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打開了紫禁城的大門。
中國無數稀世珍寶和古代文物被這些侵略者洗劫壹空,大量屬於我國的珍寶流散海外。
今天,我國正在努力追回這些流散的文物。
然而,事情發生了變化,我們正在努力追回屬於我們自己國家的文物。有些人會因為各種個人原因去捐。
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壹,就是他晚年大量捐贈的翁氏第六代繼承人翁王鍔。
那麽,翁家收藏的是什麽樣的文物,以至於翁捐贈國外會在中國社會引起軒然大波?他為什麽要這麽做?
今天,讓我們壹起走進這個故事,從愛國華僑到人人喊打的“漢奸”,壹探究竟。
提起翁這個姓氏,國內很多人都會想到那個著名的歷史人物,“兩代帝王之師”,清末著名文官之壹翁同龢(hé)。
的確,翁的家藏與這位晚清名臣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事實上,如果翁氏家族世世代代不做官,普通人又怎麽會有機會積累被譽為“晚清九書之壹”的家藏呢?
翁氏家藏源於翁同龢的父親翁心存。
翁心存曾是秀才,官至體仁閣大學士,授同治皇帝。壹舉徹底改寫了翁脈的命運。
翁的人民開始有機會接受更好的教育和更多的發展機會。
尤其是對於翁新村的子弟,在翁新村的悉心教導下,翁舒同、翁同龢、翁同龢三兄弟先後考中進士為官。
兄弟倆不僅繼承了父親翁心存好學的心性,還繼承了父親收藏古籍、鑒賞字畫的愛好。
翁新村和翁舒同都花了大量的錢購買封閉的研究和大量的罰款書籍。如此大規模的購買,也讓翁氏家族的藏書數量大大增加。
翁新村去世前,將家裏的藏品壹分為二,分別交給翁同龢和翁舒同繼承。
翁舒同的傳承很順利,但到了翁同龢身上就有點坎坷了。
他壹生無子,所以選擇了哥哥翁同龢的兒子翁增漢為繼承人。
本來對翁增漢活潑健康的身體感興趣,沒想到翁增漢英年早逝。唯壹的孩子也生病了,不到壹歲就去世了。
翁同龢壹脈相承,再次面臨失去繼承人的危機。為此,他只能故技重施,采用領養的方法。
翁同龢生前非常喜歡翁舒同的後代翁誌,所以選擇了他的壹個孩子收養。
被選中的嬰兒是翁王鍔。
翁王鍔名義上是翁同龢的後代,實際上是翁舒同的曾孫。他和他的生父翁誌毅分別是翁同龢和翁舒同的繼承人。
翁王鍔雖然從天上得到了壹筆財富,但這對他來說未必是好事。
作為繼承人,他從小就要接受嚴格的家庭教育,對四書五經、文獻爛熟於心,以滿足家族對繼承人的高要求。
但是小翁王鍔甚至沒有機會看到這些收藏品。
壹是因為翁王鍔太年輕。按照家族規定,他必須年滿30歲才有資格接手翁的家族收藏。
其次,由於局勢混亂,翁的後代壹直在轉移家族寶藏的位置,以便保存它們。除了少數核心族群,根本沒人知道家族寶藏的具體位置。
翁同龢去世後,翁氏家族的藏書經歷了兩次大規模的轉移。
有壹次是從北京的家搬到江蘇常熟老家,還有壹次是從常熟搬到翁後人居住的天津。
在翁長大之前,他家的那部分藏書壹直由母親胡和父親翁誌毅保管。壹起的,還有翁舒同的家藏。
1948年的秋天,壹個在國外生活了10年的男人,帶著妻女漂洋過海,回到了東方的故鄉。
他的意圖。我希望我從未見過我祖國的女兒。可以回來見見家鄉。
同時,他已經年滿30歲,家人也已經給他寫信,讓他回國,接手壹份家族遺產。
這個人就是翁王鍔,因為逃避國內戰亂,完成學業,壹直漂泊海外。
翁王鍔從小就知道,他將在30歲時繼承壹筆豐厚的收藏,所以收到信後,他立即啟程回國。
盡管翁王鍔知道他的責任是保護家族的藏書,但當他來到他的家族在天津建立的圖書館時,他還是感到震驚。
眼前浩如煙海的藏品,並不是翁家的全部。他的生父翁誌毅已經把他收藏的血脈搬走了,剩下的就是眼前的東西了。
