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三國演義》和《三國誌》

《三國演義》和《三國誌》

問題壹:《三國演義》和《三國誌》的區別。首先,有兩個流行的三國演義。壹個是羅貫中先生的《三國演義》,是小說,也是大家都知道的。另壹本是《三國誌》。簡單來說,《三國誌》是歷史書,《三國演義》是小說,《三國誌》是蜀人陳壽寫的,他在蜀中為官,接觸了很多相關史料。三國歸晉後,他根據、及收集到的蜀國資料,編修了《三國誌》,是前四史之壹,也是唯壹記載三國歷史的史書。

三國演義,原名通俗三國演義,通俗就是通俗,就像我們現在說普通話壹樣。《三國演義》難懂,不太過癮。羅貫中根據《三國演義》寫了《三國演義》。總的來說,歷史的走向和史書是壹樣的,只是人物和事物發生了變化。

接下來我就來分析壹下正史和小說的區別。。。很多大家心目中的英雄,比如關、先生,都會和小說裏描述的完全不壹樣。。。別看那些怕毀了自己偶像的人。

-

毋庸置疑,《三國演義》是中國文化最具影響力的經典。它的許多人物和故事很久以前就在中國廣為流傳。很多人都知道《三國演義》是“七分真三分虛”,認為看了《三國演義》之後,會對三國歷史有更深的了解。其實不要小看這種“三分不足”。這“三分不足”如果如實寫出,整個《三國演義》都會大變樣。

關羽

桃園三結義――三國歷史上沒有關於劉備、關羽、張飛的記載。

人忠義錄只說是兄弟;

青龍偃月刀——關羽的兵器是矛,呂布的兵器也是長的。

矛,張飛的武器不是蛇矛,而是壹般的矛;

呂布-公孫瓚沒有替董參加會盟,劉、關、張也沒有參加。

三個人沒有參加,就沒有虎牢關對呂布的三次英戰;

溫酒斬華雄――這是江東老虎孫堅幹的;

徐州懲罰車胄――這是劉備做的;

斬顏良,罰文醜――誠然,顏良是被斬了,但懲罰文醜的卻是曹操。

對於;

土山有三件事——關羽戰敗被俘,但沒有“土山有三件事”

宏偉的事物;

過五關斬六將——關羽離開曹操,直接從許昌投奔妳。

南投奔劉備,並無過五關斬六將之事;

古城斬蔡洋――這也是劉備幹的;

華容道放曹操――原來是劉備在華容道截住了曹操,但是他遲到了。

於是曹把趕走了;

在長沙——劉備南征靖南四郡,四郡都督投降,黃忠跟隨。

長沙太守韓玄與他同降,無戰事;

單刀赴會——本末倒置其實就是魯肅單刀赴會關羽,“單刀”就是軍隊。

學者之劍;

水淹七軍——這是天災人禍,不是人為計劃;

刮骨療傷——這時候華佗已經死了兩年了,所以華佗沒有做。

好像只是壹般的軍醫;

麥城懾服――孫權勸人投降,關羽假裝投降,徒勞城頭。

旗,從另壹個門撤退,被呂蒙伯爵在半路上截住;

關公與女人――曹公與劉備圍繞呂布與虞翻,關羽揭示龔與呂布。

使秦向求援,求娶其妻,並公開許下諾言。瀕臨破發,屢開大眾。公眾的懷疑

如果有不同的顏色,提前歡迎,因為它是獨來獨往,羽心不安。所以,關勝

皇帝也有世俗的欲望;

關公在月下斬首丟西姆的故事――關於丟西姆的故事沒有任何官方記錄。三國表演

義”並沒有解釋到呂布死後丟辛的故事。關公在月亮下斬首丟西姆的故事,

大多數歷史學家認為這是虛構的。如果是真的,關羽太不配做人了。

關羽的兒子關平,是關羽自己的長子。關興是公務員,年輕。

他年輕時就去世了;關索是壹個虛構的人物;關羽還有壹個女兒,據說是銀屏。

,嫁給李惠的兒子。對了,張寶成年就死了;

赤兔馬和周倉——赤兔馬確實被呂布騎過,但是呂布戰敗之後,就不是了

知道去哪裏;周倉在《三國誌》中沒有記載,但也有許多和《三國誌》

野史,其記錄在中國的浪漫是不壹致的,似乎是...> & gt

問題二:三國演義和三國演義有什麽區別?其實答案很簡單,壹個是正史,壹個是小說。

本來這麽簡單的事情不需要太多的努力去解釋,但是我想說的是這個問題背後的意義。

別人看別的小說,根本不以為真,明知是虛構的,可為什麽全世界的人都覺得《三國演義》寫的都是他們?

