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善本 - 古代漢語中“和”的含義

古代漢語中“和”的含義

和1[?ㄜˊ]

【《廣韻》胡歌車,葛平,包廂。〕

也叫“惠1”。也叫“Ba 1”。也叫“1”。也被稱為“? 1”。

1.和順;和平。《書康專利》:“惟民和。”蔡慎傳:“民不情願而順從。”《史記·淮南衡山列傳》:“漢至,王(淮南王)視其色和。”唐翰宇與祖員陸的外書:“賢才,義和。”沈清賦《浮生六記》:“尊萬物,與人和。”2.和諧與協調。《禮樂誌》:“其聲溫潤柔。”3.適中;剛剛好。李周天官大司徒:“談劉德:知、仁、聖、義、忠、和。”鄭玄註:“和而不剛,和而不柔。”《李周·官純·達樂思》:“以樂教國:華、和、友、庸、孝。”鄭玄註:“和,剛,柔。”《論語·學而》:“有壹子曰,‘和為禮最可寶貴。”楊樹達註:“和諧,這個說法是恰當的,恰當的,恰到好處的。" 4.指身體健康,舒適。”《舒威·程鵬·王燮傳》:“據說靈裏無智,聖弓再違。”唐麗華對國家興亡的解釋是:“身體不和諧,就會是藥石,針灸就會是它。" 5.和諧;和諧。”《臯陶休姆書》:“同殷,恭敬而誠。"孔傳曰:"用五禮以正諸侯,使之恭敬仁慈。“《孟子·公孫醜》:“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晉書·百官誌壹》:“玄宗宣元年,立縣令法,以六事考之...五倍軍民,六倍言。”韋唯《東方》第六章:“鄰村有個張氏兄弟,因不和分居。" 6.呼喚和諧;使和諧。”《書·周官》:“宗伯掌國禮,統禦神民,和而不同。“《左傳·隱居四年》:“我聞道德與人,而不聞亂。" 7.喬伊。焦的詩《擇友》:“雖笑未必和,雖哭未必悲。“丫丫子的詩《五月二十六日延安壹首歌獻給毛主席》中寫道:“工農在新世界裏幸福,革命成功。”見“和平會議”。8.溫和溫暖的氣候。晉代陶謙《桃花源記》詩:“草榮而諧,木弱而風強。”唐·杜甫《許近四日園宴集》詩:“薄衣蒙水,臉被風吹。”宋·陸遊《書房終日暖搖,倦時將手杖貼小園作長句》(二):“安眠不如按摩,江南十月氣猶和。《痛史》第十九章:“那是壹個大晴天,許多官員前來祭奠。”見“和諧”。9.和解;監管;調整。李周天官食醫:“食醫之掌,同知望六食、六飲、六餐、壹百羞、壹百醬、八寶。"鄭玄註:"和,調也。“《國語鄭語》:“是以五味調口...去聆聽六大法則。"北周庾信《仙山》詩:"金爐新藥舊,銀臺舊。《老殘遊記》第二回:“(那人)隨便和奏壹兩個小調。" 10.和解;爭執過後重歸於好。”《戰國策·楚策三》:“今楚為和,楚得其利,魏受其怨。”《史記·尚軍列傳》:【魏惠王】使河以西之地伐至秦宜河。”斯《長安退役將軍》詩:“翠眉羞紅維吾爾,中原不要兵。”《景陽宮史靜童眼鐵樹鎮妖》:“邪龍在路上拜,欲與真王講和,後當改過。《毛澤東抗美援朝的偉大勝利和今後的任務》:“他們的武器比我們強許多倍,我們能打勝仗,迫使他們安定下來。”見“和諧與困難”。11.意思是壹盤棋或壹場球的結果是平局。這盤棋不分勝負。參見“繪制”。12.合流;組合。《禮記》:“陰陽和合,萬物得之。孔疏曰:“雍,猶也。" 13.成交。”《管子·Q》:“而市井之富也,天下之富也,萬人之和也,有利也。尹註:“和諧就是交易。壹萬人從市場交易中受益。”見《河火》《河市》《河麥》等。14.唐元貞《送樂天江陵途中》詩曰:“紫芽嫩采枝,朱、菊香芽分數瓣。《水滸傳》第十七回:“我要去梁山公園召集千人打這二龍山,妳們附近的村子都被沖走了!”郭沫若的三點建議:“我們不但沒有用河根推翻它,甚至還不時地為它辯護。" 15.介詞。朱利安。來強調壹個單詞或短語敦煌變文集·地獄變文》:“老了,徹底換頭。"宋秦觀《阮郎貴》第四句:"衡陽尚有鵝,晨陽無鵝。”金東解釋袁《西廂記》卷五:“我聽了那番話,也是為我擔憂。" 