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中國手抄報十大名畫

中國手抄報十大名畫

中國傳世十大名畫分別是:《洛神賦圖》、《千裏迢迢圖》、《清明上河圖》、《富春山居圖圖》、《漢宮肖春圖》、《百駿圖》、《走馬圖》、《唐宮貴婦圖》、《五牛圖》、《韓熙載設宴圖》。

“中國傳世十大名畫”是中國美術史的豐碑,是中華文明的傑作,是流動的歷史,是無聲的樂章;承載著古老東方民族特有的藝術氣質;它用色彩記錄了中國綿延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和萬裏河山的壯美。

洛河地圖

東晉顧愷之《洛神》

《洛神》是北京故宮博物院的珍藏。帛書,彩色,長27.1厘米,寬572.8厘米。

《洛神賦圖》原卷為東晉著名畫家顧愷之所繪(宋抄)。這幅畫是根據曹植著名的《洛神賦》所作,是顧愷之的傳世佳作。這幅宋本在壹定程度上保留了顧愷之藝術的壹些特點,我們也可以從千百年的距離上壹窺他的筆墨表達。全卷共分三部,曲折細致地描繪了曹植與羅申真摯純真的愛情故事。人物安排得當,在不同的時空自然交替、重疊、互換,但在山水描寫中,都表現出壹種空間感的美。

整幅畫樸實無華,猶如《春蠶吐絲》山川樹木石頭的畫法天真質樸,所謂“人比山多,水不能淹”,體現了早期山水畫的特點。

這幅畫卷無論從內容、藝術結構、人物造型、環境描寫、筆墨表現,都不愧為中國古典繪畫的瑰寶之壹。

清明節期間在河邊

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

北京故宮博物院珍藏。帛書彩色,寬24.8厘米,長528.7厘米。是北宋畫家張擇端見過的唯壹壹幅傑作。

北宋風俗畫《清明上河圖》。傳世佳作,壹級國寶。《清明上河圖》是中國繪畫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壹。它不僅藝術水平高超,而且周圍流傳著許多有趣的故事。這幅畫描繪了清明時節汴京的繁華,是汴京當年繁華的見證,也是北宋城市經濟狀況的寫照。通過這幅畫,我們了解了北宋的城市面貌和當時各階層人民的生活。《清明上河圖》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清明上河圖》以精湛細致的筆觸記錄了惠宗時代都城汴京(今開封)郊區及城內汴河兩岸的建築與民生。這幅畫描繪了清明時節北宋都城汴梁和汴河兩岸的繁華景象和自然風光。作品以長卷的形式,采用散點透視的構圖方法,將紛繁復雜的景物帶入統壹而多變的畫面。畫中人物500余人,衣著各異,表情各異,穿插各種活動,講究戲劇性,構圖密集,節奏韻律變化,筆法巧妙。整個畫面分為三段。

第壹段,汴京鄉村的春天:

疏林薄霧中,有幾間茅屋,草橋,流水,老樹,小船。兩個搬運工趕著五頭馱著木炭的驢,他們要進城了。壹片柳林,枝頭泛著淡淡的綠色,讓人覺得雖是春寒料峭,卻已是春回大地。路上的轎子裏,壹個女人坐在裏面。轎子的頂上裝飾著楊柳和鮮花,轎子的後跟隨著騎手和轎夫,從京郊散步歸來掃墓。對環境和人物的描寫,點明了清明節的具體時間和習俗,為整幅畫拉開了帷幕。

中段,繁忙的汴河碼頭:

