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黃河歷史上發生過多少次大規模的黃禍?

黃河歷史上發生過多少次大規模的黃禍?

據史料記載,在1946年之前的三四千年間,黃河下遊決口1593次,河道改道26次,決口1000多次。洪水北起海河,南至淮河,覆蓋面積達25萬平方公裏,對我國黃淮海平原的地理環境產生了巨大影響。

就黃河下遊河道變遷特征而言,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1)戰國以前的堤防

上限從新石器時代開始。當時黃河下遊流經河北平原,在渤海灣西岸入海。因為兩岸沒有堤防,河道非常不穩定。據文獻記載,黃河曾多次流經《龔宇》、《山海經》、《北山經》和《漢書地理》記載的三個河段。前兩個通道是河北平原以西,沿太行山麓向北,以及山景境內的大河下遊。龔宇下遊在今天的莘縣與山景河分叉,經過今天的河北平原中部,在青縣以東入海。韓誌的大河離開太行山東麓,經過豫東北、魯西北、冀東南,從東北到黃驊縣入海。戰國中期以前,上述三條河流互為主導或同時存在,但共同流經韓誌大河。在古代,“河”是黃河的專名。據韓誌和水鏡註,河北

②公元前4世紀至公元初(從戰國中期到西漢末期)

戰國中期,下遊大規模築堤後,固定的河道就是《漢書·地理2》中記載的大河,結束了長期以來多溪分流、頻繁改道的局面,我們暫時將其視為黃河的第壹次大改道。

戰國中期,黃河下遊人煙稀少。當初築堤時,兩岸堤防寬度為50李翰(1李翰,相當於今天的414米)。大流(水的主流)要在堤防裏遊走,河流的蓄洪能力強,不容易決口。後來牙齒越來越多,大堤內河航道兩側淤積的大面積灘地被開墾出來造人。河道曲折多,淤積快,險情頻發。西漢末年,河南浚縣的河流顯然是壹條“懸河”。這是秦漢以來黃河中遊水土流失加劇的結果。公元11年,王莽東破黃河,河與淮河之間的洪水持續了60年。

③ 1 ~ 10世紀(東漢至唐末)

公元11年(王莽開國三年),黃河在魏縣(今河北省大明東)元城之上決口,河水泛濫到清河縣以東的幾個縣。當時王莽並不主張堵他在元城的祖墳,因為河水肯定是向東流的,而且公認洪水持續了近60年,因此造成了黃河歷史上的第二次大改道。

此後近千年間,黃河下遊相對穩定,偶有漫溢,無大規模分流。原因是:

壹是東漢時期,大量遊牧民族開始在黃河中遊定居,退耕還牧,次生草原和灌木取代耕地,減少水土流失。

二是公元70年,在王景的領導下,對西漢後期泛濫的河道進行了綜合治理,固定了壹條新的河道,大致流經冀魯交界地區,從長壽津(今濮陽西王濱壹帶),從西漢的大河,順著古洛河河道,經過範縣南部,在陽谷縣與古洛河之間改道,在黃河與馬家河之間通過,現在山東利津縣入海。

第三,當時黃河下遊支流眾多,或單獨入海,或流入其他河流,沿途還有壹些湖泊沼澤,都起到了分洪、排沙、調流的作用。

④10世紀~ 1127(唐末至北宋末)

經過近千年的積累,唐末黃河下遊河口逐漸淤塞。893年(唐景福二年),河口改道近百裏。到了五代,決口的頻率明顯增加,平均不到三年。

到11 ~世紀初,在山東商河、惠民、濱州等市縣,河水“高樓幾乎超過了房子的高度”。此後,突破口轉移到冀州(今河南濮陽)和滑州(今滑縣舊東城)壹帶。總的趨勢是河流逐漸向北擺動。五代末北宋初。

1048年,上滸河(今濮陽東昌湖集)決口,北流經過滏陽河與南運河之間,下遊的何裕河(今南運河)和界河(今海河)在天津入海,史稱“黃河北派”。這是黃河變遷史上的第三次大改道。

⑤1128 ~ 65438+6世紀中葉(晉朝至明嘉靖萬歷年間)

1128年(南宋建炎二年),宋、東京為阻止金兵南下,留杜重於河南華縣西南破河,使黃河東流經河南東北、山東西南,入泗水,奪泗入淮河。從此,黃河離開了春秋戰國以來流經君滑壹帶的舊路,不再進入河北平原。在接下來的700年裏,

君與滑之間的河道,曾經是黃河下遊的壹條狹窄河道。由於這壹段河道的控制,決口後下遊河道擺動的範圍基本局限在太行山以東、山東丘陵以北的河北平原。離開這壹段河道後,下遊河道向東或東南彎曲,由豫東北向魯西南振蕩。晉代有記載的12決口中,決口後下遊河道的振蕩占該地區的65438+。

