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又稱《林箐》或《石琳》,是中國古代六經之壹。也是周代魯的國史,現存版本由孔子修訂。
《春秋》記載事件的語言極其簡練,但幾乎每壹句都暗含褒貶之意,被後人稱為“春秋筆法”、“微言義”。後來出現了許多對《春秋》所記載的歷史進行補充、解釋和闡述的書籍,稱為《列傳》。代表作有《左傳》、《公羊傳》和《谷亮傳》,合稱為春秋三大傳。
最遲從西周開始,就有了《太史誌》記載國家大事;在每個季節的開始,我們通常會寫從“春”到“秋”的季節。但古人很重視春秋,所以把國史記載稱為《春秋》,這可能是《春秋》被命名為史書的原因。現存的《春秋》,從到,歷時12代君主,計244年(據《公羊傳》、《谷亮傳》至哀公十四年為242年,《左傳》更長兩年),基本上是魯史書的原本。
相傳《春秋》是孔子寫的。舊社會有“王文被捕,玩了《周易》和《仲尼厄》,卻寫了《春秋》”的說法。
第二部分《左傳》:相傳《左傳》是春秋末期魯左丘明註的壹部史書,與《公羊傳》、《谷亮傳》並稱為“春秋三傳”。它也是中國第壹部詳細敘述的編年史著作,又稱《左春秋》。
第三部《竹書紀年》是春秋時期晉國和戰國時期魏國的史家們寫的壹部編年通史。又稱《中國古代文學誌》、《冀中誌》。西晉鹹寧五年(279),薊縣(今河南薊縣)人不許盜掘戰國魏襄王(或魏安立王)墓。這對研究先秦歷史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被譽為史家絕唱的第四部史記,是司馬遷編著的,其中涉及和記載了夏商周三個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