汴河是北宋全國漕運的樞紐,也是商業交通的要道。從圖中可以看到,人口密集,糧船很多。有人在茶館休息,有人在算命,有人在飯店吃飯。還有“王氏紙馬店”,是賣祭品的掃墓人。河裏的船來來往往,首尾相連,或由纖夫拉著,或由船夫劃著。有的滿載貨物,逆流而上,有的緊張地靠泊卸貨。橫跨汴河的是壹座大型木拱橋,結構精巧,造型美觀。如飛虹,故名虹橋。有壹艘大船正等著過橋。船夫由竹竿支撐;用壹根長桿鉤住橋;用麻繩牽著船;幾個人正忙著放下桅桿,以便船能通過。鄰船的人也在指指點點,好像在大聲喊著什麽。船內外都在為這艘船忙著過橋。橋上的人也在為緊張的渡船場面捏壹把汗。這就是眾所周知的虹橋碼頭,車水馬龍,熙熙攘攘,真正是水陸交通的交匯點。

在後半部分,繁忙的城市街道:

以高大的城樓為中心,兩邊是壹排排的房屋,有茶館、酒樓、腳鋪、肉鋪、寺廟、公廳等等。絲綢、珠寶、香料、熏香、紙馬等都有專門的生意。此外還有醫療診所,修車,算命,修面,整形,各行各業應有盡有。大型店鋪也綁上“彩樓喜臨門”,掛橫幅招徠生意,市場內行人摩肩接踵。有做生意的商人,也有看街景的人。有背著籃子走來走去的和尚,有外地問路的遊客,有聽說過書的流浪兒童,有在飯店豪飲的有錢人的孩子,有在城市邊緣乞討的殘疾老人,有男女老少,有讀書人,有農民,有工人,有商人,等等。交通工具:轎子,駱駝,牛車,人力車,平板車,平板車,各種各樣的東西。用豐富多彩的方式展現人們的眼睛。

在總共五米多長的畫卷中,* * *畫了550多個各種顏色的人物,包括五六十頭牛、馬、騾、驢等牲畜,二十多輛汽車和轎子,以及二十多艘大小不壹的船只。房屋、橋梁、塔樓等。也各有特色,體現了宋代建築的特點。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是壹幅描繪北宋汴京壹隅的寫實風俗畫,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和藝術水平。

富春山居

黃原王鞏的富春山居圖

富春山居圖,紙墨長33厘米,寬636.9厘米。這幅畫始於鄭錚七年(1347),完成於鄭錚十年。這幅畫在清朝順治年間被火燒,斷成兩截。畫的前半部分單獨裝裱,改名為《余山圖》,現藏浙江省博物館。被譽為浙江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是元代畫壇巨匠、晚年的領軍人物黃的代表作。也是中國古代水墨山水畫的巔峰之作,他在中國傳統山水畫上的藝術成就可謂空前絕後。

元七年(公元1348),黃開始創作這幅山水畫傑作,歷時多年才完成。它以長卷的形式,描繪了富春江兩岸初秋的美景,山峰翠綠,綠松石婀娜,雲山煙樹,沙汀村舍。布局疏密多變,以清晰的筆墨和質樸的意境,將遼闊連綿的南方山川表現得淋漓盡致,達到“山川豐美,草木蔥郁,繁花似錦”的境界。

這幅名畫流傳數百年,歷經滄桑。從畫上的銘文來看。這幅畫原本是為無用的禪師而作的。壹百多年後,它被著名畫家沈周收購。明朝萬歷年間,為大畫家董其昌所有。但很快轉手,被宜興的吳知玨藏了起來。吳把它傳給了他的兒子。吳宏宇特意建造了富春軒,把它藏在家裏。吳宏宇視這幅畫為珍寶。臨終時,他想用《蘭亭序》模仿唐太宗殉難的例子,叫人把這幅畫扔到火裏燒掉,作為殉道者。幸而他的侄子吳急中生智,用另壹卷畫卷把富春從火中搶了出來,才避免了“火燒身”。但是畫的前面部分已經被燒掉了,分成了兩部分。

這幅畫的後段(長段)從吳家散出後,被多人收藏,於清乾隆十壹年流入清宮。有意思的是,以儒雅著稱的乾隆皇帝,其實並不知道這件寶貝,認定它是贗品,卻對別人抄的另壹卷《富春山居圖》大加贊賞,既有題字,又有印章。不過好在原卷是“整壁”的,解放前壹天晚上運到臺灣省,被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