歷史事件呢?大家議論紛紛,仿佛孔明借東風,木牛流馬都是真事,其樂融融。關鍵是,我認為三個

國之言情太傳神,又沿襲正史,所以能達到這種以假亂真的境界。以前的反思太深奧了。

只在上層社會的高級知識分子中流傳。如果沒有三國演義,恐怕蠱惑者會去拜別的神而不是關羽。

佛祖。更難得的是,它包含了很多策略,比如風險、連環計、美人計、雙招等等。清兵入關時。

靠壹本三國演義,毛主席在戰爭年代隨身攜帶三國演義,可見其參考價值之高!現在日本

人們從《三國演義》中研究中國。妳們很多人都玩過三國的輝煌歷史,我覺得妳們對三國的把握比國內很多人都要好。

都是準的,真丟人~ ~ ~

但是,演義畢竟是演義,不是正史,不要太迷信。所以倒影裏的東西應該是真的,我可以。

告訴所有人,不是全部。不要太迷信歷史書上寫的東西,因為這些都是人們根據信息寫出來的。

它的準確率達不到100%。如果史書完全正確,歷史學家需要什麽?歷史學家從數據中學習

分析史記的正確性,修正歷史,研究歷史3。比如太史公司馬遷對秦始王不滿,所以寫了他的母親。

壹個* * * * *根本不客觀。現在電視也是按照這些描述來演的,大家都不覺得有什麽,因為

秦始王媽媽的風是無關緊要的,呵呵。

這在現代會發生。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雷鋒日記。我覺得不是真的,但是文筆很像。

當時作家的風格,他說的話也很難讓人相信。他看病回來,就去工地幫忙。他回來,別人敲鑼打鼓。

謝謝妳。網站完成了嗎?還有很多,不過沒關系。畢竟大家都相信這些東西還是很有好處的。

就像大家都喜歡說關羽刮骨療毒,諸葛亮七擒七,有這種事嗎?幹嘛這麽煩他~ ~

陳壽的《三國誌》與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有許多不同之處。畢竟,浪漫的版本是壹部小說,有許多個人修改。大家應該都知道《三國誌》是中國三國時代的真實故事,但是陳壽的《三國演義》文言文很難讀。下面是我發現的壹些三國演義和三國演義的沖突,挺有意思的。。。

《三國誌》中沒有記載劉備、關羽、張飛三人的結義關系,但他們是兄弟。

公孫瓚沒有替董參加聯盟,所以劉、關、張都沒有參加,就不會有呂布與虎牢關的三英大戰。

論關羽的英雄事跡:

溫酒斬華雄――這是江東老虎孫堅幹的;徐州懲罰車胄――這是劉備做的;斬顏良,罰文醜――誠然,顏良是被斬了,但懲罰文醜的卻是曹操。關羽離開曹操後,從許昌南下汝南,投奔劉備。沒有過五關斬六將這回事。古城斬蔡洋――這也是劉備幹的;華容道放曹操――原來是劉備在華容道截住了曹操,但是他遲到了,所以曹操把曹然帶走了。在長沙——劉備征荊南四郡,四郡長投降,黃忠隨長沙太守韓玄投降。關羽沒有和黃忠打。單刀赴會——簡直是本末倒置。其實是魯肅單刀遇上關羽,“單刀”是軍士之劍;水淹七軍——這是天災人禍,不是人為計劃;刮骨療傷——此時華佗已經去世兩年了,所以不是華佗所為,而似乎是普通軍醫所為;麥城威武拒降――孫權勸降,關羽佯裝投降,在城頭插旗,從另壹門撤退,半路被夢露截住。至於夢露、玉泉賢者等。,不言而喻是神話,封了也亂...> & gt

問題三:《三國誌》與《三國演義》的區別《三國誌》是壹部紀傳體的國家史,記錄了魏、蜀、吳三者鼎立的時期。其中《舒威》30卷,《舒舒》15卷,《兀術》20卷,《* * *》65卷。它記錄了從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年)到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60年的歷史。作者是西晉初年的陳壽。

陳壽(233-297),西晉時巴西韓安(今四川南充)人。他不太好學,師從同郡秀才喬舟,在蜀漢作《關哥史》。當時宦官黃浩專權,群臣紛紛效仿。陳壽因為不肯向黃浩屈服,屢次被免職。入晉後,歷任文學家、學者、禦史。280年,金滅,結束了割據局面。陳壽當時四十八歲,開始寫《三國誌》。