16.介詞。給予,取代。元代孟漢卿《墨河洛》第四折:“妳和他從壹開始就發消息。壹路上妳碰到了誰?" 20年目睹的怪事現狀,第五次,第二次:"妳跟我去叫船主。" 17.介詞。裘德。”《紅樓夢》第二十六回:“隨便向他要點吃的,也是壹樣。“這二十年見證的奇怪情況,是第二次了:“他跟我買書,想靠我的書價。"老舍的老張哲學:"我只從報社拿十塊錢,不向家裏要錢。" 18.介詞。還是老樣子。代表壹種比較。《二十年來目睹的奇怪情況》第24章:“這不是故意裝飾得像那部小說嗎?”魯迅《吶喊》序:“總之藥店的櫃臺和我的壹樣高。" 19.表示壹種坐標關系。還帶著。宋·嶽飛《滿江紅》詩雲:“三十功名是塵土,八千裏雲月。”之書《與弱侯》:“戲文有好有壞,總散壹時。他們為什麽要太認真?毛澤東的實踐論認為:“壹個人的知識無非是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魯迅《吶喊的兔子和貓》:“憤怒、失望和蒼涼使伊拉克不得不在角落裏挖壹個新的洞。" 20.擬聲詞。參見“和”。21.車鈴。”李周《夏關大禹》:“凡用道器者,是和諧之節。"鄭玄註:"欒載衡,與載石,皆以金為鐘。”韓和劉向對《說苑·談叢》說:“欒設在侍衛,何設在詩。馬動了就會唱歌,而且唱的很和諧。”見“何欒”。22.古代軍營的大門。夏曰:“京乃雍之門。"鄭玄註:"軍門寫"和",今稱"基門",立兩條幅以思之。"漢《東京賦》:"二和為樹表,司祭授之。”《文選》:“果之政為夷,而距之遠為上壘。李善註:“雍,軍營正門。”唐高宗的《盛唐頌》:“引兵師,動而控城。" 23.古代樂器。古代軍事樂器僅限於。”李周《官純小詩》:“掌六樂之節音,與之和也。鄭玄註:“和則囿於。" 24.古代樂器。蕭聲。”伊犁鄉射禮》:“三盛壹和。"鄭玄註:《爾雅》雲:小者為和。"按《爾雅·釋樂》郭璞註:“十三春。”《新唐書·禮樂十壹》:“盛、和、蕭、遲、郁皆壹,堂下。”25.棺材標題,棺材兩端凸出的部分。《呂春秋開春》:“昔王葬於臥山之末,溺其墓,見棺。”南朝和宋代的謝惠連寫道:“[古墓]中有兩具棺槨,呈方形,兩端無諧。”林紓《蘆偉人呂梁的女兒》:“復室空無人煙,長命材貯四方。”26.古代音樂術語。指單純用管樂器演奏。《爾雅·釋樂》:“唯鼓瑟為階,吹為和。”《舒威·禮治四》:“是壹首歌叫的謠言,是壹句話的總和。”27.古代的五聲、戲曲前面的部分叫“和”,這還是今天的介紹。楊明沈《盛安詩話·樂題釋》:“燕在宋前,勢亂在宋後,亦似吳聲、戲曲。" 28.古代法律術語。說明雙方都願意。”《後周皇帝元年·子簡》:“有夫婦奸,無強弱和合之問,男女同死。”胡三省註:“和諧是指男人和女人互相欣賞,想動情,想通奸。”見“和諧與分離”。29.數學術語。指兩個或兩個以上數字的總和。畢達哥拉斯藝術被稱為畢達哥拉斯和。明代徐光啟《句意》:“句分和,求分求句。"羅清石林《句股橫切面與比較算術》:"有句股和,有橫切面寬與橫切面,有句求。“四加五的和是九。30.古代工匠的名字。”書顧銘》:“葛葛,和平之弓。”孔傳:“和是古代能人。" 31.春秋時期壹個好醫生的名字。晉平公在秦國求醫,秦伯做了醫療,看了看。這種疾病的醫學治療和知識是無法治愈的。趙萌被稱為壹個好醫生,禮貌地回來了。參見左《公年》。後來,是個好醫生。見“平和”與“中庸”。32.日本國家名稱。也用作日本的別稱。日本自稱大和民族,簡稱大和。參見“賀文”和“和服”。33.而南見“和佛”“南”。34.通過“公告”。宣布。”《論盤庚書》:“妳不把好話給百姓,反害了自己。”註:“何、俞樾讀作‘宣’,亦是如此。”。吉祥話宣布吉祥話。”《呂春秋·孟季春》:“武德之命而令,慶而益,下於趙敏。”引用王的話說:“和,讀為‘宣’,意為‘不器道’,其禁也...古音與和音相近,故玄字通用。" 35.姓氏。後漢有平,有海。參見《後漢書·黨執念傳》。