這幅畫的前面部分(短部分)被稱為“剩余山脈圖”,它最終到達畫家吳湖帆的手中。當時在蔔哲工作的沙孟海得知這壹消息,心情並不平靜。他認為這件國寶在民間流傳,由於條件的限制,不易保存。只有國家收藏才是完美的解決方案。因此,我多次去上海與吳湖帆討論。知道什麽是對的。吳德的名畫不是有意轉讓的。然而,沙先生並沒有灰心。他不停地往返於滬杭兩地,邀請錢敬堂、謝等名家來處理。吳湖帆被沙老的赤誠之心所感動,終於同意割愛。

漢宮春曉

明·仇英《漢宮春曉》

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漢宮春曉》是中國第壹幅五彩仕女長卷。帛書色彩濃重,大尺度37.2cm×2038.5cm,作為裝飾畫屬於巨制。《漢宮肖春》是中國人物畫的傳統題材,主要描繪了賓公主在宮中的生活。

太倉(今江蘇太倉)人,後遷居吳縣(今江蘇蘇州),實為父。生於明朝弘治十壹年(1498),卒於明朝世宗嘉靖三十年(1552)。現存的畫作有《玉洞仙源圖》、《桃村草堂圖》、《劍閣圖》、《松溪論圖》等。

仇英是明代的代表畫家之壹,與沈周、文徵明、唐寅並稱“明四家”,並稱“天門四傑”。沈、文、唐不僅以畫取勝,而且以詩題跋取勝。就畫風而言,唐與秋較為接近,通常只在畫中題字。仇英以“仕女畫”聞名於世,《漢宮春曉》是仇英仕女畫的傑出代表。這幅畫清麗雅致,畫家用極其華麗的筆墨,用皇家園林的富麗堂皇來表現宮中嬪妃的日常生活,很有描寫性和表現力。它不僅是仇英壹生的傑作,而且在中國多姿多彩的仕女畫中獨樹壹幟。

仇英擅長人物畫,尤其是仕女畫。他重視歷史題材的描寫和刻畫,吸收了南宋馬和元人的筆法,筆力很強。他特別擅長臨摹,用粉畫黃紙,落筆。至於富發富金,精致典雅,不愧古人。特別擅長用不同的筆觸表現不同的對象,或流暢順滑,或既長又善畫。人物造型準確,概括力強,形象優美,線條流暢。他們不同於老式的刻字習慣,直奔宋代。它們對後來尤求、於及清代仕女畫產生了很大影響,成為時代仕女畫美的典範。後人評價其筆法工整,描寫細膩,神采飛揚,精致典雅,在明代出類拔萃。優秀作品有《人物故事圖》、《漢宮春曉圖》、《勤務圖》等。

白軍圖

清郎世寧《百馬圖》

《百匹馬》,手稿為紙質,縱長102厘米,橫長813厘米。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意大利人郎世寧1715他遠涉重洋來華傳教,被十分重視西學技藝的康熙皇帝召入宮中,從此開始了長達50多年的宮廷畫師生涯。在繪畫創作中,郎世寧融合中西技法,形成精細逼真的效果,開創了新的畫風,因此受到康熙、雍正、乾隆的高度重視。《百匹馬》是他的代表作之壹。

清代是中國宮廷繪畫的巔峰,意大利傳奇畫家郎世寧是清代宮廷繪畫的領軍人物。正是在他中西結合繪畫技法的影響下,形成了清代宮廷繪畫的獨特風格。郎善畫馬,《百馬》是他壹生壹百多幅馬作品的代表作。這幅畫描繪了壹百匹不同姿勢的馬在吃草和休息。全卷色彩豐富,構圖復雜,風格獨特,趣味性強。