他年輕時在家鄉江蘇常熟接受傳統的中國教育。後來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學電氣工程系。
第二年,1938,他為了躲避戰亂去了美國。
當時,翁·王鍔只身漂洋過海,身上只有2000美元。他很幸運。他被介紹到以工科聞名的普渡大學,獲得了機電工程碩士學位。
然而,在國內外讀了四年之後,翁王鍔深感自己不適合機電工程,於是決定轉行學藝術,並考上了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美術系。
之後留在美國,結婚生子。
因此,這是翁王鍔第壹次親眼目睹他所繼承的這些藏品。
翁王鍔走在圖書館裏,看著承載著時代和歷史文化積澱的古籍、字畫。
作為壹個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他知道自己必須保護好眼前的這些藏品,哪怕賭上余生,無論是為了歷史傳承還是家族傳承。
然而,準備安下心來守護藏品的翁王鍔很快就在天津得知了壹個噩耗,那就是遼沈戰役即將打響,即將陷入戰爭。
戰爭是無情的,哪怕只有壹發炮彈落在圖書館附近,也會輕易摧毀這些藏書。
翁王鍔別無選擇,只能放棄定居的想法,並立即開始轉移這些收藏品。
起初,翁王鍔想模仿家裏的祖先,把藏品從北京轉移到天津。他想秘密地把這些收藏品從天津運到上海。
於是他帶著妻子和女兒來到上海,希望能在上海找到合適的地方收藏這些文物和典籍。
但他的想法很快被現實戳破。
由於戰爭,國民黨占領區發生了嚴重的通貨膨脹。
翁王鍔後來回憶說,雖然當時上海不是戰區,但也受到了影響。
物價飛漲,經濟瀕臨崩潰。每天都有人拿著大量的錢去掠奪物資。
翁王鍔也深受通貨膨脹之苦,他在美國的積蓄也逐漸耗盡。直到5438+00年6月,他家的生活難以為繼。
不得已,他只能選擇在還有機會的時候回到美國,這些文物自然被帶到了美國。
畢竟那個時候,翁家其他人都已經自己照顧自己了。除了他們,翁王鍔還能信任誰來保管這些收藏品呢?
10月,翁和他的妻子及女兒乘美國飛機離開中國。
離開上海之前,翁萬戈托收拾好了所有的行李。
為了應付美國人在海上的抽查,翁王鍔不得不忍痛放棄。那些容易引起註意的古董物件只有外國人看不懂的書籍和字畫,以及壹些中國的文房四寶。
當時的海上運輸遠沒有今天安全和緩慢,經常發生海難。
但是翁王鍔,在這個時候,別無選擇,只能把壹切交給上帝來決定。
他在心裏向天堂祈禱。如果上天願意讓翁氏家族逃過這壹劫,他願意用壹生去守護這些家族的財寶。
經過幾個月的長途航行,翁王鍔於1949年春抵達美國,接收了全部文物,基本完好無損。
於是,翁王鍔也開始了他長達數十年的守護使命。
翁氏家族收藏的這部分壹直生活在國外,直到幾十年後的1985。
時代在不斷變化,面對歷史的變遷,翁氏宗親不得不重新思考保護家寶的方式。
1951年,得知自己無力保護翁舒同的藏品,翁之瑜將其五代藏品分成五批,捐贈給北京博物館。
遠在美國的翁王鍔還不知道這壹切的發生。
他還是沿襲了翁當年低調不公開的收藏路線,小心翼翼的收藏了那部分家當,連妻女都不準接觸。
翁王鍔再次出國後,壹直充當著中西文化的橋梁。
他用自己的攝影和電影制作傳播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希望促進中美文化交流。
後來,翁王鍔轉行到影視器材行業,認識了很多電影制片人。
在壹次商界朋友的聚會上,翁認識了壹位名叫司徒惠民的電影藝術家,兩人成了朋友。
不久後,慧敏司徒回國發展,並與翁王鍔斷絕了聯系。
當時兩個人都不知道這段友誼,以後還有進壹步發展的機會。
1978,60歲的翁王鍔退休了。
在接下來的幾年裏,翁王鍔沈浸在整理藏品和研究藏品。