和2 [He?ㄜˋ]

【《廣韻》胡烈剪,去過,箱。〕

也叫“B 2”。又稱“2”。

1.與聲音相對應;跟著詠嘆調唱或為詠嘆調伴奏。易仲甫:“鶴在陰,其子和。”《詩品·鄭豐喜·Xi》:“叔父Xi·博·Xi,向婦人主張。”宋蘇軾《前赤壁賦》:“客若吹笛,依曲與之講和。”葉聖陶的夜:“聽外面,沒有別的,遠處有唱戲,還有那醇香的胡琴。”2.以詩回應;根據別人的詩的主題和體裁寫詩。也有人與自己的詩相和,如初唐的《自和》。列子:“西王母是王的讒言,王的話是悲哀的。”張占註:“和合,答也。”唐涵予《送楊少尹序》:“聽說楊侯離去,丞相所愛惜之人,以為皆缺尹,以歌詩勸之。京師善詩者,亦屬和平。”清代沈復《浮生六記:閨樂》:“有浙江溫香妓者,居吳,有《詠柳絮》四則,傳於吳,多善之人和。”3.回聲;回應。《尚軍書耕法》:“賢者不與俗,成大事者不與眾趣。”《子同治·湯集安順宗永貞元年》:“言歸於好,議而定之。”4.承諾;允許。鄧旭:“(趙兵)嘗水,求度,船民不從。”李習安的註解:“和諧仍然是可能的。”

和3[胡·]

也叫“3”。

向粉末中加入液體,攪拌或揉捏使其粘在壹起。魯迅《非攻新說》:[墨子]跑進廚房,叫道:‘犁柱!“給我拿玉米粉來,”劉清的《鐵壁》第十二章說:“妳只要做好自己做的面,吃完就走。”參見“和三面”。

和4[胡·]

也叫“4”。

1.勾兌;喜憂參半。北魏賈思勰《齊·姚敏疏養羊》:“制氈法:春毛、秋毛、中半用。”唐·杜甫《歲言行》:“過去用錢捉私鑄,今允許鉛、鐵、銅。”馬識途的“三姐”:“給我壹頓好飯,吃米飯和白米飯,但她在米飯和菜或豆類服務。”2.被欺騙;作弊。唐晨子昂《感》第十二首:“悠悠南山鹿,苦於調解。”元代王實甫《西廂記》第二冊第三折:“黑亭中的甜言蜜語,會把人聚在壹起。”王緝思的註解:“和諧,哄騙。”見“和而四欺”和“和而四哄”。3.裘德會的。與“壹”連用表示時間短。馬援致遠《黃亮夢》第四折:“眠朦朧不逾壹和,半刻改山河。”《古今小說張谷種瓜娶女》:“魏往其懷中尋太平,引其帽。”4.量詞。用來洗東西或者煎中藥換水,時間和方式都不錯。《紅樓夢》第五回第二集:“晴雯吃藥,晚上吃了赫爾。”這件衣服已經洗過三次了。

和5[胡?ㄨˊ]

又稱“5”。

是指打麻將或鬥牌時,壹個人的牌符合規定要求,獲勝。《中國現在》第八回:“牛誌福不聽牌,聽牌後無異議,但都是鄭善長送的。”巴金《家》二:“我現在老了,記性不好。我今天甚至忘了打壹次牌。”曹禺《日出》第四幕:“我看見四爺在打牌,他很幸運。”

是《漢語大詞典》裏的,足夠詳細了。大部分都是古漢語裏的意思,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選擇來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