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傣族的歷史和起源

傣族的歷史和起源

傣族起源於怒江、瀾滄江中上遊。傣族先民聚居的瀾滄江、怒江中上遊地區出土了大量的古遺址。

其中,玉水坪遺址(怒江州蘭坪縣桐店鎮)已鑒定至少有壹萬年歷史,塘子溝遺址(保山市隆陽區蒲縹鎮)已鑒定至少有八千年歷史。從出土的房屋遺跡、火堆遺跡、農具、動物化石等實物中,可以看到傣族先民的無字史書,信息量大、厚重、生動。

至少在3000年前,傣族先民已經在瀾滄江、怒江中上遊建立了幾個小國,其中“張萌”最為強大。漢代歷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中把“張夢”記載為“騎象之國”。

公元前5世紀,瀾滄江、怒江中上遊的小傣國組成了以“張夢”為中心的聯盟國,“張夢”王成為整個聯盟國的主人,被天下人稱為“昭隆”,被天下君王稱為“愛隆”,“張夢”逐漸被稱為“孟大光”。

《華陽國誌》、《後漢書》等漢文典籍將這個傣族聯盟國記載為“哀牢國”,而傣族典籍則記載為“孟大光國”(音譯“大光國”,意譯“中央國”)。

公元前109年,漢朝吞並滇國(滇池、撫仙湖壹帶)後,征服了滇國以西的“昆”、“張”等部落,向西進入“孟大光”(哀牢國)境內,設立軍事據點(縣)。

此後百余年間,“滇”、“昆”、“張”等民族多次與漢朝反目,均被漢朝追入“孟大光”(喪地)。傣族先民吸收了“滇”、“昆”、“張”等大量民族,最終形成了強大的民族。

傣族的習俗:

禁忌外人騎馬、趕牛、挑擔和蓬頭垢面進入寨子;進入傣家竹樓,要在門外脫鞋,往裏輕走。不能坐在壁爐上方或跨過壁爐,不能進入主人的內室,也不能坐在門檻上;

壁爐上的三腳架不能動,火不能蹬;不要在家裏吹口哨剪指甲;不要用衣服當枕頭,也不要坐在枕頭上;晾衣服時,上衣要在高處晾,褲子和裙子要在低處晾;進入佛寺要脫鞋,避免觸摸小和尚的頭部、佛像、長矛、橫幅等佛教聖物。

擴展數據

傣族的飲食文化;

大部分傣族人都有兩餐相食的習慣,以大米和糯米為主食。德宏傣族的主食是粳米,西雙版納傣族的主食是糯米。通常是立即食用。人們認為粳米、糯米只有立即食用才會失去原有的色澤和香味,所以不吃隔夜飯或很少吃,習慣用手捏米。

傣族是壹個居住在海拔低、地域廣的地方(俗稱“壩子”)的民族。由於氣候、溫度等自然因素的影響,生活在壩上的傣族人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喜歡吃酸的食物,所以被稱為“酸”。

在傣族的名菜食譜中,幾乎所有的名菜都離不開酸。作為調味品,“酸”既有植物性的,如竹筍、酸橙;還有動物,比如酸蟻;也有化學反應做出來的,比如醋(自制)。

壹方面,傣族人的飲食是嗜酸的,這與他們的生活區域有關。傣族人生活在炎熱幹燥的地方。酸性食物不僅能幫助消化,還能增進食欲,預防中暑。

傣族人嗜吃酸,是在與自然抗爭的過程中,克服高溫等自然因素而逐漸形成並保存下來的。它是勞動過程中形成的最簡單、最直接、最有效的習俗,也是傣族飲食文化中最引人註目的亮點,是最能體現民族特色的反映。

百度百科-傣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