郎世寧,生於1688,死於1766,意大利米蘭人。原名朱塞佩·加斯提裏奧。我年輕的時候在歐洲學習繪畫,為教堂畫聖像。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以天主教耶穌會修士身份來華傳教。到北京後,雍正元年(1723)進入如意閣,成為宮廷畫師。他很好地融合了中西繪畫技法,註重西洋畫中的立體效果、透視和明暗、寫實的合理性和精確的結構。因為會畫畫,又精通建築,所以參與過圓明園的建設。擅長畫人像,動物,花果,羽毛,尤其是馬。他的作品多以西畫寫在絹紙上,略參考中法,以寫實為工,以形為主。他將歐洲的繪畫品種和方法傳授給中國的宮廷畫師,為中西文化藝術的交流做出了積極的貢獻,頗受皇室青睞。死後葬於北京阜成門外。現存作品有《聚瑞圖》、《宋先英誌圖》、《百馬圖》、《李鴻與皇後像》、《平定西域戰事圖》等。

步進地圖

唐恩·李奔的“行走的地圖”

北京故宮博物院珍藏的布吉圖。《帛書》為彩卷,長38.5厘米,寬129.6厘米,為唐代著名畫家顏所作。這是壹部具有重大歷史和藝術價值的作品。

《布吉圖》以貞觀十五年(641)吐蕃首領松贊幹布與文成公主成親的歷史事件為主題,描繪了唐太宗接見前來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使臣陸東贊的情景。

在這幅畫的右半部分,唐太宗坐在臺階上,周圍都是宮女。左邊是三個前禮官,壹個是陸東贊,壹個是翻譯。唐太宗的形象是整個畫面的焦點。作者煞費苦心地生動細致地描繪了它。畫中的唐太宗儀表堂堂,眼神深邃,表情肅穆,充分展現了盛唐明君的風範與威嚴。為了更好地突出太宗至高無上的風範,作者巧妙地運用對比手法來烘托表演。第壹,宮女嬌小稚嫩,她們執扇或舉網、側身或直立、或傾向或行走的姿態,體現了唐太宗的恢弘、深沈、穩重,這是壹種對比;其次,陸東贊真摯的謙恭有禮,襯托出唐太宗平和可親的態度,這就是正面的對比。畫面沒有背景,結構從右到左,從近到疏,重點突出,層次分明。

從繪畫藝術的角度來看,作者的表現手法相當精通。衣服花紋的物體輪廓圓滑流暢,有韌性,滑而不滑,滯而不滯;主要人物的表情、舉止生動,刻畫更能傳達神韻;圖像部分暈染,比如人物寫的靴子的皺紋,很有立體感;整卷色彩厚重純凈,大面積紅綠塊交錯,富有節奏感,視覺效果鮮明。這幅圖據說是宋代的臨摹,但更為準確,仍然保留了原作的真實性。有宋初張友芝小篆的故事,也有唐李道之、李德裕“重裝背囊”時題寫的兩行字。

唐宮仕女圖

宣與的《唐宮女圖》

唐代作為封建社會最輝煌的時代,也是仕女畫的繁榮階段。中國古代美女雕像“美、悲、病”。唐代仕女畫以端莊、美麗、典雅著稱。《唐宮佳人圖》展現了唐代美女的形象,只要她壹轉頭壹笑,就有百種法術。其中最傑出的代表有張宣的《遊春圖》、《虢國之妻》、《道蓮圖》、《周舫戴花揮扇圖》、《晚唐共樂圖》等。她們的貴族女性生活情調成為唐代仕女畫的主要藝術特色。

張璇和周舫是唐代最著名的女畫家,她們以畫家聞名於世。盛唐張軒的貴族人物畫最為聲名狼藉,既表現了上流社會女性的容貌和情態,又巧妙地刻畫了“金井梧桐葉黃”的蒼涼情調。周舫出生於壹個貴族家庭,畫了許多宮女。他的風格是悠閑的,豐富的外表,簡單的衣服和柔和的顏色,使他獨樹壹幟。

