多。壹方面,“文明”與“文化”的內涵相同,即指精神或意識形態。另壹方面,更重要的是,“文明”的外延不同於“文化”,大於“文化”。

其次,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關系。

物質文明是人類改造自然的物質成果。表現為人們物質生產的進步和物質生活的改善,是精神文明的物質基礎,對精神文明特別是文化建設起著決定性作用。物質文明的性質是由生產方式決定的。“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的概念,只是在物質文明的成果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為人民所享有,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意義上說的,並不意味著物質文明本身的內容不同於資本主義或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應當在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基礎上,繼承和吸收人類文明壹切有價值的物質成果,並加以創造和發展。

精神文明是人們主觀世界改造和社會精神生產精神生活發展的結果,表現為教育科學文化知識的發展和人們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的提高,包括知識文化和思想道德兩個方面,也包括個人和社會兩個領域。從個人的文化素養、科學素養、政治素養、道德素養、審美素養、精神境界,到社會精神生產、精神生活、風俗習慣,都屬於精神文明領域。

根據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物質文明是精神文明發展的基礎,精神文明對物質文明的發展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在人類歷史上,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壹直是在互動中發生的。物質文明為人們的精神生產提供物質生活條件,為精神文明的發展提供必要的物質手段。物質文明的不斷發展,使人們逐漸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讓人們有更多的時間從事精神生產,享受精神文明的成果。物質文明的發展也對精神文明的發展提出了任務和要求,促進了精神文明的發展。精神文明對物質文明有很大的反作用。精神文明決定物質文明建設的方向,為物質文明建設提供理論指導,是物質文明建設的思想動力。精神文明中的科學文化教育可以通過壹定的渠道直接轉化為生產力。精神文明的發展能夠認識、調節和解決社會生活中的各種矛盾,促進社會生產的發展。

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作為壹個社會過程,既是物質文明的發展,又以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為這壹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並確保這壹發展的社會主義方向。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為物質文明建設提供精神動力,主要表現在:科學文化知識是壹種潛在的生產力,通過創新生產工具、擴大勞動對象、提高勞動者生產技術水平,可以轉化為直接的現實生產力,成為物質文明的組成部分;革命的理想信念可以激發人們的勞動和生產熱情,這種熱情可以轉化為巨大的物質力量;社會主義道德能夠調整人與社會的關系,形成和鞏固安定團結的社會環境,促進物質文明建設的發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為物質文明建設提供智力支持,主要表現在:教育肩負著提高勞動者科學文化知識水平和勞動技能技能的任務。人們提高了這方面的素質。作為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它將直接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是推動社會歷史進步和經濟發展的革命力量。當人們提高科學技術水平時,他們將在現代化建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文化素養是勞動者的重要能力因素。通過加強文化建設,提高人們的文化素養、藝術鑒賞和審美能力,就會產生好的精神產品,或者從這些精神產品中汲取營養,轉化為物質力量。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物質文明沿著社會主義方向發展的保證,主要體現在馬克思主義對物質文明建設的指導上。

馬克思主義作為工人階級的意識形態,是社會主義社會的主導意識形態,這必然要求現代化必須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從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出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正在向未來社會主義高級階段的目標前進。在這個過程中,不僅要依靠物質財富的不斷增長,還要依靠人們思想覺悟的不斷提高和革命精神的不斷發揚。如果忽視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作用,人們就會喪失革命理想和目標,只會局限於對物質利益的追求,喪失革命意誌。那麽,現代化就會偏離社會主義方向。只有不斷加強馬克思主義思想教育,幫助人們自覺抵制資產階級思想和其他剝削階級思想的影響,才能保證我國現代化建設沿著社會主義方向健康發展。

總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須遵循這壹客觀規律。壹方面,要大力發展社會主義經濟,加快“四化”步伐,為建設高水平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奠定物質基礎;另壹方面,必須重視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建議,推動和促進社會主義經濟的快速發展,確保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正確方向。在處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關系時,要防止忽視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必須堅持兩個文明壹起抓。

三是思想文明與行為文明的關系。

人類的壹切行為都被他們的思想所支配。文明思想是文明行為的基礎,文明行為是文明思想的外在表現。想要有文明的行為,首先要有文明的思想。在精神文明建設中,必須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努力提高人們的思想文明,促進行為文明。

四是文明宣言與文明實踐的關系。

簡單來說就是說和做的關系。文明宣言是指文件要求、電話會議、標語懸掛、法規頒布。精神文明建設必須有人們遵循的標準,以及相應的規範、公約、守則等。必須被公式化,以宣告什麽能對人做什麽不能對人做。然而,我們的工作不能停留在制定和宣布標準上。我們要把這些標準落到實處,變成廣大人民群眾的自覺行動。把標準寫在墻上,登在報紙上,也沒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