陳壽是晉國大臣,晉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國誌》尊魏為正統。在舒威,曹操寫了壹個傳記,而舒舒和兀術只是傳遞,沒有紀律。劉備被稱為壹代宗師,孫權被稱為壹代宗師。這是編纂史書為政治服務的壹個例子,也是《三國誌》的壹個特色。

陳壽雖然名義上尊魏為正統,但實際上他寫了壹部《魏蜀吳書》,如實記錄了三國鼎立的情況,顯示出各自獨立,互不隸屬,地位相當。就記載方法而言,《先主傳》和《武傳》也與編年史相同,但不叫編年史。陳壽的這種處理方式符合當時的實際情況,顯示了他傑出的學識和獨創性。總的來說,三國誌還是比較簡單的,這可能和史料數量有關。陳壽,三國時人,蜀亡時三十壹歲。他所編輯的《三國誌》在當時屬於近代史,他親身經歷的、聽到的、看到的很多東西都相當真實,所以推測他是有條件收集史料的。但因為年代近,很多史料沒有公開;同時,由於積怨未消,很難做到公正,也給材料的選取和歷史的修訂帶來了壹定的困難。

比較魏、蜀、吳三部書,只有十五卷,比魏、吳簡單。這大概就是魏、吳史料比蜀多的原因。陳壽撰寫《三國誌》時,魏有的,吳有的,這為陳壽收集史料提供了極大的便利。而蜀漢既沒有史家,也沒有現成的史書可以借鑒,史料的搜集非常困難。陳壽很努力,甚至註意搜尋壹些零碎的文章。舒舒只拿到了十五卷。舒舒許多重要人物的事跡都記載得很簡略,可見蜀漢的史料相當缺乏。另外,因為政治原因,陳壽可能舍棄了壹些材料,比如涉及司馬懿的壹些不光彩的事情,不便寫,不得不舍棄。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代第壹部長篇小說,是歷史演義小說的經典。這部小說描述了公元3世紀以曹操、劉備、孫權為首的魏、蜀、吳三大政治軍事集團之間的矛盾和鬥爭。在廣闊的社會歷史背景上,展現了那個時代尖銳、復雜、各具特色的政治軍事沖突,在政治軍事戰略上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三國演義》出現之前,中國的小說普遍短小精悍,有的甚至只有幾十個字。《三國演義》是中國第壹部小說。我們應該關註中國的小說是如何從短篇發展到長篇的。原來宋代盛行評書,評書成了壹種職業。說書人喜歡用古代人物的故事作為題材,陳壽的《三國誌》是講故事的最佳素材。壹些零散的三國故事片段也壹直在民間流傳。再加上說書人取材時間長,內容越來越豐富,人物形象也越來越豐滿。最後,許多獨立的故事逐漸組合成長為壹部傑作。這些孤立的故事在社會上長期口口相傳,最後被加工成書,成為中國第壹部小說,這是壹個了不起的集體創作。它在形式上不同於單壹作者寫的小說,值得我們關註。這部源於傑出人才的小說,繼之以鬼故事小說《西遊記》和另壹部歷史小說《水滸傳》。《三國演義》對後來的小說有壹定的啟發作用。......& gt& gt

問題4:《三國演義》和《三國誌》不壹樣。《三國演義》的全稱是《戰國通俗演義》,作者是羅貫中。這是壹部關於三國時期的歷史小說,七實三虛。《三國誌》是西晉陳壽撰寫的壹部紀傳體國家史,主要記載了魏、蜀、吳之間的鬥爭,詳細記載了從元年(220)至晉武帝太康元年這段時期的情況。是歷史的真實記錄,所以壹個是為了娛樂,壹個是為了幫助人們了解正史,性質不同。

問題5:《三國演義》更接近歷史。《三國演義》更多的是人的加工。

問題6:《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和《三國誌》的區別。《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有很多巧妙的想法。看起來他其實是在做壹個將軍應該做的事情。為什麽?因為編輯的智力和經驗有限。我很抱歉。我也是這麽想的。《三國演義》確實是壹部很厲害的書,但是羅貫中沒有治國才能,也沒有統壹軍隊的經驗。當然是怎麽寫了。

三國誌的反映年代差不多,所以諸葛亮顯然要客觀得多。對不起,現實世界永遠不會像小說那麽美好。

1,外貌:八尺長,外貌很棒,不同時代不同人。是對三國的描述。壹般《三國演義》比較誇張。總是出奇的帥。

2.《三國誌》裏的諸葛亮不擅長詭計,也就是說諸葛亮不擅長兩軍交戰,所以我就騙妳妳。諸葛亮善於治國。清理政務。清理政務不僅是後勤,更是遠見。諸葛亮知道現在蜀國應該和誰聯手,是發展軍隊還是發展農業,但是他不太會坐在車上指揮士兵怎麽打仗。三國裏的諸葛亮是個帥才,他的智慧在於領導國家的方向。顯然他在這裏真的很強,27歲就能看到世界未來的走向,推動三足鼎立的發展。《三國演義》裏的諸葛亮,就是壹個善於騙妳的人才。