五牛圖

雲的《五牛圖》

《五牛圖》是北京故宮博物院的珍藏。麻紙,長20.8厘米,寬139.8厘米,無郵票。作者是唐朝著名的宰相韓坤。

韓偉(723-787),長安(今陜西Xi)人,少師之子。當時韓幹以畫馬出名,韓坤以畫牛出名,後來被稱為“二韓牛馬”。這幅五頭牛的畫是韓坤畫的最生動的壹幅。五匹健壯的老黃牛被當朝宰相“擬人化”,傳達了關註現實、努力工作的精神信息。

該書問世後,收藏者包括趙構、趙伯昂、趙孟頫、甘龍等名人。在明朝,它幾經易手。清兵入關後,下落不明,直到乾隆年間,才從民間征集,珍藏於宮中。1900年,八國聯軍洗劫故宮,“五牛圖”在國外被搶,從此杳無音信。20世紀50年代,壹位居住在香港的愛國者發現了它。

1950年初,周恩來總理收到這位愛國者的來信,信中說唐代韓寒的《五牛圖》要在香港出鏡,畫的主人要價65438+萬港幣,他出不起,希望中央政府出資盡快追回國寶。周總理立即作出批示,要求文化部鑒定真偽,不惜壹切代價買回,並指示派可靠人員護送,確保文物安全。文化部接到指示後,立即組織專家赴香港核實《五牛圖》確為真跡。經過多次協商,最終以6萬港幣成交。

《五牛圖》回到故宮,畫面千瘡百孔,殘破不堪。所以官方博物館花了幾年時間才組織專家修復完好。讓今天的人有幸看到這張“五牛圖”。其筆精細,描寫生動,引人入勝。它的珍貴還在於,中國古代存活下來的人,大多是花鳥,用牛作畫的人,如此傳神,《五牛圖》堪稱孤品。

漢宴圖

五代顧的《韓熙載夜宴圖》

韓熙載的《夜宴圖》是北京故宮博物院的珍藏。帛書長28.7厘米,寬335厘米。是五代大畫家顧所作,在壹幅長卷中描繪了韓熙載壹家宴飲作樂的情景。筆細而圓,色彩豐富,人物清秀,栩栩如生,名揚海內外。它是五代人物畫中最傑出的傑作。

《韓熙齋夜宴圖》長三米,分為五段,每段之間用屏風隔開。第壹段描繪了韓熙載在宴會上與客人彈奏琵琶,生動地展示了韓熙載和客人的全神貫註。第二段描繪韓熙載親自為舞者擊鼓。所有的嘉賓都帶著欽佩的目光看著韓熙載的鼓點,似乎都被這美妙的鼓點陶醉了。第三段描寫宴會中途的休息場景。韓熙載正坐在床上洗手,和幾個女人說話。第四段描寫韓熙載坐著聽管樂。韓熙載盤腿坐在椅子上,好像在和壹個女人說話,另外五個女人正準備上場。他們雖然坐成壹排,但各有各的動作,並不呆板。第五段描繪了韓熙載中所有嘉賓與歌手交談的場景。

這幅畫卷不僅是壹幅描繪私人生活的圖畫,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那個特定時代的風俗。得益於作者的細心觀察,從不遺漏壹個細節,生動地刻畫了韓熙載的生活場景,畫面中所有人物的音容笑貌都栩栩如生。在這部傑作中,有四十多個表情各異的人物,像蒙太奇壹樣重復出現,個性突出,表情自然。《韓熙載夜宴圖》從生活的壹個側面生動地反映了當時統治階級的生活場景。畫家以驚人的觀察力和對主角命運和思想的深刻理解,創作出了這幅值得我們永遠回味的佳作。