直到1985,壹位美國教授發現了翁王鍔。他得知翁王鍔在中國有珍貴的古籍,所以他問翁王鍔借展覽。
翁王鍔本來不準備同意,但是考慮到這是壹個很多國家都會參加的大型展覽,如果借書的話,可能會弘揚中國的傳統文化。最後借了十種宋朝的書。
正是翁的借出,讓翁氏家族失傳已久的藏品重新出現在世人面前。
1985期間,翁藏書出現在美國大都會博物館“中國珍本書展”上。這條消息壹傳回國內,立刻引起了各界人士的關註。
不少專家學者紛紛聯系有關部門,希望國家能購買壹些翁的書,不要讓這些珍貴的國家文物流落海外。
負責這次聯絡的不是別人,正是已經回國擔任文化部副部長的惠敏思圖。
這壹次,翁王鍔被勾起了思鄉之情,於是他每年回中國壹次。
每次,翁王鍔都會去不同的省市。似乎他想看看過去幾十年沒見過的故國,來彌補自己的遺憾。
在旅途中,很少有人能發現翁王鍔的華僑身份。
因為翁王鍔雖然已經50多歲了,離開中國也有幾十年了,但他的中文壹點也不陌生,而且從不夾雜外國口音。
興趣來了,他會說幾句上海話。他在中國這片廣袤的土地上紮根。
1990年,翁王鍔將祖屋捐贈給家鄉常熟,即現在的翁同龢紀念館。
2000年,經過多次討論,翁與中國嘉德國際拍賣公司達成合作,轉讓他的部分書籍。
就像當初,他悄悄地把藏書帶走壹樣,翁王鍔和他的妻子,這壹次悄悄地,帶著542冊古籍回到了中國。
這批翁的藏書被成功地轉移到上海圖書館。
翁的古籍壹拿出來,許多專家不禁感嘆,這是中國最重要、最完整的古籍善本。被譽為“海外文物收藏最重”。
可見,翁王鍔在保存書籍方面,下了多大的功夫。
我為家人而活,家人成了我的生命。陶壹生致力於保護家族藏品,也是壹個藏品世家的繼承人,承擔著傳承的使命。
他開玩笑說,他對這些藏品比對自己的孩子還要小心。這些年來,我幾乎把自己變成了文物保護專家。
後來,上海圖書館通過談判和轉讓購買了這批翁的藏書,花了450萬美元。
當時,人們對此事頗有怨言,因為與那些捐錢的慈善家相比,翁王鍔采用的是拍賣方式。
這不免讓人覺得他有借自己的書牟利的想法,打著愛國的名義在搞錢。
尤其相比之下,翁王鍔的生父,翁誌毅的做法和翁的行為,難免有點小家子氣。
但是大部分人還是很理性的,認為這個藏品屬於翁氏家族的祖先。
翁誌毅願意無償捐獻,是因為別人願意。我們不能強迫翁王鍔無償捐贈。因此,在這壹時期,人們仍然對翁王鍔保持著積極的態度。
2008年,翁王鍔帶著壹批藏品來到中國舉辦展覽。這也是中國人民第壹次親眼看到稀世珍寶《長江萬裏圖》。
這是翁同龢生前最喜歡的收藏。為了得到這幅畫,翁同龢甚至花了很多錢挪用房款。
國家壹直想購買這些收藏品,但翁王鍔從未同意。對於這幅與翁家族有著密切關系的畫作,翁王鍔壹直難以割舍。
在接下來的幾年裏,翁壹直在陸續向中國捐贈,其中壹些被翁的家人收藏。
2010北京大學接收翁捐贈的《袁紹贊圖》。
2015至12,上海圖書館接收了翁捐贈的《翁同龢日記》等47卷珍貴的翁文獻。
2016年,翁留在常熟的部分藏書被翁的子侄捐贈給圖書館和博物館。
南京圖書館已獲得7000余冊,常熟圖書館有1,712冊,其中部分具有重要史料價值,已被列入常熟博物館。比如《禦軍制考》、《水寨日記》等手稿。
2018年,100歲的翁王鍔進行了人生中最後兩次捐贈。
曾經有兩件巨大的繪畫珍品捐贈給上海博物館,分別是明代沈周的《戴琳謝安東山圖》軸和清代王的《杜甫詩圖》軸。
這壹次,翁王鍔贏得了國內媒體的好評。
但另壹筆捐款不僅讓這些贊譽煙消雲散,也給他帶來了巨大的爭議。
就在翁王鍔結束對中國的捐贈後,同年7月28日,他在百年誕辰之際宣布,將183件書畫藏品無償捐贈給波士頓美術館。
這種捐贈無疑在中國引起了軒然大波。絕大多數中國人不能理解翁王鍔的行為。
他們想,作為經歷過戰亂、山河破碎的人,怎麽能把中國的寶藏給外國人呢?