3、帶兵來。雖然不擅長勾心鬥角、勾心鬥角,但出人意料的是,《三國演義》和《三國誌》中的諸葛亮卻非常擅長帶兵。三國時,諸葛亮和司馬懿打仗,諸葛亮死了。司馬懿後來看到諸葛亮率軍時駐紮的營寨,感嘆道:“真是天下奇才。”陳壽對諸葛亮軍隊的描述是這樣的:正是建立在分兵和長期屯田的基礎上,梁患食不從,誌不達。耕者混雜在渭濱居民中,民以蔽之,軍以無私。僵持了壹百多天。妳能相信嗎?他的兵沒糧了,結果他把兵和民壹起丟下了,但是兵不偷雞摸狗,不影響民不聊生?如果這還是帶兵能力差,我求壹個帶兵能力強的人。

4.對於三國來說,諸葛亮治理政務的能力更是驚天動地。反正陳壽說,至於官,奸不得,民自甘,路不拾遺,疆不侵弱,風化可畏。這個描述不應該是康莊大道嗎?我眼花了嗎?諸葛亮不是在領導壹個國家打仗嗎?為什麽國家在打仗,他還能這樣管理?我不明白?但這是學術嚴謹的陳壽對自己治國之道的描述。

5.三國時諸葛亮的治國能力是120,滿分100。領軍能力98,100分,運籌帷幄能力80,100分。《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治國能力是100,滿分100,滿分100,滿分100。嗯,畢竟是小說人物,需要完美。

6.綜上所述,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足智多謀,近妖。三國時諸葛亮雖然有缺點,但陳壽開始把諸葛亮比作蕭何和管仲。明儀能治政,克制和控制,小也是馬。當時沒有城父和韓信,所以工作較晚,義無反顧。智力上不能比。陳壽認為諸葛亮沒有壹個優秀將領的失敗,彌補不了他不善於騙我騙妳的缺點。最後陳壽補充說,諸葛亮已經死了很久了,梁易之的人還在議論他。“至今梁、彜之民,皆請教有識之士,言猶在耳。雖然甘棠唱的是召公,鄭人的歌是出品,但沒法比。”嗯。陳壽覺得諸葛亮受到的愛戴遠遠超過了召公、子淵等人。蒙克說:“讓百姓用道逃避,雖不怨;以生殺人,雖不怒而威。”相信它!陳壽寫的這句話,我也有同感。是諸葛亮終於讓我相信,這種理想化的事情其實是可以成真的~嗯,司馬懿說的沒錯,天下英才!

7.最後陳壽幹脆把諸葛亮和翟、這樣的人放在壹起。因為陳說過,不喜歡諸葛亮華麗辭藻的人不要扯,不要扯。啊?換句話說,當時人們找不到諸葛亮的治國治軍能力,那麽妳有必要批評人們的說辭嗎?怪是與堯、舜、大禹齊名的“古代四聖”之壹。

8.反正三國的歷史恐怕和三國演義差不多。

問題7:《三國誌》和《三國演義》的主要區別是什麽?前者是正史,後者是小說,這是最大的區別。《三國誌》是壹部紀傳體的民族史,記錄了魏、蜀、吳分裂的時期。其中《舒威》30卷,《舒舒》15卷,《兀術》20卷,《* * *》65卷。它記錄了從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年)到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60年的歷史。作者是西晉初年的陳壽。陳壽寫的《三國誌》和前三史壹樣,也是壹部私家史書。其死後,商範F在上表中說:“陳壽寫《三國誌》,言多勸誡,益風化。雖風雅不盡相同,但質直,願錄之。”可見《三國誌》寫出來之後,受到了當時人們的好評。陳壽敘事簡短,三本很少重復,筆記內容翔實。在選材上也非常謹慎,為歷代史家所看重。《史記》、《漢書》、《後漢書》和《三國誌》合稱為前四史,被認為是傳記性的歷史巨著。《三國誌》是三國演義小說的基礎。《三國演義》有長有短...因為它根本就不是正史——如果和正史差不多的話,《三國演義》寫完就沒必要再編什麽《三國演義》了。晉代陳壽所著《三國誌》記載了三國時期魏、蜀、吳的歷史,具有現實性,是二十四史之壹。明代羅貫中所著《三國演義》是壹部取材於《三國誌》所記載歷史的文學作品,其內容並不完全符合史實,因此是我國古典四大名著之壹。若論歷史價值,前者高於後者;如果說文學價值,後者高於前者。

