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味”是什麽?古人有兩種意見。壹個是比喻以前的人對讀書的感受。“讀經典味如飯,讀歷史味如菜,讀百家味如醯糖。”這三種體驗統稱為“三味”。其二是“三味”出自宋代李殊《邯鄲書目》:“詩書味太濃,史斷,子酰基,為三味。”這是把詩歌、歷史等書籍比作佳肴,比作美好的精神食糧;魯迅讀書的三潭印月兩邊的柱子上有壹對擁抱,上面寫著:“樂無聲而孝為唯壹,多湯為詩書”,可見《三潭印月》中的“三味”應該這樣用。三是借用佛語。“三摩地”是梵文三摩地的音譯,原本指的是讀佛經、明白經文意思的三種境界:壹是“定”,二是“受”,三是“等持”,意思是念誦前要停止雜念,讓心神安定、專註;理解儒家經典的態度壹定要端正,要有各種恭敬虔誠;在學習的過程中,妳要全神貫註,保持壹以貫之的精神。隨著佛教思想與漢文化的融合,“三摩地”逐漸引申為對事物本質精神意義的概括,出現了“中三摩地”“中三摩地”等壹些說法,用來形容認識知識的準確和深刻。
三潭印月:是清末紹興壹所著名的私塾。魯迅先生12歲在此求學,老師是壽鏡湖先生。三潭印月,三間長房之間的小客廳,原是壽家的書房。壽吳京先生已經在這裏教書60年了。“三潭印月”的風味:魯迅先生在他的名篇《從百草園到三潭印月》中提到的“三潭印月”,就在魯迅先生少年時期讀書的浙江省紹興市魯迅先生故居附近。那麽,為什麽叫“三潭印月”呢?原來“三味”來源於“讀經典味如稻梁,讀歷史味如瑤傳,讀百家味如醯糖”這句古話。大意是:讀四書五經是吃米和面的基礎;讀《史記》嘗起來像喝了酒,吃了美食:讀《百家爭鳴》之類的書嘗起來像醬醋(就像做菜的調料)。“三潭印月”匾額為清代幹嘉年間著名書法家梁山洲所書。當時牌匾兩側掛著這樣壹副木刻對聯:“我沈默孝順,太愛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