1286(至元二十三年)10黃河在武元、吳恙、中牟、演金、開豐、祥符、祁縣、隨州、陳留、通許、太康、尉氏、渭川、鄢陵、扶溝。壹股在中牟南下,經尉氏、渭川、扶溝、炎陵等地,從水影進入淮河;壹股流在開封南下,經過通許、太康等地,渦旋流入淮河。我們稱之為黃河歷史上的第五次大分流。從金元到明中葉,黃河變遷的特點可以概括為:

首先,裂縫的位置向西移動。最初,裂縫主要在今天的山東省(65438+50年代和60年代),然後向西移動到吳恙薊縣(今天的原陽東部)和河南演金(65438+80年代和90年代)。從65438+70年代到65438。

第二,河流的主流逐漸轉向南方。12世紀中葉以後,河水經豫東北、魯西南流入泗水,後逐漸南蕩進入豫東開封、商丘壹帶,經安徽碭山、蕭縣,入江蘇徐州灘頭。金元時期,人為破河兩次,由河失或由渦入淮河. 46866.88868688666

第三,河流下遊除幹流外,同時分作幾條支流,變化不確定。從12世紀下半葉(大定王統治時期)開始,出現了“兩河分流”的局面。後分為三支,均流於廢黃河壹線以北,匯入泗水,奪泗入淮。到13世紀下半葉(元)或流入南方的淮河,有時流入東北的馬家河、河和北清河(今山東東平以下的黃河)。往往幾股並行,變化極其混亂。元朝末年(1351),賈魯在治理河道的時候,曾經治理過壹條從河南封丘到徐州的河道,史稱賈魯河。很快就廢棄了。

⑥65438+6世紀中葉~ 1854(清鹹豐五年)

到16世紀中葉,黃河下遊多流分流的局面基本結束,“南流舊路初阻”,“全河許淠,河勢大變。”後來萬歷初年,潘繼勛實行“築堤治水,以水攻沙”的政策,下遊河道基本固定。也就是今天地圖上廢棄的黃河。雖然後來溢出來了,但很快又恢復了原來的路線。清朝初期,修築了堤壩。河南有壹段時間相對安全,但山東和江蘇的決口數量增加。江蘇徐州至淮陰段還兼作運河,是“重中之重”。潘基勛河整治的重點是對兩岸的大堤、格堤、月堤和遠堤進行大修。清初,河道災害的重心從淮陰轉移到河口。這是因為金元以後黃河長期強占淮河入海,大量泥沙排入河口,使坡度發生變化,加速了河口以上河道的淤積。所以18世紀以後,徐州以下的河災最為集中。19世紀後,河道淤積破敗,決口連年發生,還伴隨著國內政治動蕩。

⑦ 1855(清鹹豐五年)~ 50年代以前。

1855年6月,黃河在河南楊瀾通瓦室決口,先淹至西北的封丘、祥符縣、村,後向東流至蘭義、考城、長垣三縣,再分三股:壹股由曹州以東趙王河輸至章丘;壹股流經長垣縣至東明縣雷家莊,在此分成兩股,均向東北流向章丘鎮;三江匯合後,過章丘運河,經無鹽河入大清河,經利津牡蠣口入海。這是黃河第六次大改道。按照我國現行的行政區劃,黃河下遊的路線壹般經過河南的滎陽、鄭州、原陽、演金、封丘、中牟、開封、蘭考、濮陽,再經過山東的曹縣、單縣。然後經過安徽的碭山、蕭縣,江蘇的豐縣、沛縣、徐州、郫縣、睢寧、宿遷、泗陽、淮安、漣水、阜寧、濱海,然後進入黃海。但改道後,黃河突破原有河道,改向東北方向,經山東大清河進入渤海。這個缺口使得黃河決口。洪水在以銅瓦隔間為頂點的三角洲沖積扇上自由漫溢,北至金地,南至曹西安、碭山,東至運河。水勢散,河堤不定。直到1876,黃河下遊已經基本形成。河下遊銅瓦廂至陶城步壹段經常斷裂,故有“豆腐腰”。

1938年6月,國民黨政府消極抗日。花園口大堤被人為打開,企圖阻止日本侵略軍帶著洪水西進。這次決口導致黃河南下淹沒了賈魯河、何英和渦河之間的地區,這是壹次歷史上罕見的嚴重災難。這也是黃河歷史上的第七次大改道。

最近,風化問題越來越嚴重。現在,專家說,如果人類再亂砍濫伐,黃河源頭很可能會淹沒在沙塵暴中。黃河是中華民族的起源,但今天它被荒山包圍,到處都是沙塵暴。

專家指出,人類違反自然生活方式的肆意砍伐是破壞水資源的主要原因,這使得這個擁有數千年歷史的生態系統面臨崩潰,很可能成為人類文明毀滅下的又壹遺址。

正是黃河的頻繁泛濫造就了中華民族“居安思危”的性格。中華文明也是從大禹治水、引河入海的艱苦奮鬥開始的,以至於很多朝代都設立了河道管理機構,中國人還有“黃河水利委員會”,這在世界上是非常罕見的。可以說,黃河對中華民族性格的塑造,對中華文明的走向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