三國誌就是所謂的正史,而《三國演義》則是以《三國誌》記載的歷史為基礎的小說、故事和文學作品。如果妳想學歷史,當然要讀《三國誌》。如果是為了消遣獲取壹些歷史知識,《三國演義》就夠了。言情和正史最大的區別就是言情不全是真的,是小說。大家都說三國演義是七分史實三分虛構。

有三個主要區別:

第壹,風格不同。《三國誌》是壹部歷史書,是對三國歷史的客觀敘述。《三國演義》是壹部歷史小說,是對三國歷史的人為解讀,其中包含了大量虛構的內容。

第二,寫書的時間不同。《三國誌》寫於西晉初年,離三國很近,所以這部史書的真實性是可以保證的。《三國演義》寫於元末明初,夾雜了大量的民間傳說;

第三,繼承關系不同。陳壽寫《三國誌》靠的是自己多年搜集的史料,而羅貫中寫《三國演義》主要是以《三國誌》為依據。換句話說,三國歷史就是三國演義的母體。

三國歷史上足智多謀、豁達豪邁的周瑜,在《三國演義》中卻成了壹個心胸狹隘、嫉妒心強的“小氣鬼”。三國時,周瑜從小多才多藝,年輕時精通音樂。只要演奏音樂有錯誤,他壹定會找出來,找到了壹定會指點迷津。所以當時民間有句話:“歌錯了,周郎會管”(周郎會找,可以請周郎指點)。諸葛亮在赤壁之戰中派使者到,說服了孫權,並與吳聯合抗曹。這壹戰略發揮了關鍵作用。但整個戰役的指揮者和策劃者其實是周瑜。周瑜在說服孫權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而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向他挑戰。用火攻是黃蓋提出來的,後來改成了諸葛亮,都是出於突出塑造諸葛亮這個主要人物的需要。突出了羅貫中對諸葛亮的喜愛,而周瑜在小說中的性格以小心眼為主,特別嫉妒諸葛亮。這是小說的創作需要,讓不同的人物有鮮明的個性。歷史上的周瑜,胸襟坦蕩。老將程普因為周瑜年輕而拒絕接受他,並當面多次侮辱他。周漁沒有在意他。程普終於被周瑜的才華和道德所折服,感動地說“和周公謹交朋友,喝酒也不會醉”,和他成了朋友。《三國演義》中描寫的心胸狹隘的周瑜,是羅貫中為了襯托諸葛亮而刻意塑造的配角形象。是藝術處理,不能當真。當然,“三瑜”沒有歷史依據,周瑜最後還是在出征途中病死了。...& gt& gt

問題8: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和陳壽的《三國演義》有什麽區別?三國演義是小說,三國演義是歷史書。

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壹的《三國演義》是中國第壹部逐章展開的歷史演義小說。它的全稱是《通俗三國演義》,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說家羅貫中。

《三國演義》描寫了東漢末年至西晉初年近105年的歷史情況,主要描寫戰爭,反映了東漢末年軍閥混戰,漢魏吳的政治軍事鬥爭。它反映了三國時期各種社會鬥爭和矛盾的轉化,總結了這個時代的歷史變遷,塑造了壹批三國英雄。

全書分為黃巾起義、董卓起義、群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個部分。在廣闊的背景上,上演了壯麗的戰爭場面。編者羅貫中在字裏行間整合了《孫子兵法》的三十六計,既有《孫子兵法》的情節,也有《孫子兵法》的謀略。

――――――――――

西晉歷史學家陳壽所著《三國誌》記載了中國三國時期的斷代史,也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壹。

當時,魏與吳之間已有史可考的史書,如的《正史》、於的《魏略》和的《正史》。這三部書被作為陳壽據理的基本材料,而舒又無史可考,便自行搜集,只得到了十五卷。然而,由於壹位歷史學家的工作,最終寫成了這本書。所以三國歷史是三國分裂後文化重新整合的產物。《三國誌》最早是作為書和書分別流傳的,直到北宋鹹平六年(1003),三書才合為壹書。

《三國誌》也是二十四史中最特殊的壹部。由於過於簡略,既沒有記載王侯將相的世系,也沒有記載經濟、地理、官職、禮樂、法律、歷法等方面的“記載”,不符合《史記》和《漢書》確立的壹般正史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