據說這幅畫卷是宮廷畫家顧奉其先師李煜之命所作。這幅畫卷中的主角韓熙載,五代北海人,後唐壹位道光年間的秀才,文筆兼畫,壹時聲名鵲起。父親因為壹些事情受到懲罰,於是韓熙載逃到了江南,去了南唐。當初,南唐領袖李靖深得寵信。李煜繼位後,北方的後周威脅著南唐的安全。李煜壹方面與北周的屈辱講和,另壹方面又千方百計地懷疑和陷害來自北方的官員,整個南唐統治集團內部的鬥爭愈演愈烈,岌岌可危。在這種環境下,住在高職院校的官員韓熙載為了保護自己,故意裝扮成生活中腐敗糊塗的人,讓李後主不會懷疑他是壹個有政治野心的人。但李煜還是不信任他,就派畫院的顧和周文舉到他家,暗中刺探韓熙載的活動,並命令他們把所見如實畫出來給他看。還是比傻子聰明的韓熙載當然明白他們的目的。韓熙載故意以不問時事、縱情歌舞、醉生夢死的形式,進行了壹場酣暢淋漓的表演。古憑著敏銳的洞察力和驚人的記憶力,把韓熙載在家設宴的過程背了下來,回去後立即開始作畫。李煜看到這幅畫後,暫時放過了韓熙載等人,但壹幅傳世佳作流傳了下來。

千山萬水

北宋王希孟《千裏江山圖》

《千裏江山圖》是北京故宮博物院的珍藏。帛書,彩色,長51.5cm,寬1191.5cm,為我國北宋青綠色山水畫。作者:王希萌。王希蒙,18歲,北宋畫院學生。後來,他被叫進了中國禁書館。他由宋徽宗的趙霽親自教授,六個月後,他創作了壹幅橫跨全國的千裏圖。他是壹位才華橫溢卻不幸早逝的青年畫家。

這幅畫描繪了起伏的群山和廣闊的河流和湖泊。依山傍水,點綴著漁村野市,亭臺樓閣,茅庵茅草屋,水磨長橋,穿插著釣魚、航海、散步、抓腳、遊玩等人們的活動。圖像精細而細致。人物雖小如豆,但態度鮮明。鳥兒雖然溫順,卻有翺翔的潛力。巖石雕刻的方法結合了南方和北方的優點,並結合了麻和斧頭砍。著色繼承了唐代以來的藍綠色畫法,在簡單統壹的藍綠色基調中求變。以赭石為襯托,石青和石青的顏色在對比中更加鮮艷奪目。整個畫面氣勢磅礴,氣勢磅礴,充滿了濃郁的生活氣息。它描繪了像織錦和刺繡壹樣的自然景觀,特別美麗和壯麗。是壹幅寫實而理想的山水畫,是中國傳統山水畫中不可多得的佳作。卷軸後有當時蔡京的題字,證明這幅畫是真跡。

《千裏河山圖》展現了山巒、深谷、峰巒平坡、溪流飛泉、水鄉野市、漁船遊艇、小橋水車、茅草亭臺,以及釣魚、觀光、旅遊、渡江等人們的活動。它完整地繼承了隋唐以來青山綠水的表現手法,突出了石、青石、綠的濃綠效果,使畫面明亮豐富。水、天空、樹木和石頭都被渲染成粉和赭石的顏色。寫生畫輪廓,偶有無骨法畫樹幹,觸摸畫山坡,豐富了綠色景觀的表現力。人物的活動栩栩如生。充滿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千裏河山》是壹幅綠色的大型手卷。畫面上河流浩蕩,天空遼闊,應該是南方水色;群山起伏,略少平原,險峰高聳,峭壁嶙峋,卻是北方山景。構圖充分運用了“平遠”、“高遠”、“深邃”的組合,表現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山巒、丘陵和山谷、瀑布和急流、小樹林和竹林,人類的造物:亭臺樓閣、水榭、寺廟、亭臺小橋、村落水磨等。,以及無數走自己路的人。整幅描繪做工精細,水面布滿勾風頭像圖案,毫無懈怠。壹切都有比例,有角度,布局合理。另壹方面,巖石用大綠松石上色,即勾切後,底部先鋪赭石,再將石頭塗上青石綠,層層疊疊。石青石綠是壹種礦物顏料,具有很強的遮蓋力。經過層層疊加,質感凝重,與整幅畫的深綠、墨綠色調融為壹體,明亮而不媚俗。雖然沒有金色山水那麽金黃,但感覺還是很壯美的,這也是這幅畫比之前唐代的青綠山水更成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