要知道,在美國的博物館裏,過去關於中國的歷史文物都是被他們從中國搶走的,代表著中國屈辱的歷史。
當時,翁王鍔的行為被憤怒的人們定義為“賣國”。
他在網絡上的聲音也不絕於耳,認為翁王鍔忘祖,不配做支持戊戌變法的翁同龢的後代。
雖然翁王鍔解釋說,這是因為他希望這些收藏品能夠得到更好的保護。
然而,這種解釋無疑更加激怒了網友。他們認為翁王鍔是中國的博物館,不如外國的博物館,是在為自己的無恥行為找借口。
向美國博物館捐贈文物對翁王鍔來說真是壹件壞事。他不理解中國人對故土和國家的感情,沒有考慮歷史因素。
但對於翁王鍔本人,我們應以更理性的態度來評價他。
首先,翁家族藏書在中國文物古籍收藏史上具有非凡的意義。
在動蕩的局勢和戰爭的硝煙中,翁·王鍔盡最大努力使這些藏品保持完整。
這本身就是對中國古籍收藏的壹大貢獻。沒有他,就沒有我們現在看到的歷史古籍收藏和字畫收藏。
其次,翁王鍔在中國捐贈了許多古籍,回饋社會。
雖然和親生父親壹樣,出於家族的大義和保護藏品的無私理念,他沒有全部捐出。
但是,說他忘祖、“賣國”,實在是醜八怪,有失偏頗。
事實上,翁王鍔的壹生是非常矛盾的。
他從小被領養,雖然他生在中國,長在中國。但是到他100歲的時候,他實際上大半輩子都在美國度過。
他有美國綠卡,他的孩子和後代都在美國學習生活。很難說他是中國人還是美國人。
即使他對家國有感情,不忘家鄉,也要考慮家庭和孩子。
我們不難發現,翁·王鍔這次的捐贈對波士頓博物館來說是很有價值的。
他的孩子可以通過這筆捐款在波士頓博物館獲得工作,也可以打開壹條進入美國上流社會的道路。
這次翁王鍔的捐贈,讓我看到更多的是壹位年邁的父親在盡力為孩子規劃未來。
為此,他不惜犧牲自己多年來在國內積累的聲譽和自己的後期。
在中國歷史上,外籍華人回饋祖國、捐贈文物的事件比比皆是。
許多愛國收藏家也願意將他們的珍貴藏品捐獻給國家。
他們並不都是名人,大部分都壹直默默奉獻,從不求回報。
例如,趙泰來,壹位23歲繼承遺產的愛國華僑,用了20年時間將他繼承的6萬件文物全部捐獻給了國家。
結果在2008年獲得了中國首屆文化遺產保護“年度十大傑出人物”。
但是,我們不能強迫每壹個擁有文物的人都做出這樣無私的奉獻。
翁王鍔不是不愛國。從他過去的行為中,我們也可以看出他對自己的祖國有著深厚的感情。
只是家國情懷。最終沒有滿足自己內心的感受,擔心孩子的未來。
死者已經去世。翁王鍔先生於2020年2月9日在家中逝世,享年102歲。
翁家所隱藏的傳奇故事也隨著他的去世離開了時代的舞臺。
翁王鍔的壹生既是幸運的,也是不幸的。
他繼承了翁的家藏,人人羨慕,同時又肩負著保護的使命,絕不能讓家藏毀於壹旦。
隨著時代的變遷,這些寶藏屬於翁王鍔,也屬於國家。
翁王鍔作為物主,非常清楚這些文物的附加意義,所以這些文物的歸屬只有兩種,要麽在翁家繼續傳承,要麽回歸祖國。
翁王鍔壹直是這樣計劃的。在他100歲之前,他壹直在捐贈他家的藏品。
只是人老了,難免心軟。比起遙遠的祖國,他更看重自己的孩子。他擔心孩子的未來,又舍不得收藏壹輩子,離自己太遠。
壹時的混亂是生命的損失。
雖然翁王鍔的行為給子女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但賣掉家人收藏的國寶來換取這壹切,還是讓人難以接受。
只希望後人能從中吸取教訓,當這樣的事情再次發生時,能考慮國家大義多於個人私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