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用筆難。
王羲之在《論書》中說:“凡書,若十遲五急,十曲五直,十隱五出,十五伏,均可稱為書。”通常,“遲”表示“冷靜”,“急”表示“蓄勢待發”;“曲”代表“變化”,“直”代表“剛”;“躲”就是“渾成功”,“離”就是“爽”;“上升”表示“敏捷”,“V”表示“穩健”。但是,這些都不是絕對的,不能生搬硬套。不同情況,區別對待。因此,我們應該將這些對立的元素結合成壹個和諧的矛盾統壹體,從而使其書法線條豐富多彩。總之,學會用筆就相當於學會走路。只有妳能熟練地駕馭毛筆,妳才能想怎麽寫就怎麽寫,想寫到哪裏就寫到哪裏。
第二,難點在於結構
王羲之(魏夫人《筆陳圖》書名後)說:“若直而形似符,上下壹體,前後齊平,則非書,但值得壹提。”這裏的直、似、算、方、平從不同角度說明,只有相同和不變的字不是書法。什麽是書法?書法是藝術,藝術要在書法中處處表現。形式上註重對比和變化,內涵上註重精神和神韻。所以,對比與變化是書法的根本,氣韻是書法的靈魂。其形在外,其味在內,形可見,味可嘗。外形相似不難,但精神和品味相似就沒那麽容易了。兩好者,可謂形神兼備。
第三,難點在於墨法
我理解用墨很簡單,就像吃飯,吃飯-消化-吃飯-再消化,就是蘸墨-寫字-蘸墨-再寫字。
第四,難點在於作文
構圖又叫“白描”,意為“布局”,整幅作品的內容都是白描的,如字距、行距、行大小、風格、天地留白等。
第五,難點在於意境
意境是書法家將書法的情感註入筆端,用書法的形象表達胸中之意,讓讀者領略書法作品的豐富內涵,從中得到感悟、啟迪和滋養。意境是文化的體現,其表現方法簡單來說就是虛實並存,虛實相生,虛實相生。
第六,難點在於統壹。
書法是由筆畫、結構、構圖、意境等元素構成的獨特藝術,由筆墨完成。想寫出好的作品,必須把技術、思想、文化全面統壹起來。
書法是壹門大學問,寫壹手好字和寫壹手好字有著深刻的區別。以下建議,供基本參考。
首先,從楷書開始
“站著如是,走著如是,草著如是。”意思是楷書如立,行書如行,草書如跑。楷書是模型,模型的意思,點畫清晰,搭配對稱,形狀方正,循規蹈矩,適合初學者。“楷書是成立的,但它是行書。行書成立,卻是草書。”繞過楷書,直接學書法或草書的初學者,容易出現壹些弊端,比如點畫不規則,筆法不靈活,疏密不均,結構不穩定,比例不合適。
二。唐凱簡介
“初學分配,但求公道;知道正義是對的,就要追求危險;既可化險為夷,又可回歸正義。”唐傑的方法是嚴格的,最正直和正規的。
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題詞》、顏真卿的《多寶塔碑》、劉公權的《神秘塔碑》等。,具有持久性,可在半年至壹年內引入。
第三,寫
參考現實:松緊合適,太緊會僵硬,容易疲勞和晃動。太松的話點畫就弱了。
掌虛:手指與手掌之間,拇指與食指之間要有空隙,不能用力握。
腕平掌豎:手腕上部兩關節之間的平面大致平行於桌面。如果手腕比手掌低,手掌就會立起來。寫字講究腕力。如果妳不坐著用手肘寫字,妳的點畫可能會很弱。寫字在手,寫字在腕,寫字是現實的,寫字是活的。在拿筆的時候,手腕的左右關節是不斷上下變化的。
直立:坐直,自然站立,壹拳遠離桌面。右手寫字時,左手壓在紙上以平衡力量。
腳的安全性:寫字時,雙腳微微張開,與肩同寬,平放在地上,保持身體穩定。
第四,手腕
手指之間寫字,手指連著手腕,手腕連著手肘,要想靈活地移動筆,手指、手腕、手肘必須相互配合,關鍵在於手腕的運動。
手腕:即手腕貼在桌面上寫字。觸腕法由於手腕與桌面接觸,阻礙了筆的移動。寫小字體的時候可以用,寫大字體的時候不適合。
腕枕:就是用左手墊在右手腕下寫字。
擡腕:即把手肘撐在桌面上,擡起手腕,這是坐寫漢字最常見的腕法。
掛腕:寫字的時候,手腕到手肘不放在桌面上就叫掛腕。寫大字,必須垂腕,這樣才能從肩膀上夠到紙。
五、寫作技巧的基礎
1,豎線
2、橫筆
六、點畫基礎
1,撇藏鋒法
2.水平藏鋒法
3.藏頭穴法
4.藏鋒法。
5.垂針和垂露是有區別的。如果筆的下部是露,就會說滴下的部分尖如針,就叫掛針。
6.勾手變化最大,最基本的有左勾手和右勾手。
學完左勾拳和右勾拳,可以進壹步學習獅口、鳳翼、寶蓋、龍尾、直葛、橫葛。
七、林鐵
1.看貼:臨摹前,仔細考慮貼的字、筆畫、結構、構圖,找出規律。
2.臨沂:鍥而不舍。反復對比,臨摹難詞。
3、背:到了壹定階段,可以不看就把字寫在帖子上。
4.貼:把背面寫的字和貼上的字對比壹下。找錯誤,找缺點,反復攻關,精神壹樣好。
5.轉帖:經過以上幾個階段,開始練習其他字帖。這時候妳可以嘗試不抄直接抄。