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來說就是培養粉絲,而不僅僅是吸引觀眾。看看現在的德雲社姑娘。雖然她很笨,但是她真的很愛演員。雖然德雲社的女生可能不懂相聲,愛相聲,看曲藝,但是喜歡德雲社。同樣,川劇現在也在走下坡路。先別管它吸引什麽,先活過來再說。我不是蜀中人,也沒怎麽聽過川劇。我說的都是泛泛而談,具體操作大概才是讓從業者頭疼的關鍵。川劇是壹個很值得探索的古老劇種,很多兄弟劇種都從中得到滋養。要復興,就要努力。這是壹個超傳播的時代,媒體環境下的戲曲需要適應時代需求,打造戲曲品牌,也需要營銷策略。我不懂川劇,但接觸和了解過其他劇種在媒體融合時代的壹些做法,或許可以借鑒。
壹是要有明星效應。國劇是演員的藝術,需要重建主演中心體系,確立主演的絕對權威,讓演員有自己的粉絲,也就是粉絲。民國時期戲迷跟著角,不壹定現在的偶像明星窮,戲迷角也可以成為偶像明星。其次,要積極與媒體相親相愛,創新傳統文化的傳播形式。在當下的圖像傳播時代,如果還局限於過去的傳播路徑,必然會陷入“好酒怕巷子深”的尷尬。現場戲劇是可以設置的,不同於劇場的單向傳播。網絡直播平臺的互動性可以實現戲劇傳播的雙向互動。讓演員去綜藝節目宣傳。
老京劇女學員王佩瑜參加了《朗讀者》《跨界歌王2》《加油中國》《傳承中國》等各種藝術,並在喜馬拉雅開設了推廣京劇的專欄,成為“戲曲網絡名人”,既維護了原有的京劇粉絲,又培養了壹大批新粉絲。第三,戲曲的普及教育。很多人不是不喜歡戲曲,而是根本不了解戲曲。他們從未接觸過它。他們可以嘗試開設更大眾化的培訓,讓青少年和普通人走進劇場,走進後臺,比如“排練開放日”,了解川劇背後的小奧秘,比如“變臉”,學習壹些簡單的演唱姿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